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來了。
快樂來了。
「小鳥在前邊帶路,風兒吹向我們,我們像小鳥一樣,來到花園裡,來到草地上。」我們父輩關於兒童節的快樂是那樣純真,那樣簡單。
「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這是我們的兒童節,沒有高檔電動車,沒有電玩光碟遊戲機,我們卻有屬於自己的歌,屬於自己的快樂。
和現在的孩子相比,我們的童年或許物質匱乏:一件新衣、一趟公園甚至一瓶汽水都可能是奢望。
但捫心自問,那時的我們缺少快樂嗎?
成群的小朋友,成沓卷了邊的毛片,缺了頁的小人書,自己動手摺的飛機和方寶,瘸了腿的娃娃,以及瘋跑整個下午後的一身臭汗和掛了「彩兒」的髒臉蛋兒……
孩子的快樂與禮物的檔次無關,與紅包的大小無關,與連衣裙的款式無關,與MP4的畫面無關……
現在的孩子快樂嗎?
有一項專門的調查表明:半數以上的孩子對父母包含愛意的節日禮物並不領情。「枉費心機」的結果讓許多父母深感困惑。
估計很多家長看到這個數字都會覺得慚愧。
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忙著念小學課程;如果我們的孩子,將業餘時間都用在穿梭於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和「提高班」上;如果我們的孩子,善於掌握各種「知識」和「能力」,卻分不出海棠和茉莉,認不出喜鵲和麻雀,聽不懂溪水和流泉,不知道蚱蜢怎樣跳,蒲公英怎樣飛……這樣的童年,能有那麼多快樂的回憶嗎!
「六一」節是孩子的節日。
快樂是我們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六一」來了。
快樂來了。
親愛的爸媽 我只想做個快樂的小孩
我是孩子 我不是為學習而生的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當他們的美好願望與現實產生矛盾時,就會有煩惱。
成長中的孩子,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煩惱。身為家長的您是否關注過孩子有哪些煩惱?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真誠建議、苦心栽培對孩子而言也許是煩惱?是否知道應該怎樣幫孩子克服煩惱呢?
學不完的技能 考不完的「家考」 我想出去玩一會兒「你憑什麼不讓我出去玩?」11歲的劉焰冰站在少年宮門口歇斯底裡地對媽媽喊著,他說自己再也不能忍受出教室再進教室的生活,他想去玩,想和小夥伴一起在操場上踢球,在房間裡打遊戲。
小焰冰說,他幾乎從來都沒有過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早上六點必須起床,洗漱過後背45分鐘的《劍橋少兒英語》,然後吃早餐去上學。
正常情況下,每天下午四點半放學,但每周一、三、五晚上六點到八點要去上英語提高班;每周二、四晚上六點到八點要在少年宮學習繪畫;周六在家寫一天作業,周日上午學武術,下午學輪滑。
「我懷疑,我是不是他們親生的?」六年級的崔蓬羽說。爸爸崔至誠說自己做夢也不能相信寶貝女兒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
蓬羽和焰冰一樣「忙」,臨近小升初考試,她每天都要學習到12點之後,「學校作業根本沒這麼多!」她說,爸爸媽媽找來一堆參考書給她出題,每天都要模擬考試一次,每到周末還要參加語文、數學、英語的提高班以及鋼琴培訓,「我不喜歡鋼琴,但他們說藝體生中考時會有加分。」
蓬羽說,她只想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和同學們出去玩玩,看看漫畫書,看看影碟。
專家觀點 愛玩的孩子才聰明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心理專家姚莉說:「對於孩子,玩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鍛鍊了肢體、發展了動作、促進了記憶、開發了智力、認識了世界。
父母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和孩子玩耍的過程中掌握主動。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怎樣在與孩子玩耍的過程中教育孩子,包括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什麼時候既玩又學。
與孩子玩耍的過程中,父母應注意觀察,及時發現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愛好。
如果孩子善於背誦較長的詩句篇章,說明他有文學天賦;孩子聽到音樂時就翩翩起舞或小聲哼唱,說明他有音樂和舞蹈天賦;孩子玩玩具時,能自動按顏色、大小等分類,說明他有邏輯智能天賦……
對孩子來說,玩就是一種探索,孩子玩的時候需要動手、動腳、動嘴和動腦,需要眼看、耳聽、鼻嗅,碰到問題還需要動腦筋想解決的辦法。集體玩的時候,如果發生糾紛,還需要協商解決,這就發展了孩子解決問題及人際協調能力。這些素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交朋友也「挑眼」 只能和好孩子玩 我想自己交朋友上初中二年級的薛鵬說自己特別鬱悶,因為爸爸媽媽不允許他和自己選定的朋友交往,「連跟誰玩都要管,我怎麼活啊!」
14歲的薛鵬身高已接近1.8米,性格也特別開朗,和他要好的朋友都稱他「薛老大」。
有一次接他放學的媽媽聽到了這個稱呼,當即特別警覺,「我媽覺得壞人才喊『老大』!」媽媽由此斷定,喊薛鵬「老大」的那些孩子都不是好孩子,於是不允許他們之間繼續交往。
小學三年級的郭靚紫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父母不希望她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玩耍。
「媽媽說她們成績不好,讓我和班長、學習委員多在一起,可我不喜歡她們。」
「我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畫畫,一塊做遊戲,但是媽媽不喜歡她們。」和靚紫在一起的同學成績都沒有她好,媽媽怕這些孩子把女兒的學習給「拽」下去,經常橫加幹涉,甚至在午休和課間的時候也會大搞「突然襲擊」,只要見到她們在一起就會軟硬兼施地「呵斥」女兒。
專家觀點 學習好壞不是交朋友的唯一標準「我想告訴家長,勿以成績論英雄。」天津社科院社會學所的汪潔研究員說,現在的家長普遍存在一個怪圈心理,就是「學習好的一定是好孩子,學習差的一定是壞孩子。」她說,家長應該加以引導,讓孩子善於從別人身上發現值得自己借鑑的優點。
首先,是要加強正面的教育引導。有意識地給孩子灌輸良好的道德修養,幫助他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孩子思想上築起一道防線,減少他們交友過程中的盲目性。
其次,教育中應該注意方式方法。當發現孩子已經交上了壞朋友時,家長應該冷靜,然後了解清楚具體情況。待其情緒穩定正常後,再用具體事實講明道理,曉以利害,促使孩子與壞朋友斷絕往來,至少在往來中保持自己的警惕。
最後,轉移孩子的不良興趣,創造一定的條件引導他們到有意義的活動中去尋找樂趣。
目標郎朗李雲迪 小學就考PET 我想當個普通人「彬彬,再不起床就遲到了。」早上7:30,在媽媽的催促下,二年級小學生彬彬極不情願地爬起來,背上書包後,耷拉著腦袋走出了家門。
「小東,你今天也要上課外輔導班啊?」在小區門口,彬彬看到身後背著大畫板的同班同學小東。這對「難兄難弟」在周六清晨,奔走於通往各色輔導班的路上。
一年前,彬彬開始學習鋼琴。「郎朗、李雲迪,他們都是鋼琴大師,媽媽希望你也能像他們一樣。」帶著全家人的殷切希望,彬彬開始學習他並不喜歡的鋼琴。除了周六上午,每周三晚上,他都要在兩個小時的鋼琴課後才能開始做作業。除了鋼琴,彬彬現在已開始接觸相當於高中入學水平的PET考試一級。雖然學起來十分吃力,但媽媽總是鼓勵彬彬,「每天背一點,六年級再去考,四年時間怎麼也能背下來了。」
「放假時,我想九點起床,然後到樓下的綠地踢足球,我不想當大師。」彬彬一臉期盼地說。
專家觀點 趕著逼著孩子學,太盲目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表示,教育投資是一種特殊投資,孩子是個成長股,投資要合理適度,並不是投得越多越好。一定要選對時機,而不是趕著逼著孩子去學。家長在盲目、跟風投資的情況下,想把孩子培養成大師,那就更是徒勞無功的事情了。
名牌大學是「興趣」 「愛好」必須是學習 我想獨自做回主每周五下午,五年級的陳朋都會參加學校組織的艦船模型設計興趣小組。陳朋說,這是他拼命爭來的機會.。
看電視,陳朋總是被那些行駛在海上的大傢伙深深吸引,他總是想:「什麼時候我才能親手設計一艘輪船啊。」
升入小學後,學校開設了各類興趣小組。陳朋興衝衝地告訴媽媽自己想要參加艦船模型設計小組,家人卻一致反對。「媽媽說,馬上就要上畢業班了,要抓緊時間複習功課,只有考上重點中學,才能上名牌大學。」陳朋說,這些話幾乎每天都在重複,可他並不認為媽媽的話完全正確。
「我不是為學習而生的。」稚氣未脫的陳朋忽然蹦出了這麼一句,「我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學期初,陳朋自作主張在艦船小組報了名,和父母妥協的結果就是每次考試都不能低於班裡前十名。陳朋十分高興,他說,自己第一次沒有聽從爸媽的安排,終於做了一回主。
專家觀點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心理學博士管健說,雖然學習是學生的天職,但家長並不能因此而扼殺孩子的興趣愛好。對於孩子,家長要「適性發展,因材施教」。另外,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切不可專斷行事,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事情,要讓孩子擁有堅持自己意見的權利,努力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
小朋友交友關鍵詞愉快:在友情的培植上,愉快態度的功效好像是在說:「我喜歡你!」
樂於助人:最能贏得人做你的朋友辦法是在需要幫助時幫他。同學拿的東西太多時替他拿書包,幫助人查電話號碼,為人開門,這一切幫助人的姿態都在說:「讓我們做朋友吧!」
誠實:最能破壞友情的莫過於使用欺騙的手段。在交朋友上,誠實的習慣報酬最豐富。
愛心:沒有誰會喜歡被人取笑,一個好朋友也絕對不會拿別人去開玩笑。
傾聽:不要忘記,對方也是喜歡談話的,做一個會談話的人,不但要會說,也要會聽。
我的寶貝 怎麼做才能讓你快樂
我是家長 我最大的願望是盼你成才有個機構搞了這樣一次調查:現在的孩子能感覺到快樂嗎?結果發現,1至3歲的孩子,感覺快樂的佔90%;4至6歲的孩子,感覺快樂的佔80%;7至12歲的孩子,感覺快樂的佔70%;13到15歲的孩子,感覺快樂的只佔60%。
69%的家長認為,孩子不快樂的原因是壓力。孩子越大,壓力就越大。「嬰兒時幾乎個個無憂無慮,而進了幼兒園,壓力就來了。學寫字、學算術、學唱歌、學畫畫、學唐詩、學外語、學鋼琴、學跳舞。」一位家長說。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家長們應該放棄「讓孩子做人上人」的想法,讓孩子自然成長,父母應儘量給孩子提供接觸社會和關心他人的機會。
家長不要苛求完美,孩子畢竟是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這些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喜悅。孩子的熱情,能通過父母的分享和肯定,轉化成良好的自尊和自信,而這些品質對他們一生的快樂都是最寶貴的。
愛頂嘴淨矯情 幾個大人 愣說不過孩子張女士4歲的兒子能說會道。比如孩子不收好玩具就去看電視,她說:「不收好不能看電視。」他就說:「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收拾玩具。」張女士關掉電視不讓他看,他就叫:「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李先生的兒子強強今年10歲,玩起電腦遊戲沒完沒了,李先生每次都說:「別老玩,眼睛會壞的。」但強強頭也不回地說:「你真煩,煩死了。」
孟先生說,他每次帶6歲的兒子小偉去超市都會很尷尬,因為小偉只要看到想吃的就鬧著要吃,如果不滿足他,他就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說起女兒露露,肖女士頭疼不已。5歲的露露聰明伶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常會以各種理由說服家長。一次,肖女士帶露露去姥姥家,叫露露快穿好外套,但露露回答說,「為什麼要快?姥姥家又跑不了!」又說:「你不總叫我做事要仔細耐心嗎?姥姥總說做事情要慢慢來,不能心太急,我要聽姥姥的話。」說得肖女士實在無法招架。
專家觀點 學會尊重信任孩子家長普遍反映孩子不聽話,而教育專家的看法是:應該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首先,對孩子說話時應使用正常的音調與和藹的態度。與孩子發生爭執時,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
其次,當孩子犯錯誤或行為無禮的時候,不要立即處罰他,應該以友好的口吻來教育他,向孩子解釋而不是威脅,應該給孩子解釋的權利。
再次,珍惜每一個機會。不應該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不當行為舉止上,其實每個衝突發生時都是教育孩子的機會,要利用機會因勢利導教育孩子。
第四,給予激勵。可以通過一些只語片言來激勵你的孩子,通過合作的方式來鼓勵他的進取。類似的話語有:「你看,別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點也不比他們差,你完全能比他們做得更好!」
第五,擺脫武力威脅。當出現問題時,不要說:「你快該挨打了!還記不記得上次我為什麼打你?」武力威脅只能讓孩子認為你是一個專制粗暴的家長,而越發拒絕與你合作。
第六,因事制宜。教育的方式方法應該多樣化,在發現孩子犯錯誤時,不要每次都用一種面孔、一種說理的方式,可以變換一些花樣,嘗試孩子能接受的各種方式。在衝突的當口,孩子往往不容易接受批評,但是在事後進行這種耐心的教育,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唱「老鼠蝴蝶」愛超女周杰倫 給孩子唱的好歌哪兒去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生產隊裡養了一群小鴨子……」這些兒童歌曲經歷了幾十年的社會變遷,仍然流傳不衰。而近些年,卻鮮有流傳廣泛的兒童歌曲誕生。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們已經沒有歌唱了。
近日,記者在天津幾家幼兒園及小學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最喜歡的是流行歌曲和網絡歌曲,大多兒童明確不喜歡現在的兒歌。
「我最喜歡《兩隻蝴蝶》,喜歡李宇春!」「我最喜歡孫燕姿和王心凌!」據了解,孩子最喜歡唱的歌是《兩隻蝴蝶》、《老鼠愛大米》等,其次是影視劇的主題曲。這些歌曲非常成人化,歌詞內容與「兒歌」有著很大距離。提到自己最喜歡的歌手,從幼兒園的點點班到學前班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周杰倫」、「超級女聲」。
劉女士的兒子今年4歲半,劉女士說,「每次聽我兒子唱的都是流行歌曲,經常哼唱男男女女的情啊愛啊,我擔心這樣會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劉女士的話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家長的心聲。
調查中發現,很多家音像店只有流行歌手的專輯,沒有兒歌專輯,一家音像店的老闆建議記者到書店去尋找,他的解釋是:「要是光兒歌多沒意思啊?穿插兩首流行歌曲,賣得更快!」
專家觀點 創作好兒歌得懂孩子的心研究兒童歌曲創作問題的劉濟遠教授認為:時下兒童歌曲出現萎靡現象是創作隊伍素質不高、流行歌曲的「侵蝕」、應試教育的影響、市場經濟的衝擊等諸多原因造成的。
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對策:第一,要求每位創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洞悉兒童心靈的奧秘。此外,教育部門要加大對兒童歌曲創作者的培養,防止「斷層」現象的發生。
第二,流行歌曲對兒童歌曲的影響,有流行歌曲自身「魅力」的一部分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兒童歌曲的質量不高,不能吸引兒童。要從拓展思路入手,多樣化地發展兒童歌曲創作。
第三,要擺正音樂教育的位置,正確處理兒童歌曲創作商品化與精品化的關係。兒童歌曲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商品,有教育、審美、認識、娛樂的功能。這些功能決定了它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
愛吃「廣告食品」不願出門遊戲 除了看電視還是看電視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父母打開電視機,淘氣的孩子就會變得安靜下來,坐在電視機前非常乖巧。「讓孩子看一會兒吧,他就喜歡看動畫片。」多半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可是,這些在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是更聰明呢?還是正在變得越來越孤獨?
記者隨機調查發現,大約有95%的孩子業餘時間的主要活動是「看電視」,其中動畫片是他們的最愛。這些孩子中有時間讀課外書的不到20%,另外,只有不到10%的孩子經常有戶外活動,大多數孩子的主要遊戲項目是電腦遊戲。而這些孩子喜愛「奧克曼」,讓父母給自己買玩具奧克曼模型,可幾乎很少和鄰居的孩子共同分享玩具,因此變得自私孤獨。
父母承認,孩子們更加喜愛廣告裡的食品。越來越少的孩子願意自己動手製作玩具,或是儘量不動腦筋。家長們最擔心的是,過多地看電視會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變得閉塞。
專家觀點 走出戶外與人相處才能快樂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中心醫院黃主任認為,孩子們的課餘時間,應更多地和同學或小朋友在一起進行戶外活動,玩各種遊戲。孩子一個人坐在家裡看電視,會變得自私、內向、自閉、孤獨,家長應該有意識限制孩子看電視時間,讓他們做家務,和同學多玩遊戲,並在遊戲中學習與人相處的道理,學會幫助別人。新報記者萬力聞李冰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吃得好、玩得好?怎麼做才能讓他們聽話,學會禮貌與善良?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學習好?怎麼做才能讓他們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們覺得快樂?享受本應屬於他/她的快樂童年?
「六一」兒童節是孩子們的節日,也是所有成年人思考的日子。
人小鬼大 精彩童年
在比賽中屢次獲得好成績的周訓豐。泰山之巔,母子兩個穿著圖案相同的短袖T恤相視而笑,身後的玉皇頂在雲海中若隱若現。
「媽媽,我是男子漢。」
「你是男子漢!當之無愧的男子漢!」
「媽媽,需要幫忙嗎?」
「當然,媽媽感覺好累,你幫媽媽背包可以嗎?」
「當然,快把包給我。」
整整一年時間過去了,39歲的母親杜惠榮和12歲的兒子朱文霖依然可以一字不差地複述出去年夏天爬泰山時的對話。
不吝惜讚美、願在孩子面前「服軟」、給孩子「逞強」和獨立實踐的機會,在這次對話中表露無遺——而這,也是杜惠榮的教子之道。
從沒上過任何形式的提高班,每次考試卻依然可以名列前茅;和任何年齡層次的人在一起都能找到共同感興趣的談話主題;動手能力極強,手機、相機、攝像機、航模,沒有他鼓搗不明白的東西……在老師同學眼裡,朱文霖是個難得的聰明孩子,但父母更願意用「寬容、有愛心」來形容自己的兒子——「你相信嗎?我兒子每天早上給我們兩口子做好早點才去上學?」說這話時,杜惠榮的眼神中閃爍著自豪的神採。
新學期班會,老師站在講臺上對全班同學說,這個學期她一定要到兩類同學家中進行家訪,一類是家中有困難需要老師前去幫忙的;另一類是父母特別出色,希望老師前去學習的。
教師中鴉雀無聲,只有朱文霖高舉著手臂,「老師,去我家吧。」
「你屬於哪一類?」老師問。
「第二類,希望您來學習。」
當杜惠榮和丈夫在電話中獲悉這個信息的時候,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我們最想做讓孩子欣賞的父母」。
在朱文霖的記憶中,父母永遠都是最好的表率,「我有問題的時候,他們從來不會直接告訴我答案,但絕對會告訴我找到答案的方法,很多時候還都是好幾種方法。」
從出生開始,朱文霖就過上了和大多數孩子不一樣的生活——他擁有自己的獨立住房,「他是個男孩子,將來是個男子漢,我不能讓他養成依賴的心理。」杜惠榮深知孩子任何一個細微的習慣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每個夜晚,朱文霖都是在自己的臥室中安睡,除了餵奶和換尿布之外,父母在天亮之前是決不會踏進他的房間的,「我也害怕啊,房間裡挺黑的。」他記得,自己也曾經和爸媽哭訴害怕,「他們問我為什麼害怕,我說房間裡太黑。」於是幾乎是在有記憶的時候,小傢伙就記住了「手電」,夜裡想去洗手間,他會自己扭亮枕邊的手電——只有兩三歲的他還夠不著燈的開關,但手電一樣可以照明,既然亮了,自然也就不會害怕了。
朱文霖的爸爸媽媽都是大學畢業,爸爸是通信工程師,媽媽是一所中學的校長,「我的功課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但他們不會直接告訴我。」胖嘟嘟的小夥子笑眯眯地說著。比如,一道數學題難住了他,爸爸知道後會給他找來很多相關的習題,讓他在解答這些習題的過程中獲得啟發。
如果一個英語單詞總是記不住,父母絕對不會指著他的腦袋說「笨死了」,而是會告訴他兩個、三個,甚至五個、十個同類詞彙,然後告訴他「用不著跟那個死活記不住的單詞過不去」。於是,朱文霖成了班裡英語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詞彙量和老師「有一拼」。
再過一個月,朱文霖就要參加「小升初」的考試,這段時間他因為睡覺較晚而不能為父母準備早餐,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每天晚飯過後洗碗、收拾廚房都是他分內工作,周末也還要為全家人炒上幾個拿手好菜。
14歲的象棋小子 「下棋幫助我學習」14歲的小棋手周訓豐,在天士力中學讀八年級,在前不久舉行的天津市2007年三項棋類比賽中,獲得西洋棋青少年組第五名。在最近的河北區中小學棋類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曾經最好成績獲得天津市西洋棋比賽青少年組第一名。這位小棋手,有著不一般的童年經歷,他對兒童節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
這個愛動腦筋愛運動的男孩在市級重點中學擔任班長,在全年級550人中,學習成績一直排在前10名;從6歲開始,周訓豐就跟隨父親學習下中國象棋,上學後參加校內的西洋棋班,後在一次比賽中一次偶然機會,被裁判收為徒弟,之後數次參加全市少年組西洋棋比賽,均獲得不錯的成績。
剛剛9歲,小訓豐就自己坐公共汽車去老師家學下棋,因為沒有直達的公交車,下車後他還要隻身走上40分鐘;上完課再走回公交車站,坐車回家。寒來暑往,周訓豐對西洋棋越來越痴迷,不管學棋有多苦,他都覺得自己對下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記單詞快又準是小訓豐學習的殺手鐧。原來,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及時複習外,小訓豐充分利用自己下棋得來的記憶力,學習的時間一般只是別的同學的一半。因為樂於助人,小訓豐每次在評選班長時,全班44人,都會得到至少40張的選票。
課餘時間,周訓豐愛教同學下棋,他說,又一個兒童節快到了,自己已經14歲,並且已經加入了共青團,已經長大了。但是每一個六一兒童節,對於自己來說,它和每一天都是一樣的,因為從來沒有特別為此做過什麼,但是自己的童年非常充實、單純和快樂,因為有棋陪伴。
11歲的留洋女孩 「不給別人添麻煩」袁梅夫婦大學畢業後,公派到日本留學,如今已經在日本工作生活了12年,兩人11歲的女兒俞平從出生開始就在日本生活,如今在東京一所小學讀四年級,這個從小接受日本文化教育的孩子不會說中文,被培養的很多生活習慣與同齡國內兒童有著許多的不同。
每天早晨,俞平都自己穿戴整齊,手提布袋,雙肩背包,獨自去上學。俞平的書包很大,除了書本外,還裝著手帕、吃午飯的勺子、筷子、水杯、水壺,水壺裡還灌滿了一天喝的水,手中的布袋裝著幾本課外圖書。
袁梅告訴記者,日本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比較強,如學校供應的午餐,送來時都是整箱整桶的,學生們每天輪流分餐。中午,值班的學生系上圍裙,戴上口罩和白色的廚師帽,鄭重其事地進入角色,連老師的飯菜也由他們分配。餐後,值班同學再把盤子、碗等整理好,搬到教室門外。而像升學這樣的人生大事,也基本上是孩子自己做主,考公立還是考私立中學、買哪些複習資料、參加什麼補習班,孩子們先提出自己的大致方案,再請老師、家長幫忙參謀。
袁梅夫婦希望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還在俞平從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跟隨父母去各地旅行,去年暑假時全家人剛爬過黃山,但爸爸媽媽並沒有背俞平,始終讓她自己走,俞平穿的運動鞋後幫太硬,沒爬多久就把腳踝的皮都磨破了,但父母也就是給她貼了一塊止血繃帶,就不再管她,只是詢問她是否可以繼續堅持,俞平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爬,這個只有11歲的孩子,每爬一個臺階就小聲地對自己說聲「加油!」為自己打氣,終於在4個小時後爬到了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