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質監部門曝光一批問題產品,其中廣東裕豐牌花生油被檢出塑化劑,達到國家標準的326倍。消息不脛而走,國內多家媒體紛紛關注此事,再度引起人們對塑化劑問題的重視。其實早在數年前,白酒行業爆出塑化劑風波時,已有專家預警食用油中含塑化劑成分的風險。
裕豐花生油塑化劑超標326倍
廣東省廣州市質監局食品專項組近日公布了對該市2014年食品生產領域日常抽查結果,致癌物再度現身,其中,廣東省糧油儲運公司第三倉庫生產的裕豐牌花生油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俗稱塑化劑)(mg/kg)達到97.8,是國家標準值≤0.3的326倍。
據了解,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即俗稱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影響人體內分泌、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並促使女性性早熟,長期大量攝入可能會導致肝癌,若是處在發育期的幼兒,它帶來的潛在危害會更大。
廣州市質監局表示,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一種在工業上廣泛使用的塑化劑,它可被食物及水吸收,並會通過溶解、擴散、遷移等途徑汙染食品。食用油中塑化劑超標可能是生產、貯存的過程中從塑料容器中溶出的。
塑化劑主要源自塑料包裝溶出
「塑化劑」進入公眾視野,始自2011年在臺灣地區發生的向食品中違法添加DEHP事件。這場「塑化劑風波」曾席捲兩岸四地,並陸續蔓延至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在短短數日內就迅速升級為國際食品安全事件。國內先後出現了「白酒業塑化劑門」和「洋酒涉塑事件」,令公眾談「塑」色變。
塑化劑顧名思義與塑料製品密切相關,而且易溶於酒精和油脂。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主任厲曙光曾經對食用油中塑化劑的遷移做過多年研究,並發表過《食用油及其加熱產物中肽酸酶類增塑劑的分析》報告,他通過實驗發現,當含有增塑劑的塑料製品接觸到食品中所含的油脂等成分時,塑化劑便會溶入這些成分中。塑料中塑化劑的含量越高,可能被溶出的增塑劑數量就越大。
厲曙光教授曾經帶領科研小組分別採集了市場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廠日期的塑料桶裝大豆色拉油、調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場上銷售的散裝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體起酥油、居民廚房抽油煙機收集的冷凝油等檢測樣品。科研小組對這些樣品進行測定後發現,幾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裝食用油中,都含有「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裝的散裝豆油和固體起酥油中,幾乎不含塑化劑。小組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檢出的塑化劑,主要來源於其塑料容器。
大眾油品大多使用塑料容器
記者走訪市內超市時見到,除進口橄欖油、高端山茶油等售價昂貴且使用小包裝的食用油產品採用玻璃瓶或金屬包裝外,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大多數普通大眾食用油產品包括金龍魚、福臨門等知名品牌在內的國產食用油,除了少數禮品裝之外,絕大部分使用塑料容器。這些塑料包裝桶的桶底印有三角形循環符號,中間有「pet1」的字樣。超市銷售人員介紹:「一直以來食用油都是用塑料桶裝的,這些都是安全材料,不存在塑化劑。」
據了解,我國對食品容器、包裝飲料用助劑的品種、使用範圍和最大使用量有相關衛生標準(GBGB9685-94),規定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鄰苯二甲酸二辛脂兩種主要塑化劑的最大允許使用量分別為35%和50%。現在市面上銷售的食用油,所用的包裝材料都是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者PP(聚丙烯)等,這些都是國家認可的食品包裝材料。
不過,網上有資料顯示,PET又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號PET常見於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等。溫度達到70℃時易變形,且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溶出。有研究顯示,其使用10個月後,可能釋放出致癌物dehp,即塑化劑。
監管不完善亟待亡羊補牢
「這主要是因為有一個『遷移』現象。」前述中國增塑劑行業協會專家介紹說,「塑料包裝在食品包裝中佔很大比例,從各種方面來說,這都是必要的、不可替代的。現在實際存在的問題是,比如水果蔬菜、瓜子
花生之類,採用塑料包裝,幾乎不用考慮塑化劑問題,但油和塑料之間是最容易發生『遷移』的,特別是在受熱、光照等環境因素變化的情況下。所以,其實根本就不應該用塑料桶來裝食用油。」
但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說,「塑料便於運輸,玻璃易碎且不節能,金屬也是,而且二者的成本要比塑料高出一倍,國內消費者是價格敏感型,從經濟因素上看,塑料包裝要被替代,基本是無法實現的。」
早在2011年,我國已把塑化劑納入風險監測中,且主要檢測家庭食用油中是不是含有塑化劑以及塑化劑在食用油中的溶出度。
然而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在食用油中塑化劑成分檢測領域仍存在空白。食用油的產品國標中沒有關於塑化劑成分殘留標準的檢測項目。所以絕大多數生產廠商均不做塑化劑成分檢測。標準僅在市場抽檢時所採用,但在生產環節卻沒有類似的標準控制。同時,目前在產品標準和國家衛生標準、食品安全標準不配套,標準之間存在一大片空白地帶。
此外,國內每年的塑化劑產量大約是120萬噸,但這些塑化劑的具體流向,幾乎沒人能說清。據一位塑化劑代理商透露,通用型塑化劑的價格每噸在1萬到1.5萬不等,專門用來做食品包裝的塑化劑價格要2萬左右,有一些做食品包裝的廠商也會買通用型塑化劑。「由於國內沒有分級標準,所以究竟客戶最終用在了什麼地方,無法追查。」
正確看待塑化劑勿盲目恐慌
塑化劑,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一種不可或缺之物。公開資料顯示,
全球塑化
劑的使用量每年超過
了800萬噸。中國,是全球塑化劑生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
塑料種類繁多,常用的有140多種,並非每一種都要使用塑化劑。塑化劑則有上百種,也並非每一種都會損害人體健康。至今所發生的一系列塑化劑影響食品安全的事件,實際上指的都是塑化劑中的一類——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更深入一些,公眾目光所圍繞的主角,其實是DEHP(中文名: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它是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中的一種。
塑化劑被稱為「環境荷爾蒙」,長期食用可能引起兒童性早熟,生殖系統異常等危險。但厲曙光教授也指出,從目前來看,塑料包裝中遷移出來的塑化劑的量非常少,由於人體有代謝功能,可在24至48小時內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這樣微小的量還不足以帶來危害。
專家建議,正常情況下,消費者不用恐慌,儘量購買知名品牌的食用油。如果是正規廠商按正常標準生產的塑料桶,裡面的塑化劑含量應該是微量的。
如消費者對塑料桶存有顧慮,建議買回食用油後自行倒入玻璃瓶或陶瓷瓶裡換裝,以求減低塑化劑滲透的機會。
南方日報記者
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