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又近,過年打餈粑、吃臘肉是湖南不少地方的傳統習俗。而一提到這些湖南特色菜,許多人的口水又要譁譁的收不住了。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可是吃過了許多臘肉和餈粑的你,是不是知道他們背後的秘密呢?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來到吳國後,他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不久,他率領吳兵攻破楚國都城郢,掘楚王墓鞭屍報仇雪恨。
吳王命他修建了著名的闔閭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後,吳王大喜,伍子胥卻悶悶不樂。伍子胥對身邊人說:「大王喜而忘憂,不會有好下場。我死後,如國家有難,百姓受飢,在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飢的食物。」
夫差繼位後,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而後還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久,越國勾踐舉兵伐吳,把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
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暗中拆城牆挖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伍子胥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成了備荒糧。後來,每到豐年,人們就用糯米製成城磚一樣的餈粑,以此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楚國椒邑(一說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一說安徽省全椒縣)人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臘月正月裡圍著火爐,架火鉗於爐上,將餈粑放在火鉗上烤著,精心翻面,不多久,餈粑就熟得鼓起了「大肚兒」,將糖塞入餈粑的「大肚」中,趁熱搓揉一陣,糖便均勻地化開。吃起來,香軟可口。這時節的人大多是偎依著火爐,吃烤餈粑是隨心所欲的事了。
吃煮餈粑,是要加些菜或佐物的,先將餈粑洗淨切好,放入鍋中,煮軟,然後拿一些白菜或薹菜與餈粑同煮,至菜蔫,再入鹽,佐剁辣椒,喜鹹食的人極愛這口味的。甜吃,可以加甜酒、糖或雞蛋同煮,味道同樣爽口。吃上兩碗煮餈粑,亦可當頓飯。
煎餈粑,是用餈粑粘拌蛋汁放入炸油鍋裡煎制而成,近熟時,依自己的口味入糖入鹽。煎好後,一塊塊黃亮亮的、香噴噴的、脆吱吱的,真可謂色、香、味俱全。
臘肉在中國南北均有出產,南方以醃臘豬肉較多,北方以醃牛肉為主。而南方臘肉以湖南臘肉最為出名。湖南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潮溼,經煙燻後的臘肉防腐耐貯,當地百姓也養成喜吃臘肉的飲食習慣。
臘肉是湖南的特產,歷史悠久,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傳說臘肉就是苗族人發明的。
苗族人傳說是蚩尤的後裔,黃帝、蚩尤大戰後,蚩尤族一路兵敗,直到雲貴、湘西一帶才有喘息機會。雖然生存下來,但經常受到黃帝族人的襲擊,倉促逃難之際,牲口、糧食不易帶走,於是有人就想了個法子,把糧食做成餈粑,把肉類先醃後燻,這樣做不僅容易攜帶,而且便於保存,經久不壞。這肉就是臘肉,當時屬於戰爭乾糧。
湖南臘肉中最有名的當屬湘西臘肉。湘西大多數農家人都有燻制臘肉的習俗,且製作臘肉有其獨特的工藝和手法,《舌尖上的中國》也用鏡頭記錄了湘西臘肉的製作過程。每逢臘月,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的肉會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後,把醃好晾乾的肉條掛在灶頭上空高高的屋梁上,利用煙火慢慢燻幹。
由於這樣的煙燻過程時間長,緩慢而充分,加之燃燒的樹樁不少都有特殊的香味,故這樣燻制出的臘肉雖其貌不揚,但其口味鹹香,油而不膩,嚼在口裡滿嘴生津,齒頰留香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臘肉的吃法很多,其油黃透亮,肥而不膩,與青菜、乾菜、罈子菜搭配炒或是直接蒸食,都是美味佳餚。
來源:這裡是湖南,微信號:hereishn
別咽口水了,想吃就去買吧!戳↓↓↓
年貨節丨老家經典年貨盤點,買它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