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導員在訓練導盲犬。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大連5月18日電(記者崔師豪)「在基地成立之初的2006年,導盲犬申請人數大約有5萬人,辦公室的電話都被打爆了。」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創始人、被稱為「中國導盲犬之父」的王靖宇說,「可當年我們僅僅成功訓練出兩隻導盲犬。」
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是中國大陸地區首家面向全國,並能在導盲犬的繁育、培訓、應用等方面提供專業性指導的非營利性機構。目前該基地有在訓犬約80隻,並已建立完整的寄訓循環體系,基地培訓出的導盲犬全部免費交付視障人士使用。
「近年來我們基地訓練的成功率大約在50%,預計今年可訓練成功30多隻導盲犬。」王靖宇說。
曾留學日本的王靖宇有著廣島大學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2001年畢業後任大連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主任。從小到大養過十幾種動物的他對動物有著特殊的感情,「2004年雅典帕運會時,我在電視中看到不少運動員都帶著導盲犬,又因為我的曾祖母是視障人士,我長期關注這個群體,就產生了自己培訓導盲犬的想法。」
當時導盲犬培訓在中國還是一片空白。王靖宇只能靠自己查資料、問專家,「摸著石頭過河唄」。
王靖宇起初自己掏錢買狗、買飼料,「有時下班回來家裡一片狼藉,衛生紙被狗扯得滿地都是。」家人不理解,他耐心勸說,「人總得為社會做點事情。即使現在我不做,將來也一定有人做的。這項事業總會發展,早比晚強。」
經王靖宇多方奔走,基地於2006年成立。經過多年發展,大連導盲犬基地每年導盲犬訓練成功的數量從開始的個位數,上升到了去年的30多隻,訓練成功率從開始的20%上升到了50%。「近些年基地的訓導員數量比之前多,基地也積累了十多年的訓練經驗,發展得越來越好了。」王靖宇說。
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收到的捐贈物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起初,導盲犬訓導員離職率高,因為工作強度大,待遇也一般。」在基地工作了10年的訓導員王林說,「每位訓導員最少帶6隻狗,打掃犬舍、餵食、訓練。每天就是不斷地行走,工作一上午可能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作為導盲犬訓導員,王林工作日的微信步數至少每天兩萬步。
員工離職率高、訓導員隊伍不穩定,原因在於公益性質導盲犬基地的收入無法填補每年訓練支出的資金缺口。王靖宇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培育一隻導盲犬的成本在15至20萬元之間,其中包括訓練員工資、狗糧和疫苗的採購費用、員工的外出考察費用等,其中員工工資佔了全體成本的70%。據統計,去年大連導盲犬基地的訓練支出有200多萬元。
有人建議王靖宇把訓練成功的導盲犬賣出去,他不以為然,「導盲犬助殘事業應該是一項給盲人帶來希望的事業。目前我國大多數的視障人士家境不太好,一旦市場化不僅僅會給他們帶來失望,甚至會讓一些人絕望。」
目前遼寧省視障人士約有30萬人,可基地成立至今僅訓練成功200多隻導盲犬。面對這一局面,王靖宇認為,一是導盲犬事業需要更多的政策導向,二是需要緩解基地運營的資金壓力,「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去推行,推開了就會好辦許多。」
「2010年起,我們每訓練成功一隻導盲犬,大連市政府就會補貼6萬元。」王靖宇說。2019年,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通過政府補貼與社會捐贈,收入超過了支出,資金問題暫時得到緩解。
「在這工作的大家有著一個共同的信念——為視障人士找回另一雙眼睛。我相信中國導盲犬事業將來一定會越來越好。」王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