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說:「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會說話的人,也是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即使是短短的30秒,如果利用得好,也能充分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讓人驚羨你的口才。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下列情況的困擾:
在職場中人微言輕,說話沒有人聽。向領導匯報工作,就會感到緊張,不知道如何表達,才能讓領導滿意。演講中,儘管我們說了很多,但是聽眾記住的很少。向客戶推銷產品,講了半天,客戶依然沒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說話沒有邏輯,沒有重點,這樣別人就很難明白你說的是什麼,其次,就是你不知道對方到底想聽什麼,總是喜歡「自嗨」。
那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呢?
我們將從3個方面進行闡述:
金字塔原理: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黃金3點論」:突出說話重點同體效應:把對方當成自己人。
善用金字塔原理,強化他人的理解
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層次上的概括和細分,每一層次的思想觀點,都是對低一層次思想觀點的解決,而同一層次的思想觀點,屬於同一範疇且具有邏輯順序。
在溝通時,許多人會將關注點放在「自己說什麼」上,而忽略了溝通的關鍵在於對方能夠接收到多少信息,能否有效的理解你傳遞信息的內容。
舉例:
某領導在會議上對下屬提出了一大堆的要求:
下周開始,每個人必須注意衣服的整齊,不許出現邋遢的裝扮;
每天早上都要保持桌子的潔淨,
公司會進行突擊檢查;
而且我希望每個員工在上班時候保持好的狀態,不要無精打採;
所有人本周之前要寫一份總結報告;還有上次讓大家修改的方案都交上來;
各部門的經理應該在會議之後將會議指示印發下去;
公司準備進行安全檢查,所有職工宿舍的線路和電器都要接受檢驗,公司辦公室的空調也要統一進行更換。
在上面案例中,領導一共傳遞了8個信息,而這些信息很難被大家記住。
七塊信息區的理論
哈弗心理學家喬治A.米勒曾經提出了有關短期記憶的七塊信息區的理論。在喬治A.米勒看來,一個正常人在日常的一次記憶中,往往只能記住大約七條信息,這些信息能夠在大腦中短暫的保存一段時間。如果信息太多的話,大腦的反應能力和短期記憶能力就會大打折扣,並且自動屏蔽超出範圍的相關信息。
那麼,如果我們運用金字塔原理進行概括和總結,我們對信息記憶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注意形象:
下周開始,每個人必須注意衣服的整潔,不能出現邋遢的裝扮,每天早上都要保持桌子的潔淨,公司會進行突擊檢查,而且我希望每個員工在上班時保持良好的狀態,不要無精打採。
處理文件:
所有人本周之前要寫一份總結報告;還有上次讓你們修改的文案都要交上來;各部門的經理應該在會議之後將會議指示印發下去。
安全檢查:
公司準備進行安全檢查,所有職工宿舍的線路和電器都要接受檢驗,公司辦公室內的空調,壞掉的也要進行更換。
紊亂的表達往往會給信息接受者帶來巨大的負擔,運用金字塔原理就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溝通目的:重點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讓聽眾更加容易理解。
「黃金三點論」,突出說話重點
「黃金三點論」,也叫「一二三法則」,在我們的工作中,已被廣泛使用。我們在與人溝通中,如果只講一到兩個觀點,就會顯得內容太單調,沒有分量,而多於三點,就不易被記住,三條觀點恰到好處,所以,不管是工作匯報,演講還是推銷產品時的介紹,大家都習慣於使用「黃金三點論」。
舉例:
我們在匯報工作時的「三點論」可以套用「過去,現在,未來」的模板。
比如:第一,上月工作回顧,也就是重點做了哪些事,可以分3個步驟說明:拜訪了哪些客戶,有了哪些進展,目標達成率是多少。
第二,匯報現在情況,工作存在哪些難點,自己想出的解決方案是怎樣的?需要領導給予哪些幫助。
第三,下月的計劃如何?採取哪些步驟?出現突發事件有什麼補救措施。
這樣領導聽起來就覺得你的思路很清晰,你的工作匯報不是信口開河,而是做了仔細準備的,你的工作態度是積極的,也會對你產生好感。
同體效應:讓對方成為自己人,才能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
心理學上的「同體效應」又叫「自己人」效應,意思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更喜歡那些和自己歸於同一類型的人,把這些人當成知心朋友,而對於「自己人」的話,人們也會更信賴,更易於接受。
我們在與人溝通過程中,學會了語言表達的邏輯思維和結構框架並不代表我們就是溝通高手,也不能代表我們就是表達能力好、會說話的人。
因為對方關注的不是我們說什麼,而是他們想聽的是什麼。如果你表達的內容不是他們所關心的,即使你說的再好,也不能打動別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自嗨」,並不能稱為出色的表達者。
本文開頭我們談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演講中,我們講的很多,但聽眾記住的卻很少?那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運用好「同體效應」。
我們要想讓聽眾對我們的演講感興趣,那我們就要想辦法讓自己和聽眾成為「同體人」,也就是「自己人」。
那如何才能和聽眾成為「同體人」呢?那就要去尋找和他們之間的共同點,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當我們的語言觸動了他們的情感,才能引起共鳴,最後自然會形成「同體效應」,你就會成為他們的「自己人」,同時你的語言才能有感召力,你的表達能力才能達到最佳體現。
舉例說明:
羅振宇在每年的12月31日晚都要定期舉辦《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而且他發願要連辦20年,他的演講每場要4小時,為什麼他的演講具有如此魅力呢?
因為他在每次演講之前都做了大量的準備,他知道聽眾最關心的是什麼,最想聽的是什麼,他雖然分享的主題是《時間的朋友》,而他早已把自己變成了聽眾的朋友,他在沒開口之前,聽眾已經把他當成了「自己人」,所以一開口才會產生「同體效應」。
羅振宇在他的演講中,會分享過去一年的觀察和學習心得,為觀眾洞察趨勢和未來機會。
正因為他的每一次演講都能把握住趨勢,都是聽眾迫切想了解的內容,觸動了聽眾的情緒,所以,深受人們歡迎。
總結:
語言表達能力差、不會說話並不可怕,我們可以通過金字塔原理和「黃金三點論」讓我們的語言表達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同時我們還要利用「同體效應」,讓對方成為自己人,這樣我們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溝通目的。
歡迎關注@精英榜單,感謝點讚,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