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海有許多鯊魚,主要的鯊魚品種大白鯊,鯨鯊,豹紋鯊,灰六鰓鯊,虎鯊等鯊魚,體型大小各異,長相各不相同。
我國近海的鯊魚
根據聯合國數據,世界上最大的5個鯊魚捕撈國家和地區分別是印度、印度尼西亞、我國臺灣、西班牙和墨西哥。臺灣之所以是鯊魚主要捕撈的,是因為臺灣東側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活著許多的鯊魚。
2018年,我國相關組織在南海南沙群島海域以及北部灣海域進行過鯊魚種群分布探測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此次研究中共發現鯊魚16種,其中以短吻角鯊、長吻角鯊以及陰影絨毛鯊比較常見,而且春季發現的鯊魚明顯比秋季更多。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秋季屬於開漁季,漁民們大量捕撈海洋生物,導致鯊魚食物短缺而死亡。
在此次研究中科學家們還發現,我國近海的鯊魚種群數量並不多,首先可能是因為我國並不是鯊魚分布主要地區,但另一個因素也和人們過度捕撈有關。
在我國,魚翅屬於高端食材,很多人使其為滋補佳品,導致每年有大量鯊魚被殺。但事實上鯊魚肉中含有一定的神經毒素,而且鯊魚屬於食物鏈頂端,體內容易富集重金屬,對人類有一定的危害。
更重要的是,魚翅中營養含量較低,甚至還不如我們常吃的雞肉、豬肉。
鯊魚的分布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世界上一共有344種鯊魚,大多數鯊魚分布在各大熱帶、溫帶的洋流地區,尤其是寒流和暖流交匯的地方,是它們最為偏愛的鯊魚聚集地。
在非洲南端,每年一次寒流會流向海岸邊,於是會產生逆流,大白鯊就會順著逆流來到一個鯊魚聚集地。
由於寒流能夠將底層的營養物質帶到上層,而暖流又適合繁衍後代,所以有許多海洋生物在這裡繁衍生息,而鯊魚在這裡就像是在自助餐廳一樣,總是能尋覓到足夠的食物。
鯊魚最為出名的器官是嗅覺,據說有兩個海釣高手一起釣魚,其中一個無論使用什麼方法,鯊魚都不咬鉤,而另一個總能釣上來很多鯊魚。
研究發現,釣不上鯊魚的那個人患有皮膚病,在為魚鉤掛上食物時,皮膚病的特殊氣味會留在魚鉤上,鯊魚聞到後會退避三舍,因此不會咬鉤。
日本科學家曾經計算過,在1萬噸海水中,即使溶解1克胺基酸,鯊魚也能敏銳地覺察出。憑藉著出眾的嗅覺,鯊魚在海洋中總是能準確尋找到食物聚集的地方。
在我們的印象中,鯊魚妥妥屬於食肉動物,但其實有很多鯊魚並不捕食,而是食腐。它們能憑藉敏銳的嗅覺,察覺到周圍死亡生物的氣息,然後吃掉對方。
雖然它們吃的食物比較噁心,但它們對於海洋來說至關重要。首先是因為腐爛的屍體會引來微生物分解,而微生物在分解蛋白質的過程中,會釋放出有毒物質,使海洋生物生病或者死亡。
再者,微生物分解屍體的速度非常慢,依靠它們分解往往需要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將一個大型生物完全分解。
但是食腐鯊魚的出現,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幫助海洋清理了海洋垃圾,給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加健康的環境。
大白鯊的保護現狀
對於鯊魚家族,人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大白鯊。作為鯊魚之中的扛把子,它們的體型較大,雄性體型大約350-410釐米長時成熟,雌性約450-500釐米長時成熟。
大白鯊屬於卵胎生動物,胚胎會在子宮內孵化,妊娠時間未知,但大多數科學認為大白鯊可能要懷孕1年或者1年以上,這是因為雌性鯊魚每隔2-3年才會生產1次,每次產下2-7個後代。
在交配期時,雌性大白鯊的背部或者側面會有一些撕咬的痕跡,這些撕咬痕跡並不是它們受到其他大型動物攻擊,而是雄性在交配時留下的疤痕。
大白鯊的壽命很長,能夠達到70年以上,其中鯊魚家族中的格陵蘭睡鯊壽命更長,甚至能達到4個世紀。
然而,由於人們的濫捕濫殺,再加上魚翅在亞洲地區屬於高端食材,導致越來越多的鯊魚被人捕撈,使得全球範圍內鯊魚數量下降,就連我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的大白鯊都屬於易危生物,而體型最大的鯨鯊已經屬於瀕危生物。
如果再不對它們種群數量加以保護,或許這種生物就要在人類視線中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