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而言,聖誕節在中國確實沒有前些年那麼火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這代人剛好經歷了聖誕節最火爆的那些年,也見證了逐漸冷下來的過程。至少說明中國人對待聖誕節這些洋節也更為理性,不像曾經那樣狂熱了。個人認為,聖誕節在中國有這樣的變化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最狂熱的那撥人已人到中年,浪不動了。
記得21世紀初那十來年是聖誕節最火爆的時候,以重慶為例,解放碑和沙坪垻黑壓壓的人群,你在人群裡根本不需要動就直接被擠著前進了;才下午五六點鐘,解放碑商圈就開始只出不進了。最有新鮮感、最狂熱的就是80後和90後,現在這波人的主要經歷已經在工作和家庭上,沒那麼多的精力和體力出去浪了。
第二,賣場?受到電商?巨大衝擊,賣場輝煌不再。
聖誕節在中國的火爆就是商家裹挾炒作的結果,跟七夕節的運作邏輯是一樣的。這一天,商場促銷,餐廳有活動,賣花的、酒店也可以分一杯羹,它更多的是個消費狂歡節。買買買,吃吃吃,逛逛逛,就是絕大多數人過聖誕節的主要活動。現在電商促銷一波接一波,一個平臺接一個平臺,雙11、雙12和黑五早已把年輕人的購買注意力吸引得差不多了,實現了渠道控制,賣場促銷即便更划算吸引力不再。沒有人流量,就沒有狂歡,更沒有消費欲望的井噴。
第三,中國傳統節日備受重視,多方力量共推。
中國版聖誕節是當年拉動內需時代的產物,後來隨著中國傳統節日成為公共節假日,加之國家傳統文化復興戰略推進,假日多了分到單個節假日上的熱情必然降低,加上80、90後因社會角色的變化更加人倫文化內涵身份認同感,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第四,聖誕節過法逐步回歸本源,漸趨家庭化。
聖誕節的本質屬性為宗教性,兼具家庭性,真正認認真真過的人基本上是兩種表現:基督教信徒在教堂做彌撒或聚會,基督教信徒或認同聖誕節的非信徒在家溫馨過節。互贈禮物,互相祝福,重在儀式感,而不在人扎堆而狂歡。
聖誕節冷卻是個好事情,說明國人越發理性,說明國家對民族文化越發重視,這也符合很多事物從狂熱到理性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