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網12月9日電(曉宇)近日,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獲評英國《金融時報》「2016年全球年度女性」。《金融時報》駐北京記者專訪了這位唯一上榜的女性企業家。
在過去兩年裡,全球兩大分享出行服務在中國開展了激烈的競爭。作為Uber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極力嘗試開拓中國市場,而柳青則是Uber競爭對手、中國最大共享出行企業滴滴出行的總裁。
在這場競爭中,如果說卡蘭尼克代表了矽谷的大男子主義文化,那麼柳青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談吐溫雅謙和,似乎是完美的中國女性。
在柳青的北京辦公室,她談到了社會固有的習慣思維,「在中國,女性似乎應更溫柔,發言要更婉轉。」「這種文化上的習慣偏見由來已久。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如果提高聲線,她就可能被認為很有攻擊性。」
但讓柳青在科技行業聲名鵲起的並不是謙和的行事方式。今年8月,38歲的柳青與滴滴出行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程維一起贏得了與Uber的競爭。Uber將中國業務出售給了滴滴,獲得了後者17.7%的經濟利益。
取得這場競爭的勝利需要耗費大量資金,柳青居功至偉。但成功更需要堅韌的毅力與承受力。一邊融資數十億美元,一邊全力投入如此體量的競爭,還需秉持堅定的必勝信心。
柳青堅持認為,與Uber競爭的最終結果是雙方的共同意願,是雙贏。她表示:「大家說這是一場與Uber的戰爭,實際上我並不想用戰爭這個字眼。我們談論的是建設,是著眼於長遠未來。」
柳青辦公室的走廊外是頗具幾何感的中關村風景,這裡位於北京北部郊區,被稱作「中國的矽谷」,入駐了多家中國的大型科技公司。這裡飄蕩著拿鐵的芬芳,盛行共享單車,空氣中流淌著矽谷那種熱忱的傳道士精神:技術的發展可以是一場沒有失敗者的遊戲。用柳青的話來說:「僅僅專注於勝負較量,會局限你的潛力。」
與Uber的競爭只是場熱身賽,而柳青目前面臨的真正考驗是:將滴滴從估值350億美元的打車公司提升為一家全球化的網際網路公司。滴滴當前的估值正在接近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這幾家公司共同主導了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市場。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各項指標都勝過了全球其它國家:中國電商市場的規模比美國更大;中國在線支付行業處理的交易量佔全球的2/3;中國的智慧型手機用戶數在全球範圍內的佔比達到了1/5。柳青給出了另一個案例:滴滴目前每天完成2000萬訂單,比全球其它共享出行應用的總和大出3倍。
推動這一數字繼續增長需要更精耕細作的努力,也意味著滴滴需要重新定義其使命。柳青指出:「2000萬訂單只佔中國城鎮人口每天出行總量的2%,我們面對著巨大的增長空間。為了開發這一潛力,必須取得重要的技術突破,需要投資發展各方面能力,以及人才。」
像柳青這樣成功的女性商業領袖並不多見。不過她認為,在中國,相對於其它行業,科技行業女性面臨的障礙較少。儘管「玻璃天花板」仍然很難打破,但在由用戶驅動、被民營公司主導的行業,例如科技行業中,女性有相對廣闊的發揮空間。柳青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業務成功的關鍵是理解用戶的預期,而你的用戶中有一半都是女性。」
生於1978年的柳青,其父是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柳青說:「我一直記得父親所說的一句話:『困難是必然的』。如果你的心理足夠強大,就覺得世上無難事。遭遇困難反而能真正享受過程,找到樂趣。」
柳青求學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隨後在哈佛取得碩士學位。之後在高盛供職12年,大部分時間常駐香港。她稱,2014年從高盛離職是「人生最艱難的決定之一」。但加入滴滴也是不容錯過的機遇。
當時,程維邀請柳青和其他高管展開了一次西藏之旅,並藉此機會促成了柳青的加盟。共享出行行業剛剛興起,柳青觀察到其中蘊藏了巨大市場機遇。作為一位母親,她深感計程車服務的效率低下令人抓狂。「在剛剛從香港回到內地時,我常常帶著孩子們站在路邊苦苦等車。當時是2012年,人們還沒有類似滴滴提供的這種選擇。」
不過對柳青而言,最有吸引力的是能以自身的力量影響滴滴這家公司。「如果選擇加入成熟的企業,那只是成為一個既有體系的特定一部分。而如果加入一家只有兩年歷史的公司,你不會感覺像是職業經理人,你會有機會親手來塑造這家公司,一同創造公司的文化。」
目前,柳青、程維及其團隊正積極地和各地政府部門溝通,促進中國共享出行行業的監管與市場良性發展。「創新總是走在監管前面,但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讓創新成果惠及最廣闊的人群。」面對難題,柳青一如既往:「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那麼就無比堅定地前行——謙和,但無比堅定。」(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於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