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程靈素指路。——《飛狐外傳》
10月30日,94歲的金庸先生離世。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越女劍》,他的15部武俠小說成為幾代人的青春回憶。其中,《連城訣》《飛狐外傳》與湖南關係密切。實際上,金庸先祖查慎行就曾與湖南結下不解之緣。查慎行,康熙年間因受「《長生殿》之禍」被逐出京城,投奔出巡湖南赫山(益陽)的伯父查培繼。查慎行在赫山,留下「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湖色半成山」的詩句,被權相納蘭明珠看上,從此發跡。查慎行感恩赫山福地,將自己的大宅院命名為赫山房,就是金庸的舊居。
1942年,18歲的金庸又在戰火中避難湖南湘西。他的小說裡,許多故事就發生在湖南;小說人物中,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湖南人。在三湘大地發生的故事,自然離不開湖湘風物。18歲來到湖南的金庸,與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瀘溪人一起生活了兩年,於是紅辣椒、猴兒酒、豆豉臘肉成了他筆下俠客們鍾愛的食物;重血性、講義氣、性堅毅成為俠客們的魂。
「筷極長,碗極大,無菜不辣」
大俠,聽其名聞其聲便有一股豪邁之氣。
這「豪邁之氣」從何而來?武力高強是必要條件,而湖南「辣椒」的「加持」,更是有如神助。
「雪山飛狐」胡斐過五嶺入湖南,在衡陽的飯館吃飯:「筷極長,碗極大,無菜不辣,每味皆濃,頗有豪邁之風……」
久居湘西的「鐵鎖橫江」戚長發,在聽到師兄練成了「連城劍法」後心中一驚,將酒碗重重往桌上一放,呆了一陣,突然哈哈大笑,伸手在卜垣的肩頭重重一拍,說道:「他媽的,好小子!你師父從小就愛吹牛。這『連城劍法』連你師祖都沒練成,你師父的玩藝又不見得怎麼高明,別來騙你師叔啦,喝酒,喝酒……」說著仰脖子把半碗白酒都喝乾了,左手抓了一隻紅辣椒,大嚼起來。
戚長發的女兒戚芳,為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殺了一隻肥雞,摘了園中的大白菜和空心菜,滿滿煮了一大盤,另有一大碗紅辣椒浸在鹽水之中」。
練武之人,吃起辣椒來真是毫不廢話。有人「挑刺」說,金庸筆下雲南、貴州、四川、湖南一帶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卻也和玉米、花生、南瓜、菸草等一樣,是美洲農產品,明末才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並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放進菜餚中的時間更遲,史料記載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但作為一部小說,而非學術著作,「辣椒」能突顯大俠的「豪邁之氣」,或許就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當然,也有吃不慣「辣椒」的俠客,比如《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黃蓉來到嶽陽,在洞庭湖邊的一家酒店吃酒菜,「酒菜上來。湖南菜餚甚辣,二人均覺不合口味,只是碗極大,筷極長,卻頗有一番豪氣」。
由此可見,湖南碗大、筷長、嗜辣深深地烙在了金庸的心中。1942年,戰火中,當時還在一名高中生的金庸避難湖南湘西瀘溪一個農場。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瀘溪,習武蔚然成風的麻溪鋪成了他諸多名著中主要故事情節的發生地。
胡建中在《金庸在瀘溪的俠義人生》一文中說,「瀘溪的民風淳樸得如沅江裡的水,一眼能看清江底下的卵石與沙礫。民風尊重血性、名譽和尊嚴。雙方有仇不能解開,邀約去一塊坡地,請一中人見證,在刀光劍影中搏個你死我活,死者得到尊重,活者也不炫耀。一切皆認定是天意,生前不能作朋友,死後投胎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同樣可以坐在一條凳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親友、宗人概不去追究殺人者的罪過,技不如人,不怨天尤人只怨命。人的生命如一陣輕風颳過田野,又悄無聲息地遠逝了。」
金庸說:「我的小說裡面,最好的一個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一個男人也是湖南人。」其中這個最好的男人是《連城訣》裡的湘西農家子弟狄雲。「忠厚老實樸素,受了委屈也不怪人家,武功不是很好,對人很體貼的狄雲,湘西沅陵一帶人……」
最好的女人是《飛狐外傳》中洞庭湖邊的程靈素,「這位姑娘相貌並不好看,但很聰明,內在非常美,個性非常好,對愛情很忠誠,是一位可敬可佩的湖南姑娘。」
「湘西山林中的猴兒會用果子釀酒」
吃完辣椒,怎麼少得了好酒。
蕭峰第一次露面,就在酒樓豪飲。而令狐衝還未在小說中正式露面之前,就有關於他飲酒的消息傳來了,是令狐衝從一個乞丐手裡騙得一葫蘆「猴兒酒」。
《笑傲江湖》第二回,大師哥(令狐衝)忽然聞到街上酒香撲鼻,一看之下,原來是個叫化子手拿葫蘆,一股勁兒地口對葫蘆喝酒。大師哥登時酒癮大發,上前和那化子攀談,贊他的酒好香,又問那是什麼酒?那化子道:「這是猴兒酒!」
大師哥道:「甚麼叫猴兒酒?」那化子說道:「湘西山林中的猴兒會用果子釀酒。」猴兒採的果子最鮮最甜,因此釀出來的酒也極好,這化子在山中遇上了,剛好猴群不在,便偷了三葫蘆酒,還提了一頭小猴兒:「喏,就是這傢伙了。」說著指指肩頭上的猴兒。這猴兒的後腿被一根麻繩縛著,系住在他手臂上,不住的摸頭搔腮,擠眉弄眼,神情甚是滑稽。
這「猴兒酒」是什麼來歷?古人筆記雜著裡多有記述。明代戲曲家李日華在《禮白嶽紀》記述道:「黃山多猿猱,春夏採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清代康熙年間的陸祚蕃在《粵西偶記》寫過有關廣西的見聞:「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
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作中記載道:「瓊州(今海南島)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所造,一石六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
可見,猴兒酒在各地都有記錄,金庸寫道:「湘西山林中的猴兒會用果子釀酒」,或許是他在湘西時的聽聞。
「狄雲回到湖南,第一頓飯吃的就是豆豉臘肉」
喝著猴兒酒,再吃一口湘西臘肉,豈不更是一件美事。
三四十公分長一條的臘肉,單單用水一煮一蒸,再用刀切塊,就會散發出濃鬱的煙燻香味,紅中透亮,香而不膩。
金庸心中小說裡最好的男人狄雲被人陷害蹲了監獄,在他感到萬分冤枉之際,師妹送來一個籃子,「那是些臘肉、臘魚、熟雞蛋,還有二兩銀子……」
對於湘西農家子弟狄雲來說,臘肉絕不僅僅是飽腹那麼簡單,臘肉是家鄉的味道。狄雲從監獄回到湖南地界,第一頓飯吃的就是豆豉臘肉。「狄雲聞到魚肉和米飯的香氣,精神為之一振,拿起筷子,扒了兩口飯,挾起一塊臘肉送進口中,咀嚼得幾下……」
這一塊臘肉還沒吞下肚子,就聽見「西北角上叮噹叮噹、叮鈴鈴,叮噹叮噹、叮鈴鈴,一陣陣鸞鈴之聲響了起來。他口中的臘肉登時便咽不下咽喉……」
湖南素有臘肉之鄉的美譽。據《易經·噬嗑篇釋文》記載:「唏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這說明我國製作臘肉歷史悠久。
《美食方物》一書記載:「傳說臘肉是蚩尤的後裔苗族發明的戰爭乾糧。黃帝、蚩尤大戰後,蚩尤族一路兵敗,直到雲貴、湘西一帶才有喘息機會。雖然生存下來,但經常受到黃帝族人的襲擊,倉促逃難之際,牲口、糧食不易帶走,於是有人就想了個法子,把糧食做成餈粑,把肉類先醃後燻,這樣做不僅容易攜帶,而且便於保存,經久不壞。這肉就是臘肉。沅陵境內土居人口以苗族、土家族為多,他們居住在深山裡交通不便,燻制臘肉主要是為延長豬肉保質期而獨創的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地方名產。」
「在湘西,家家戶戶都要養豬,冬至一過,就殺年豬製作臘肉。」《湘西特色飲食》寫道,「燻臘肉不用前頰和後腿,瘦肉多,不好吃,連同五臟六腑一起招待親朋好友。要選取腰上的肉,稱『腰方』。每塊腰方砍成5斤左右為宜,肉塊過大燻不透,過小保不住腊味。」
可是出生於湖南芷江的周芷若,金庸卻「不愛」,認為她是個「政治人物,雖然美麗,但是卻不可愛」,或是金庸為了平衡他的地域偏愛?
連結
金庸小說裡的湖南風物
風物:湘繡,儀琳首次見到的華麗被褥
引文:儀琳進門後,見房中放著一張大床,床上鋪著繡花的錦被和枕頭。湘繡馳名天下,大紅錦被上繡的是一對戲水鴛鴦,顏色燦爛,栩栩欲活。儀琳自幼在白雲庵中出家,蓋的是青布粗被,一生之中從未見過如此華麗的被褥,只看了一眼,便轉過了頭。 ——《笑傲江湖》風物:湘妃竹,丐幫的打狗棒?
引文:走完鐵梯,是一條狹窄甬道,轉了兩個彎,來到一個小小廳堂。牆上掛著書畫對聯,廳中擺的是湘妃竹桌椅,陳設雅致。胡斐暗暗納罕:「那姜鐵山形貌粗魯,居處卻是這等所在,倒像是到了秀才相公家裡。」程靈素毫不停留,一直走向後進。胡斐跟著她走進一間廚房模樣的屋子,眼前所見,不由得大吃一驚。 ——《飛狐外傳》
也有人猜測可能是丐幫的打狗棒。(編者)風物:娃娃魚,黃蓉說我家養了幾對
引文:那漁人更是暴跳如雷,喝道:「金娃娃就是金娃娃,你這臭小賊囉唆甚麼?」郭靖要懇他指點去見段皇爺的路徑,哪敢輕易得罪,只是打拱作揖的賠不是。旁邊黃蓉卻忍不住了,插口道:「金娃娃就是金色的娃娃魚。我家裡便養著幾對,有甚麼希罕了?」那漁人聽黃蓉說出「金娃娃」的來歷,微感驚訝,罵道:「哼,吹得好大的氣,家裡養著幾對!我問你,金娃娃幹甚麼用的?」黃蓉道:「有甚麼用啊?我見它生得好看,叫起來呀呀呀的,好像小孩兒一般,就養著玩兒。」 ——《射鵰英雄傳》地名:回雁峰,在小說裡是座酒樓
引文:儀琳道:「是。我奔到天明時,已望見了衡陽城,心中略定……哪知就在此時,田伯光又追了上來。……(我們)來到那家酒樓回雁樓前,他說:『小師父,你有沉魚……沉魚落雁之容,這家回雁樓就是為你開的。』……」——《笑傲江湖》
撰文/本報記者趙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