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宗祠】虎丘黃氏六葉祠:福建「萬祠之首」

2021-01-16 騰訊網

宗祠|留住鄉愁的地方

閩臺宗祠

黃氏

葉祠

福建虎丘黃氏六葉祠位於閩清六都墘上裡,前身為「護國積善院」。始建於宋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重建於民國時期,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祠堂,因此在福建有「萬祠之首」之稱。

福建虎丘黃氏六葉祠

位於閩清六都墘上裡,

前身為「護國積善院」。

始建於宋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

重建於民國時期,

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這座宗祠是典型的中原皇宮式祠堂建築風格,原名福建省江夏虎丘黃氏祠堂,被錄入《福建名祠》、《八閩祠堂大全》、《中國宗祠文化博覽會》等書刊。

虎丘黃氏六葉祠佔地面積13500平米,建築面積5千平方米,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祠堂,因此在福建有「萬祠之首」之稱。

福建虎丘黃氏六葉祠位於閩清六都墘上裡

虎丘黃氏六葉祠理事會理事長、虎丘黃氏第36代子孫黃後泉說,虎丘黃氏始祖黃敦於公元885年從河南固始縣奉父攜子隨王審知入閩。

因黃敦生有六子

「六葉祠」由此得名

「我們的入閩始祖黃敦隨王審知來到福建,授官而不受,後來就到了梅溪場,就是現在的閩清城關,在那邊娶江南陳氏,生六個兒子。老大宗、老二禮、老三凝、老四勃、老五啟、老六餘,『六葉傳芳』由此而來。」

——黃後泉

六葉祠大廳全貌

黃氏六葉祠雖始建於公元1010年,但最初選址於閩清五都蓋平裡鳳棲山,後來因為火劫毀於一旦。

1943年,虎丘黃氏後裔同心同德、捐資出力,重新選址閩清六都墘上裡,建造敦公紀念堂,於1946年落成。

黃後泉介紹說,重新擇址六都墘上裡勝地時,極為慎重,是由16個方案中擇優而取:

「提供了16個方案,最終擇墘上裡,也就是現在的坂東鎮的墘上村。

坐北朝南。按照天幹地支來講,是坐癸丁更兼醜末這樣一個方位。

在開拓整個地坪的過程中,就在背後發現了一個很大的黃色石,跟軸線完全吻合,後來被稱之為『龍珠 』、『財珠』。

大家就認為這個地方很好,那就擇墘上裡這個地方建了這個祠堂。」

虎丘黃氏六葉祠理事會理事長、虎丘黃氏第36代子孫黃後泉接受採訪

六葉祠建完之後,正值抗戰末期與國共內戰初期。

在顛沛流離的戰火歲月中,

六葉祠作為臨時學校,

接納了遭淪陷的福州來的學生;

還在此成立了閩清第一個中共黨組織,

即中共閩清縣中學支部,

並在此印刷進步傳單,傳播革命道理。

上世紀六十年代,六葉祠又被充作人民公社的辦公處,後又改為造紙廠等。

近四十年的時間裡,承受了歲月風霜浸潤與歷史風雲洗禮的六葉祠破舊不堪。

後來在虎丘黃氏宗親們的資助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恢復了原貌。

此後,黃氏宗親相繼成立了虎丘黃氏六葉祠理事會、宗史研究會、文保委員會、慈善協會等機構。六葉祠的各項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軌。

4、六葉祠入閩始祖敦公紀念堂

六葉祠坐北朝南,

共兩層樓。

虎頭門威武雄壯,

兩側則是貼金對聯。

一對石獅雄踞左右,

門前種有六株翠松。

六葉祠門廳

宗祠結構

走進祠內,大廳正殿神龕供奉敦公夫婦及歷代宗祖牌位。

兩邊門廳各供奉著一至六葉列祖牌位,並寫有各葉名人。

其中,左為一三五葉廳,右為二四六葉廳。

回照共兩層,兩邊各有四廳,都是海內外宗親捐建的紀念廳。

中間天井種滿了花草,充滿生機活力。

回照共兩層

六葉祠人文薈萃,群賢輩出

古有「兩朝雙宰相」、「一代五狀元」。根據統計,歷代登進士者有486人。

近代還有民主革命家、民族英雄、華僑領袖,是有名的閩之望族。

「在這一千多年的家族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是名人輩出,人文薈萃。

我們黃氏家族在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是南宋時候的『龜年公』黃龜年。

那一直演繹下來,到了近代,出了黃乃裳兄弟。

黃乃裳是著名的華僑領袖,他的弟弟黃乃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他當時是北洋水師『致遠』號的副管帶。」

黃後泉

六葉祠大廳內的名人畫像

記者看到,在祠堂的各壁頂、橫梁處懸掛著「宰相」、「上柱國」、「狀元」、「榜眼」、「探花」、「尚書」、「御史」、「高等顧問」、「民族英雄」、「神箭」等牌匾楹聯。

共計35面匾額

18幅推光嵌金楹聯

大廳兩壁還有8幅名人畫像

在祠堂內的走廊上,還篆刻著宋代右丞相狀元文天祥撰寫的《虎丘黃氏仕宦譜序》與龜年公的《四劾秦檜》奏章。

眾多榮匾將整個祠堂襯託得寧靜、素雅而又別致,同時也充滿了神秘色彩。

黃後泉說:

「特別像黃乃裳,他在馬來西亞砂磱越詩巫開拓了『新福州』,現已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城市,很有特色。

我們閩清人出去就用閩清話即可交流自如,因為都是我們這裡人,等於在家裡一樣。

所以說,我們整個家族是具有光輝燦爛的歷史,也譜寫了自己的美麗畫卷。」

《敦公訓子詩》

在大廳右壁上,《敦公訓子詩》尤為引人深思:

六葉同開一樣青,

莫因微利便相爭,

一回相見一回老,

能得幾時為弟兄。

黃後泉解釋說:

「『六葉同開一樣青』,意思是希望子孫枝繁葉茂,『青』在我們閩清話裡寓意非常深。

『莫因微利便相爭』,雖然字面寫得很簡單,但老祖宗是叫我們黃家子弟要心胸開闊,放眼世界,做個謙謙君子。

『一回相見一回老』,說明人生苦短,所以他把親情看得很重。

『能得幾時為弟兄』,他道出了很多人生哲理。」

六葉祠大門前的大片一片春意盎然

站立於六葉祠大門往外望去,大片田地春意盎然,涓涓梅溪秀水只見水流進,卻不見水流出,實乃奇特景觀。

六顆松樹傳奇

最為奇特的是祠堂前筆直挺立、生機勃勃的六棵松樹,竟按照大廳內六葉門廳的位置,對應生長。

這六棵松樹是一個美國的本家人1982年春天從美國帶回來,至今三十多年了。

其實,我們也沒有對哪棵松樹特別照顧,就按照自然規律生長。

同樣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種下去的時間也一樣,它居然就是規規矩矩的按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這樣去長。

——黃後泉

六葉祠大門前筆直挺立的六棵翠松

在六葉祠前水泥鋪設的場地兩側,分別立著一塊芳名碑,上面記載著這些年來六葉祠子孫後代們的捐資情況。

幾十年來,虎丘黃氏六葉祠香火日隆,越來越旺。

目前,虎丘黃氏子孫遍布全國和世界各地。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子孫後代約有二百二十多萬人。

黃後泉說起了許多宗親回家祭祖、不忘桑梓的感人故事:

曾經有黃氏宗親多年尋根未果、最終歸認虎丘黃氏六葉祠,面對神龕淚流滿面;

也有華僑領袖即便八十多歲高齡,依然堅持每年回到這裡捐資修繕、助學助困;

還有優秀企業家、華僑等更是不遠千裡每年回來祭拜…

這些無不彰顯著黃氏子孫後代們即便身在五湖四海,但依然不忘祖鄉的情懷。

六葉祠門前一側的芳名碑

黃後泉說:

「所以說總體來看,我們虎丘黃氏的整個家族歷來說是人文薈萃,也是跟著我們國家的歷史傳承,擔當起了該擔當的歷史責任,為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做出了我們應有的貢獻。」

而作為黃氏後代子孫之一,黃後泉與當地黃氏子孫共十人,作為理事會成員,多年來也義務參與宗祠的日常管理工作。

每年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他們都會舉辦規模宏大的秋季祭祖。

這時,分布在外的黃氏後裔也會從世界各地回來。

黃後泉說,由於人數眾多,秋祭時都會實行人流管控,基本都控制在一千人左右。

「我們接待能力有限,每年祭祖的時候,祭祖規模要適當控制。

這幾年來,我們也做了慈善方面的事情,比如助學、助困、助貧。

所以,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叫做虎丘黃氏六葉祠慈善協會。

有很多慈善家獻愛心,都是我們族人自己做。」

——黃後泉

虎丘黃氏六葉祠建祠七十周年慶典

虎丘黃氏後裔與臺灣也有著極深的淵源。

美國優秀華僑領袖黃永本於19歲離家到臺灣發展,並在臺灣完成了原始積累,隨後赴泰國,並輾轉至美國發展。

黃後泉說,如今,臺灣的虎丘黃氏支系也發展到數萬人,雙方往來密切。

「我們那邊有一個臺灣臺北虎丘黃氏同鄉會,有這樣的分支機構。

現在臺灣宗親經常回來,要到這裡來拜祖。

臺灣宗族蠻大的,像臺北市我們有專門一個機構在那裡,如果我們有去臺灣,主要還是跟他們聯繫。

在臺灣的黃氏後裔是很有作為的。

今後我們還要加強和臺灣宗親臺胞的聯繫。」

——黃後泉

黃氏六葉祠的一磚一瓦、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凝聚著兩百多萬子孫後代弘揚先祖功德、敦親睦族、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黃氏後裔,他們為此而驕傲。

1

END

1

圖文

編輯

黃守明

聞達

相關焦點

  • 府城黃忠義公祠黃氏宗祠
    府城黃忠義公祠,又名「忠義公大宗會館」,俗稱黃氏宗祠。位於今府城尚書直街,明代「尚書坊」左側,「文明樓」右側,東依「邢知軍書舍」。祠門下有一橫匾,為清朝時定安探花張嶽崧所題,正中陰刻楷體橫字「黃忠義公祠」,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
  • 黃氏宗祠楹聯
    梅州黃氏南門祖祠門聯  西京賢相府,東觀大儒家。  六言用聯  廣東省饒平縣城的黃氏老大宗祠聯  宋朝奎章學士;中華開國元勳。  上聯典指饒平縣黃氏所宗始祖黃峭山。  下聯典指民國時黃氏後人最優秀代表是黃興。
  • 黃忠義公祠紀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家  譜溯源  黃忠義公祠紀事  文/本刊特約撰稿 黃謀雲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德雄  黃岸公像  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1831-1837)、位於海口市府城鎮尚書直街的黃忠義公祠,乃當年僑居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黃氏和居瓊黃氏族人共同捐資為紀念唐朝入蒲(福建莆田)始祖黃岸而建,距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01 宗祠的出現,上承先秦時代 《禮記·王制》曾有記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 福建安溪王氏宗祠集錦
    原標題:福建安溪王氏宗祠集錦
  • 大冶村民組成「尋寶隊」 追回失盜「鎮祠之寶」
    圖為:鄒氏宗祠一角。大冶市鄒氏宗祠「鎮祠之寶」漢白玉香案不翼而飛,村民自發組成「尋寶隊」,歷時3年發現其蹤跡後報案,後在文物部門和警方努力下,終將其找回。 昨日,該市劉仁八鎮三策村鄒貴卿灣村民致電本報記者,感謝文物部門和警方協力追回文物。鄒貴卿灣鄒氏宗祠始建於1372年,200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26日清晨,村民發現宗祠神龕前的漢白玉香案及案上物件不翼而飛。
  • 藍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虎溪黃氏宗祠正式掛牌
    虎溪黃氏宗祠。紅網時刻永州11月27日訊(通訊員 何咪 顏繼生 黃健輝 彭少峰)11月25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藍山縣虎溪黃氏宗祠正式掛牌,標誌著藍山實現國保單位零的突破。副縣長魏秋雲出席掛牌儀式。
  • 四川古建築張桓侯祠——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蹟
    張桓侯祠,也稱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位於四川省閬中市保寧鎮西街,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飛,字翼德,涿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為三國時蜀漢重要開國功臣,於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五虎上將之一。
  • 國保瀟湘丨黃氏宗祠前 虎溪流千年
    虎溪黃氏宗祠位於永州市藍山縣城西北20公裡,九疑山南麓,始建於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村落四周石峰聳立,山巖遍布,林木青翠,風景十分秀麗。宋朝年間,秦氏、鄺氏、曾氏、田氏曾在這裡居住並建立村莊。明朝年間,謝氏、梁氏遷入,當時謝氏有80多戶人家,曾建有謝氏宗祠,後被毀;梁氏有40多戶人家。清代,村名改為虎溪坊,屬桂陽州管轄。清代初年,黃氏遷入。
  • 廣東興寧劉氏宗祠,螃蟹遊江形,後人繁衍兩千多萬
    幾百年間,經其後人的不斷改造擴建,佔地非常大,於2008年在原址上建新祠。官授潮州都統制(潮州總鎮),夫人龔氏、黃氏,生一子廣傳。南宋時人,原籍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任職於粵,眷屬從福建遷廣東潮州、嘉應州立業。
  • 百年老宅「黃氏宗祠」
    這棟老宅「黃氏宗祠」,也是因為特別的原因,才完整保留了下來。聽聞那位微友已經有百年之久,我前去拍攝時,也可看出。因為典型的古屋建築風格,青磚灰瓦,屋頂雕梁畫棟,全部是採用木頭雕刻製作而成的。我站在門外,透過門縫向裡面看去。祠堂裡面有菩薩,有天井,牆壁上還有幾幅對聯,不知是何時掛在上去的?裡面很舊,但地面很乾淨,可見常有人打掃。
  • 中央電視臺法制欄目關注九支黃氏宗祠
    四川新聞網瀘州5月12日訊(黃國文 文/圖)5月11日,中央電視臺法制欄目組走進瀘州市合江縣九支鎮「黃氏宗祠」,對黃氏宗祠傳承的家風祖訓進行了專題採訪報導。中央電視臺記者現場拍攝採訪來到黃氏宗祠大門,你就會看到面前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碑上刻著《嶠公訓》:駿馬匆匆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唯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 福建永春林氏族譜見證閩臺文化交流
    福建永春林氏族譜見證閩臺文化交流 2010年04月12日 11:2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和諧城有一黃氏宗祠,真是了不起!
    南康黃氏淵源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學富五車不為多」南康黃氏才子眾多跟隨小編來看看黃氏的才子吧2019年黃氏優秀學子(黃氏宗祠)(祠堂內景)黃氏宗祠樂捐榜(龍回)(鏡壩樂捐榜)(麻雙樂捐榜)(三江)(蓉江功德榜
  • 傅氏名門望族英才輩出:南安豐州溪口傅氏宗祠
    傅氏文化南安豐州溪口傅氏宗祠修建於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22年),距今有近500年歷史。傅氏宗祠南安豐州溪口物華天寶,英才輩出。其中明清兩代的傅氏家族曾官高位顯、門庭顯赫:明朝萬曆年間擔任南京戶部主事的傅慶貽、清代康熙年間的大慈善家傅奏功、雍正癸卯武進士傅奏啟……至今,南安豐州溪口傅氏宗祠仍在向人們講述著那段輝煌。在南安豐州溪口傅氏宗祠理事會會長傅卿哲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傅氏宗祠。宗祠由磚石砌牆,杉木屋架,東西房神龕門面吊仝精雕細刻,油漆鑲金。屋脊上堆剪著龍鳳龜麟,蔚為壯觀。
  • 山西的宗祠文化,十分濃厚,他有什麼積極的作用呢?
    山西的宗祠劇場山西雖地處華北,但宗祠數量眾多,據《山西通志》記載,明清之際,山西各地神有神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縣縣有名人先賢祠,村村有宗祠支祠,祭祀的對象從自然崇拜時的山神、水神、天神、地神和祖先崇拜時期的英烈先賢,直到普通的家族尊長。
  • 唯一記錄中日甲午陸戰的記事碑昭忠祠碑碑文
    碑文名為《大清敕建錦州毅軍昭忠祠碑記》。碑為紅褐色沉積巖質,通高3.81米,碑身高2.24米,長方形碑座,螭首。碑首題銘「敕建昭忠祠碑」六字。碑文凡二十四行,計1529字,系參戰的毅軍將領宋慶所撰寫。它以親身經歷翔實地記錄了甲午陸戰的起因、詳細經過、戰鬥場面以及毅軍犧牲的人員統計。原碑文文字有缺失,根據景區碑文整理:今上御極之二十年,歲在甲午。
  • 李非:論閩臺旅遊業合作
    臺灣許多人文古蹟,尤其是民間神廟,大多源於福建,如媽祖女神、保生大帝、開漳聖王、清水祖師、臨水娘娘等都在福建有廟宇供奉;其他諸如觀音、關帝、土地公等雖不原產於福建,但卻是從福建二傳到臺灣,並按福建的習俗祭祀。臺灣民間廟宇與福建祖廟的聯繫十分密切,尤其是媽祖作為閩臺人民的海上保護神,在臺灣的宮廟多達1000多座,信眾1000萬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