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這樣寫「舌尖上的湖南」

2020-11-21 湖南在線

嶽陽,程靈素指路。——《飛狐外傳》

10月30日,94歲的金庸先生離世。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越女劍》,他的15部武俠小說成為幾代人的青春回憶。其中,《連城訣》《飛狐外傳》與湖南關係密切。實際上,金庸先祖查慎行就曾與湖南結下不解之緣。查慎行,康熙年間因受「《長生殿》之禍」被逐出京城,投奔出巡湖南赫山(益陽)的伯父查培繼。查慎行在赫山,留下「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湖色半成山」的詩句,被權相納蘭明珠看上,從此發跡。查慎行感恩赫山福地,將自己的大宅院命名為赫山房,就是金庸的舊居。

1942年,18歲的金庸又在戰火中避難湖南湘西。他的小說裡,許多故事就發生在湖南;小說人物中,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湖南人。在三湘大地發生的故事,自然離不開湖湘風物。18歲來到湖南的金庸,與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瀘溪人一起生活了兩年,於是紅辣椒、猴兒酒、豆豉臘肉成了他筆下俠客們鍾愛的食物;重血性、講義氣、性堅毅成為俠客們的魂。

「筷極長,碗極大,無菜不辣」

大俠,聽其名聞其聲便有一股豪邁之氣。

這「豪邁之氣」從何而來?武力高強是必要條件,而湖南「辣椒」的「加持」,更是有如神助。

「雪山飛狐」胡斐過五嶺入湖南,在衡陽的飯館吃飯:「筷極長,碗極大,無菜不辣,每味皆濃,頗有豪邁之風……」

久居湘西的「鐵鎖橫江」戚長發,在聽到師兄練成了「連城劍法」後心中一驚,將酒碗重重往桌上一放,呆了一陣,突然哈哈大笑,伸手在卜垣的肩頭重重一拍,說道:「他媽的,好小子!你師父從小就愛吹牛。這『連城劍法』連你師祖都沒練成,你師父的玩藝又不見得怎麼高明,別來騙你師叔啦,喝酒,喝酒……」說著仰脖子把半碗白酒都喝乾了,左手抓了一隻紅辣椒,大嚼起來。

戚長發的女兒戚芳,為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殺了一隻肥雞,摘了園中的大白菜和空心菜,滿滿煮了一大盤,另有一大碗紅辣椒浸在鹽水之中」。

練武之人,吃起辣椒來真是毫不廢話。有人「挑刺」說,金庸筆下雲南、貴州、四川、湖南一帶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卻也和玉米、花生、南瓜、菸草等一樣,是美洲農產品,明末才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並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放進菜餚中的時間更遲,史料記載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但作為一部小說,而非學術著作,「辣椒」能突顯大俠的「豪邁之氣」,或許就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當然,也有吃不慣「辣椒」的俠客,比如《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黃蓉來到嶽陽,在洞庭湖邊的一家酒店吃酒菜,「酒菜上來。湖南菜餚甚辣,二人均覺不合口味,只是碗極大,筷極長,卻頗有一番豪氣」。

由此可見,湖南碗大、筷長、嗜辣深深地烙在了金庸的心中。1942年,戰火中,當時還在一名高中生的金庸避難湖南湘西瀘溪一個農場。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瀘溪,習武蔚然成風的麻溪鋪成了他諸多名著中主要故事情節的發生地。

胡建中在《金庸在瀘溪的俠義人生》一文中說,「瀘溪的民風淳樸得如沅江裡的水,一眼能看清江底下的卵石與沙礫。民風尊重血性、名譽和尊嚴。雙方有仇不能解開,邀約去一塊坡地,請一中人見證,在刀光劍影中搏個你死我活,死者得到尊重,活者也不炫耀。一切皆認定是天意,生前不能作朋友,死後投胎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同樣可以坐在一條凳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親友、宗人概不去追究殺人者的罪過,技不如人,不怨天尤人只怨命。人的生命如一陣輕風颳過田野,又悄無聲息地遠逝了。」

金庸說:「我的小說裡面,最好的一個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一個男人也是湖南人。」其中這個最好的男人是《連城訣》裡的湘西農家子弟狄雲。「忠厚老實樸素,受了委屈也不怪人家,武功不是很好,對人很體貼的狄雲,湘西沅陵一帶人……」

最好的女人是《飛狐外傳》中洞庭湖邊的程靈素,「這位姑娘相貌並不好看,但很聰明,內在非常美,個性非常好,對愛情很忠誠,是一位可敬可佩的湖南姑娘。」

「湘西山林中的猴兒會用果子釀酒」

吃完辣椒,怎麼少得了好酒。

蕭峰第一次露面,就在酒樓豪飲。而令狐衝還未在小說中正式露面之前,就有關於他飲酒的消息傳來了,是令狐衝從一個乞丐手裡騙得一葫蘆「猴兒酒」。

《笑傲江湖》第二回,大師哥(令狐衝)忽然聞到街上酒香撲鼻,一看之下,原來是個叫化子手拿葫蘆,一股勁兒地口對葫蘆喝酒。大師哥登時酒癮大發,上前和那化子攀談,贊他的酒好香,又問那是什麼酒?那化子道:「這是猴兒酒!」

大師哥道:「甚麼叫猴兒酒?」那化子說道:「湘西山林中的猴兒會用果子釀酒。」猴兒採的果子最鮮最甜,因此釀出來的酒也極好,這化子在山中遇上了,剛好猴群不在,便偷了三葫蘆酒,還提了一頭小猴兒:「喏,就是這傢伙了。」說著指指肩頭上的猴兒。這猴兒的後腿被一根麻繩縛著,系住在他手臂上,不住的摸頭搔腮,擠眉弄眼,神情甚是滑稽。

這「猴兒酒」是什麼來歷?古人筆記雜著裡多有記述。明代戲曲家李日華在《禮白嶽紀》記述道:「黃山多猿猱,春夏採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清代康熙年間的陸祚蕃在《粵西偶記》寫過有關廣西的見聞:「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

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作中記載道:「瓊州(今海南島)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所造,一石六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

可見,猴兒酒在各地都有記錄,金庸寫道:「湘西山林中的猴兒會用果子釀酒」,或許是他在湘西時的聽聞。

「狄雲回到湖南,第一頓飯吃的就是豆豉臘肉」

喝著猴兒酒,再吃一口湘西臘肉,豈不更是一件美事。

三四十公分長一條的臘肉,單單用水一煮一蒸,再用刀切塊,就會散發出濃鬱的煙燻香味,紅中透亮,香而不膩。

金庸心中小說裡最好的男人狄雲被人陷害蹲了監獄,在他感到萬分冤枉之際,師妹送來一個籃子,「那是些臘肉、臘魚、熟雞蛋,還有二兩銀子……」

對於湘西農家子弟狄雲來說,臘肉絕不僅僅是飽腹那麼簡單,臘肉是家鄉的味道。狄雲從監獄回到湖南地界,第一頓飯吃的就是豆豉臘肉。「狄雲聞到魚肉和米飯的香氣,精神為之一振,拿起筷子,扒了兩口飯,挾起一塊臘肉送進口中,咀嚼得幾下……」

這一塊臘肉還沒吞下肚子,就聽見「西北角上叮噹叮噹、叮鈴鈴,叮噹叮噹、叮鈴鈴,一陣陣鸞鈴之聲響了起來。他口中的臘肉登時便咽不下咽喉……」

湖南素有臘肉之鄉的美譽。據《易經·噬嗑篇釋文》記載:「唏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這說明我國製作臘肉歷史悠久。

《美食方物》一書記載:「傳說臘肉是蚩尤的後裔苗族發明的戰爭乾糧。黃帝、蚩尤大戰後,蚩尤族一路兵敗,直到雲貴、湘西一帶才有喘息機會。雖然生存下來,但經常受到黃帝族人的襲擊,倉促逃難之際,牲口、糧食不易帶走,於是有人就想了個法子,把糧食做成餈粑,把肉類先醃後燻,這樣做不僅容易攜帶,而且便於保存,經久不壞。這肉就是臘肉。沅陵境內土居人口以苗族、土家族為多,他們居住在深山裡交通不便,燻制臘肉主要是為延長豬肉保質期而獨創的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地方名產。」

「在湘西,家家戶戶都要養豬,冬至一過,就殺年豬製作臘肉。」《湘西特色飲食》寫道,「燻臘肉不用前頰和後腿,瘦肉多,不好吃,連同五臟六腑一起招待親朋好友。要選取腰上的肉,稱『腰方』。每塊腰方砍成5斤左右為宜,肉塊過大燻不透,過小保不住腊味。」

可是出生於湖南芷江的周芷若,金庸卻「不愛」,認為她是個「政治人物,雖然美麗,但是卻不可愛」,或是金庸為了平衡他的地域偏愛?

連結

金庸小說裡的湖南風物

風物:湘繡,儀琳首次見到的華麗被褥

引文:儀琳進門後,見房中放著一張大床,床上鋪著繡花的錦被和枕頭。湘繡馳名天下,大紅錦被上繡的是一對戲水鴛鴦,顏色燦爛,栩栩欲活。儀琳自幼在白雲庵中出家,蓋的是青布粗被,一生之中從未見過如此華麗的被褥,只看了一眼,便轉過了頭。 ——《笑傲江湖》風物:湘妃竹,丐幫的打狗棒?

引文:走完鐵梯,是一條狹窄甬道,轉了兩個彎,來到一個小小廳堂。牆上掛著書畫對聯,廳中擺的是湘妃竹桌椅,陳設雅致。胡斐暗暗納罕:「那姜鐵山形貌粗魯,居處卻是這等所在,倒像是到了秀才相公家裡。」程靈素毫不停留,一直走向後進。胡斐跟著她走進一間廚房模樣的屋子,眼前所見,不由得大吃一驚。 ——《飛狐外傳》

也有人猜測可能是丐幫的打狗棒。(編者)風物:娃娃魚,黃蓉說我家養了幾對

引文:那漁人更是暴跳如雷,喝道:「金娃娃就是金娃娃,你這臭小賊囉唆甚麼?」郭靖要懇他指點去見段皇爺的路徑,哪敢輕易得罪,只是打拱作揖的賠不是。旁邊黃蓉卻忍不住了,插口道:「金娃娃就是金色的娃娃魚。我家裡便養著幾對,有甚麼希罕了?」那漁人聽黃蓉說出「金娃娃」的來歷,微感驚訝,罵道:「哼,吹得好大的氣,家裡養著幾對!我問你,金娃娃幹甚麼用的?」黃蓉道:「有甚麼用啊?我見它生得好看,叫起來呀呀呀的,好像小孩兒一般,就養著玩兒。」 ——《射鵰英雄傳》地名:回雁峰,在小說裡是座酒樓

引文:儀琳道:「是。我奔到天明時,已望見了衡陽城,心中略定……哪知就在此時,田伯光又追了上來。……(我們)來到那家酒樓回雁樓前,他說:『小師父,你有沉魚……沉魚落雁之容,這家回雁樓就是為你開的。』……」——《笑傲江湖》

撰文/本報記者趙穎慧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非遺|湖南傳統名菜——剁椒魚頭
    瀟湘風味,以湖南菜為代表,簡稱「湘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油重色濃、主味突出,尤以酸、辣、香、鮮、臘見長。主要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組成。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剁椒的製作過程剁椒是湖南人的鄉魂,也是湖南人的靈魂。
  • 金庸有3大癖好不改:只寫一輩、只寫一姓、只寫一名
    金庸用自己的一支筆,完善了無數人單薄的對武俠的想像,但他所寫的故事裡,也有一些特殊的仿佛獨屬於他的癖好。這不得不提到他的表哥徐志摩,相信大家還記得語文書上曾經學過的《丁香姑娘》。這樣一位在語文書上留下過作品的大詩人,怎麼金庸非得黑他呢?原來徐志摩雖然文學造詣極高,可他是位不折不扣的渣男。出軌,冷暴力妻子信手拈來。張幼儀十月懷胎,他卻只顧著追求林徽因。見異思遷,追求不成林徽因,便去追陸小曼。在男女感情上,特別冷心冷肺。
  • 舌尖上的湖南:據說這是湖南最好吃的7碗米粉,你最愛那一碗
    舌尖上的湖南:據說這是湖南最好吃的7碗米粉,你最愛那一碗要說吃粉的城市,我只服湖南人。湖南人愛嗦粉,他們「寧可三天不吃肉,不可一天不嗦粉。」而且在湖南的很多地方,它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碗粉。據說這是湖南最好吃的7碗米粉,你最愛那一碗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金庸寫大俠,王朔寫頑主,作為讀者,沒必要去幫他們分個高下
    喜歡王朔的人,可能不一定喜歡金庸,喜歡金庸的人,未必會欣賞王朔。就連兩位文學作家自身,也曾在文壇上公開有過爭論。王朔覺得金庸的作品沒有現實生活的寫照,過於虛幻。金庸覺得作品創作本身不應該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沸沸揚揚的爭論後,孰是孰非並不那麼重要。相反,引起了更多人對這兩位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關注。
  • 金庸與梁羽生的「瑜亮」 之交
    老編是辣手,馬上派了一位工友到我家裡來,說9點之前無論如何要寫一千字的稿子,否則明天報紙上有一大塊空白。於是第一天我描寫一個老頭子在塞外古道大發感慨,《書劍恩仇錄》的第一篇就是這樣寫的。」
  • 全世界拜別金庸,外媒這樣用英文描述他的「江湖」
    1955年他寫了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並立即成為暢銷書。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金庸一生總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為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創造了一個瑰麗瀟灑、快意恩仇的江湖。「江湖」從字面上直譯就是「江流與湖泊」,但是它實際上喻指一個由沉澱在社會底層,遠離廟堂之外的商販和豪傑們組成的地下世界。metaphorically: 比喻地,隱喻地alluvial:/'lvl/衝積的,淤積的
  • 金庸為啥在巔峰期詭秘封筆?被南大教授羞辱那事,還算不上主因
    類似這樣的小說連載盛況,在香港已經頻繁出現近20餘年,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安之若素。但是,幾乎毫無徵兆地,又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在此書面世之後,它的作者,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正式宣布掛印封筆,不再寫作新的武俠小說作品,讓所有人始料未及。文壇大俠從此「金」盆洗手,瀟灑地退出江湖,而那個俠骨丹心、快意恩仇的武林世界,也隨之從此隱沒。
  • 金庸為啥用它做書名?佛法本意是這樣的
    喜歡金庸小說的朋友可能沒有不知道《天龍八部》這部小說的,關於這部小說的影視劇就更多了,但是或許有很多朋友並不知道天龍八部的真正意思是什麼,也不知道金庸為什麼給這部小說起一個這樣的名字,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 金庸武俠中石破天和阿青,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書迷:不用想
    金庸武俠中石破天和阿青,誰才是金庸武俠的第一人?書迷:不用想正所謂"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說起金庸武俠中存在爭議的點還有很多,比如說金庸先生的十三本小說中哪一本是最好看的,最有深度的?金庸小說中最美的女人是哪一個?
  • 金庸走了,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金庸和杜治芬)(金庸和朱玫)1976年金庸與朱玫感情破裂,主動提出離婚,並娶年輕29歲的林樂怡為妻。1957年金庸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等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 阿青真的是金庸先生筆下第一高手嗎?看看楊鐵心,我們就明白了
    而偏偏這個人物卻是金庸先生一部並不怎麼顯眼的作品的主角,此人便是《越女劍》的女主阿青。金庸先生有一部非小說的作品,叫《三十三劍客圖》,寫的是中國歷史中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中國文學史中寫到的三十三位劍客。據說金庸先生曾想過,要為這三十三位劍客每一位都寫一部小說,而阿青則正好是這三十三位劍客之一。
  • 金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刻畫
    金庸筆下的英雄(劉新風)《書劍恩仇錄》並不是金庸最好的作品。但是, 我直到今天仍偏愛這部作品。《書劍恩仇錄》寫的是「書劍江山」,這一點似乎毫無疑義。同時這也成了金庸武俠小說超凡脫俗、遂為絕 唱的關鍵原因。 .寫武俠,不單是寫武俠,不單是寫打打鬧鬧雞毛 蒜皮的俠氣武姿,而是寫大俠、寫本質意義上的俠, 寫能從根本上拯世濟民的俠。他並不鄙夷疏財仗義、 打富濟貧、重諾輕生,然而他決不為此所束縛。他強調「俠之大者」。
  • 海寧鹽官,金庸筆下武俠江湖的源頭
    小時候,我是這麼認識陳閣老的:在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裡,他是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和乾隆皇帝的父親。《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武俠小說關於乾隆皇帝的身世,在民間有一種傳聞,乾隆其實是海寧陳家的後代,因為掉包而做了皇帝。這個觀點,據說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出現。金庸把這一傳說寫進了《書劍恩仇錄》裡,從此變得家喻戶曉。
  • 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誰還記得螢屏上清脆的聲音:靖哥哥
    有關注小編的網友在評論中提及,昨天金庸大師走了,讓小編寫一篇相應的文章,汗,那些傷心、感恩、拜謝的文章小編有點寫不出來,而且在國內各大媒體上應該有很多。所以,今天小編不談別的,就簡單說說小編是怎麼知曉金庸,以及這麼多年來和金庸作品之間的關聯,算是自身的經歷吧,有興趣的可以瞅瞅,這篇文章沒有太多的乾貨。
  • 他與金庸齊名,這位「香港美食界食神」靠吃喝玩樂出名
    幸好老爺子隨身帶有一瓶醬油,淋上幾滴,「即變米其林三星級美食」。他是《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也在香港做過多檔,膾炙人口的美食節目。寫出來的美食評價,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就是不好,有褒有貶,真誠實在。他還與金庸、黃沾、倪匡,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除去美食,還寫影評、旅行、情感等。寫什麼都很有畫面感。
  • 氣功名家孫大法:教金庸一家三口練內丹金剛功
    孫大法說:「不行呀,他們要求我這樣,還要兩三天換一套衣服,包括領帶,都要不一樣的。」  金庸笑說:「哪來這麼多規矩,不要聽他們的,不必搞得很緊張,隨便點好了。」  金庸選擇了「內丹金剛功」。這是一種剛柔結合的道家功法,講究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可以增加百倍內氣,增強人的體質,人的免疫力。
  • 《舌尖2》熱播 股民造句「舌尖上的股市」自嘲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但與此同時,也因內容淡化美食、側重人物故事令一些觀眾感到失望。其中一集《家常》還講述了一段母女背井離鄉學琴的故事,被網友吐槽其狗血。
  • 細說武俠美學:金庸,帶走了整個江湖
    以金庸世家子弟的出身,古龍江湖中人的身份,兩人在武俠上的相互尊重和欣賞,在武俠創作之道的交鋒,對武俠之路的拓展,相會時有相會的敬重,分手有各自的追求。武俠能同時有金古,二人眼中有彼此,已經是武俠的大幸了。溫瑞安曾這樣說過「武俠世界景觀裡,沒有金庸,就沒有了宮殿。失去了古龍,就沒有名勝。如果金庸是好茶,古龍就是醇酒。
  • 李子柒視頻太亂,《舌尖上的中國》太文藝,跟著媽媽學作文,靠譜
    在自媒體平臺上看到作者「小島語文」寫的一篇文章,名字叫《跟著李子柒視頻學寫作文,媽媽再也不用幫我種蒜,觀察日記得滿分》,主要內容是小學生怎樣學會觀察,怎樣寫日記。說真的,看完之後我覺得並不能真正地教給孩子一些寫作文的道理,尤其是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 金庸大俠離去:別了,我們的武俠江湖夢
    金庸先生離世了,朋友圈滿屏都是紀念圖文。從1955年使用筆名「金庸」連載武俠小說處女座《書劍恩仇錄》開始,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金庸總共寫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越女劍》為短篇),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瑰麗奇幻的夢想,為武俠小說史乃至中國通俗文學史,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