2015-01-15 18:06
文 / 寧採陳
你好,科學大片賞,今天開張了!
雖然名字有點拗口,但我們想得很簡單,所謂大片賞,就是希望你用看大片的心情看看科學故事。
神馬?科學,一定是人見人困的費腦欄目吧!且慢,我不是來高大上,也不是來升格調的。
你知道在大名鼎鼎的誠品書店裡,always有一套叫做《大人の科學》的書籍被擺在櫃檯最顯眼的位置嗎?
這套由日本學習研究社出版的科學類書籍,已經成為日本的手作圖書品牌,非常受歡迎。
其實,科學你也是可以來碰一碰的。
我們關注的每一個話題,都只是用尊重科學的態度,琢磨一些有意思的事,學習一些有用的知識。
也希望你,用看電影的心情,輕鬆、愉快、零負擔地欣賞它——
2014年1月15日,「新地平線」終於抵達距離地球47億千米的冥王星附近。
冥王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人類對它並不陌生,但在太空探測領域,它卻仍是一張全新面孔。
「新地平線」將是第一個抵達此地的太空旅行者。9年前,美國人把它送上太空,它披星戴日夜兼程終於結束星際間漫漫旅途,開始人類賦予它的神聖使命——尋找關於太陽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
我們的故事,從這裡開始,在蒼茫太空,那些一去不回的探測器,賦予他們一個美好的名字:太空旅行者。
新地平線、好奇號、旅行者1號、哈勃……如果你不曾想過自己能夠航行太空,那來聽聽他們的自述,也算做過一場華麗的夢。
【壹】
新地平線:我要來了,冥王星
你好,我叫「新地平線」,來自NASA,2006年1月19日啟程,至今飛行9年整。
按照NASA推算的時間,我或許將在今年7月抵達冥王星,終於就快到了。
我已十分疲憊,不要覺得我動作慢,其實我以每秒14公裡的速度衝向冥王星,中途數次加、減速,科學家頒給我一個獎——「迄今為止飛得最快的太空飛行器」。
中途我沒有偷懶,在距離冥王星約100萬千米時,我身上的各種設備就已經開始對冥王星和其衛星進行全方位的探測,向地球傳回圖片。
怎麼做到的?解釋了你也聽不懂,但是偷偷告訴你,我身上的設備造價7億美元……
為什麼來冥王星?因為科學家們認為這裡存在太陽系早期形成的物質,這裡南極可能存在冰凍區域,溫度低達-211攝氏度,更難能可貴的是,科學家還發現這裡存在神秘的地下熱源……所有的一切,都將成為生命起源的線索。
說點悲壯的,我一路披荊斬棘,要克服寒冷和陰暗,更可怕的是,冥王星周圍可能存在更多數量的衛星,甚至擁有微弱的碎片環,它們都有可能對我構成致命損害。
但還是期待我的好消息,如果能一切順利,我將告別冥王星,奔赴宇宙更深處,奔向其他星球。
就像負責研發我的首席科學家斯特恩所說:「此次抵達冥王星,感覺會像走進糖果店的小孩子一般興奮。探索冥王星和柯伊伯帶就像是對太陽系外層進行考古挖掘工作。通過考察這片區域,我們可以一窺行星形成的古老時代。」
【貳】
好奇號:這裡可能有過河流和生命
你好,我是「好奇號」,不要膜拜我,沒錯我是太空明星。
在說自己之前,請允許我回憶一下我的兩位火星前輩——「勇氣」和「機遇」,我們仨的名字都由美國的小學生所取,NASA想說,科學要從娃娃抓起。
勇氣、機遇曾發現神奇的火星曾經是溫暖和潮溼的,我接替他們的使命,一路「跟著水走」。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水對探測外星是多麼重要。
兩年多來,我比地球上的每一個你都更加忙碌,因為火星的日與夜都更長,晝夜溫差也大得驚人。
常有人描繪關於宜居星球的夢想,火星總被寄予厚望。但我想勸各位科學粉一句,不要著急,我工作的時間已經比預期長出許多,我所做的是細緻而繁瑣的活,比如我在火星表層鑽洞取樣,通過自身設備傳回NASA,科學人員再經過精密分析,才能推測火星的真面貌。
但你們也要有信心,迄今為止,我已經發現過光滑的鵝卵石,這或許證明火星上曾有河流,我還曾發現甲烷,這或許成為火星上曾有生命的證據。
所以,再等等我,我會一直好奇下去的。
【叄】
克卜勒:重獲新生更加努力
我是克卜勒,一位太空老人家。
記得2009年我初上太空時,NASA給我的使命非常之艱巨——對天鵝座和天琴座中大約10萬個恆星的光度展開觀測。
6年過去,我算是能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迄今,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總數超過1800顆,其中由我確認的超過1000顆。
克卜勒-9b、克卜勒-9c、克卜勒-10b、克卜勒-22b……這些由我命名的系外行星候選者,你可能聽說一二,它們都由我親自發現。
2013年,東家NASA曾低調宣布,放棄對我的修復,打算讓我結束了長達數年的地外行星探測工作。但在去年,NASA又批准我繼續開啟太空工作。
就這樣,休息滿一年的我,重獲新生。就在今年1月,我還發現了8顆太陽系外行星,其中兩顆被科學家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像地球的行星。
一些老的科學迷一定記得我的綽號「神探」,所以,相信我會繼續為你們製造驚喜的。
【肆】
旅行者1號:聚散有時等待離場
我是旅行者1號,在1977年升空。
我曾經和我的雙胞胎弟弟,旅行者2號一起探索太空,我們升空的時間只間隔了3個多月。
科學粉一定知道,我的身上攜帶著一張大名鼎鼎的銅質磁碟唱片,人類錄製了35種語言的問候和歌曲,放心,唱片至今完好。因為科學家說,即便過去10億年,它的音質也能如新。
38年間,我負責探測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等太陽系內的星球,迄今為止,我和我的弟弟「旅行者2號」,拜訪過的星球和衛星數量無人能及!
到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已經不負眾望飛出太陽系,飛向更遙遠的恆星,而我,也成為首個衝出太陽系的人類製造的飛行器。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唐納德·格尼特及其同事在《科學》雜誌發表報告時表示:「這是太空飛行史上一座偉大的裡程碑,簡直可以和人類第一次登月相提並論。」
聚散有時,我終將有告別太空的一天。NASA已經決定,到2020年,地麵團隊將一個個地關閉「旅行者1」號上的科學儀器,而到2036年,連訊號傳輸的電力都將消耗殆盡……
即便如此,那張唱片仍將留在宇宙,我相信太空終會聽到人類的問候。
142131639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