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留住鄉愁的地方
閩臺宗祠
黃氏
六
葉祠
「
福建虎丘黃氏六葉祠位於閩清六都墘上裡,前身為「護國積善院」。始建於宋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重建於民國時期,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祠堂,因此在福建有「萬祠之首」之稱。
福建虎丘黃氏六葉祠
位於閩清六都墘上裡,
前身為「護國積善院」。
始建於宋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
重建於民國時期,
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這座宗祠是典型的中原皇宮式祠堂建築風格,原名福建省江夏虎丘黃氏祠堂,被錄入《福建名祠》、《八閩祠堂大全》、《中國宗祠文化博覽會》等書刊。
虎丘黃氏六葉祠佔地面積13500平米,建築面積5千平方米,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祠堂,因此在福建有「萬祠之首」之稱。
福建虎丘黃氏六葉祠位於閩清六都墘上裡
虎丘黃氏六葉祠理事會理事長、虎丘黃氏第36代子孫黃後泉說,虎丘黃氏始祖黃敦於公元885年從河南固始縣奉父攜子隨王審知入閩。
因黃敦生有六子
「六葉祠」由此得名
「我們的入閩始祖黃敦隨王審知來到福建,授官而不受,後來就到了梅溪場,就是現在的閩清城關,在那邊娶江南陳氏,生六個兒子。老大宗、老二禮、老三凝、老四勃、老五啟、老六餘,『六葉傳芳』由此而來。」
——黃後泉
六葉祠大廳全貌
黃氏六葉祠雖始建於公元1010年,但最初選址於閩清五都蓋平裡鳳棲山,後來因為火劫毀於一旦。
1943年,虎丘黃氏後裔同心同德、捐資出力,重新選址閩清六都墘上裡,建造敦公紀念堂,於1946年落成。
黃後泉介紹說,重新擇址六都墘上裡勝地時,極為慎重,是由16個方案中擇優而取:
「提供了16個方案,最終擇墘上裡,也就是現在的坂東鎮的墘上村。
坐北朝南。按照天幹地支來講,是坐癸丁更兼醜末這樣一個方位。
在開拓整個地坪的過程中,就在背後發現了一個很大的黃色石,跟軸線完全吻合,後來被稱之為『龍珠 』、『財珠』。
大家就認為這個地方很好,那就擇墘上裡這個地方建了這個祠堂。」
虎丘黃氏六葉祠理事會理事長、虎丘黃氏第36代子孫黃後泉接受採訪
六葉祠建完之後,正值抗戰末期與國共內戰初期。
在顛沛流離的戰火歲月中,
六葉祠作為臨時學校,
接納了遭淪陷的福州來的學生;
還在此成立了閩清第一個中共黨組織,
即中共閩清縣中學支部,
並在此印刷進步傳單,傳播革命道理。
上世紀六十年代,六葉祠又被充作人民公社的辦公處,後又改為造紙廠等。
近四十年的時間裡,承受了歲月風霜浸潤與歷史風雲洗禮的六葉祠破舊不堪。
後來在虎丘黃氏宗親們的資助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恢復了原貌。
此後,黃氏宗親相繼成立了虎丘黃氏六葉祠理事會、宗史研究會、文保委員會、慈善協會等機構。六葉祠的各項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軌。
4、六葉祠入閩始祖敦公紀念堂
六葉祠坐北朝南,
共兩層樓。
虎頭門威武雄壯,
兩側則是貼金對聯。
一對石獅雄踞左右,
門前種有六株翠松。
。
。
六葉祠門廳
宗祠結構
走進祠內,大廳正殿神龕供奉敦公夫婦及歷代宗祖牌位。
兩邊門廳各供奉著一至六葉列祖牌位,並寫有各葉名人。
其中,左為一三五葉廳,右為二四六葉廳。
回照共兩層,兩邊各有四廳,都是海內外宗親捐建的紀念廳。
中間天井種滿了花草,充滿生機活力。
回照共兩層
六葉祠人文薈萃,群賢輩出
古有「兩朝雙宰相」、「一代五狀元」。根據統計,歷代登進士者有486人。
近代還有民主革命家、民族英雄、華僑領袖,是有名的閩之望族。
「在這一千多年的家族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是名人輩出,人文薈萃。
我們黃氏家族在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是南宋時候的『龜年公』黃龜年。
那一直演繹下來,到了近代,出了黃乃裳兄弟。
黃乃裳是著名的華僑領袖,他的弟弟黃乃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他當時是北洋水師『致遠』號的副管帶。」
黃後泉
六葉祠大廳內的名人畫像
記者看到,在祠堂的各壁頂、橫梁處懸掛著「宰相」、「上柱國」、「狀元」、「榜眼」、「探花」、「尚書」、「御史」、「高等顧問」、「民族英雄」、「神箭」等牌匾楹聯。
共計35面匾額
18幅推光嵌金楹聯
大廳兩壁還有8幅名人畫像
在祠堂內的走廊上,還篆刻著宋代右丞相狀元文天祥撰寫的《虎丘黃氏仕宦譜序》與龜年公的《四劾秦檜》奏章。
眾多榮匾將整個祠堂襯託得寧靜、素雅而又別致,同時也充滿了神秘色彩。
黃後泉說:
「特別像黃乃裳,他在馬來西亞砂磱越詩巫開拓了『新福州』,現已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城市,很有特色。
我們閩清人出去就用閩清話即可交流自如,因為都是我們這裡人,等於在家裡一樣。
所以說,我們整個家族是具有光輝燦爛的歷史,也譜寫了自己的美麗畫卷。」
《敦公訓子詩》
在大廳右壁上,《敦公訓子詩》尤為引人深思:
「
六葉同開一樣青,
莫因微利便相爭,
一回相見一回老,
能得幾時為弟兄。
」
黃後泉解釋說:
「『六葉同開一樣青』,意思是希望子孫枝繁葉茂,『青』在我們閩清話裡寓意非常深。
『莫因微利便相爭』,雖然字面寫得很簡單,但老祖宗是叫我們黃家子弟要心胸開闊,放眼世界,做個謙謙君子。
『一回相見一回老』,說明人生苦短,所以他把親情看得很重。
『能得幾時為弟兄』,他道出了很多人生哲理。」
六葉祠大門前的大片一片春意盎然
站立於六葉祠大門往外望去,大片田地春意盎然,涓涓梅溪秀水只見水流進,卻不見水流出,實乃奇特景觀。
六顆松樹傳奇
最為奇特的是祠堂前筆直挺立、生機勃勃的六棵松樹,竟按照大廳內六葉門廳的位置,對應生長。
這六棵松樹是一個美國的本家人1982年春天從美國帶回來,至今三十多年了。
其實,我們也沒有對哪棵松樹特別照顧,就按照自然規律生長。
同樣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種下去的時間也一樣,它居然就是規規矩矩的按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這樣去長。
——黃後泉
六葉祠大門前筆直挺立的六棵翠松
在六葉祠前水泥鋪設的場地兩側,分別立著一塊芳名碑,上面記載著這些年來六葉祠子孫後代們的捐資情況。
幾十年來,虎丘黃氏六葉祠香火日隆,越來越旺。
目前,虎丘黃氏子孫遍布全國和世界各地。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子孫後代約有二百二十多萬人。
黃後泉說起了許多宗親回家祭祖、不忘桑梓的感人故事:
曾經有黃氏宗親多年尋根未果、最終歸認虎丘黃氏六葉祠,面對神龕淚流滿面;
也有華僑領袖即便八十多歲高齡,依然堅持每年回到這裡捐資修繕、助學助困;
還有優秀企業家、華僑等更是不遠千裡每年回來祭拜…
這些無不彰顯著黃氏子孫後代們即便身在五湖四海,但依然不忘祖鄉的情懷。
六葉祠門前一側的芳名碑
黃後泉說:
「所以說總體來看,我們虎丘黃氏的整個家族歷來說是人文薈萃,也是跟著我們國家的歷史傳承,擔當起了該擔當的歷史責任,為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做出了我們應有的貢獻。」
而作為黃氏後代子孫之一,黃後泉與當地黃氏子孫共十人,作為理事會成員,多年來也義務參與宗祠的日常管理工作。
每年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他們都會舉辦規模宏大的秋季祭祖。
這時,分布在外的黃氏後裔也會從世界各地回來。
黃後泉說,由於人數眾多,秋祭時都會實行人流管控,基本都控制在一千人左右。
「我們接待能力有限,每年祭祖的時候,祭祖規模要適當控制。
這幾年來,我們也做了慈善方面的事情,比如助學、助困、助貧。
所以,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叫做虎丘黃氏六葉祠慈善協會。
有很多慈善家獻愛心,都是我們族人自己做。」
——黃後泉
虎丘黃氏六葉祠建祠七十周年慶典
虎丘黃氏後裔與臺灣也有著極深的淵源。
美國優秀華僑領袖黃永本於19歲離家到臺灣發展,並在臺灣完成了原始積累,隨後赴泰國,並輾轉至美國發展。
黃後泉說,如今,臺灣的虎丘黃氏支系也發展到數萬人,雙方往來密切。
「我們那邊有一個臺灣臺北虎丘黃氏同鄉會,有這樣的分支機構。
現在臺灣宗親經常回來,要到這裡來拜祖。
臺灣宗族蠻大的,像臺北市我們有專門一個機構在那裡,如果我們有去臺灣,主要還是跟他們聯繫。
在臺灣的黃氏後裔是很有作為的。
今後我們還要加強和臺灣宗親臺胞的聯繫。」
——黃後泉
黃氏六葉祠的一磚一瓦、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凝聚著兩百多萬子孫後代弘揚先祖功德、敦親睦族、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黃氏後裔,他們為此而驕傲。
1
END
1
圖文|
編輯|
黃守明
聞達
閩
臺
宗
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