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直到二戰,仍然有許多國家大量裝備騎兵?看火槍兵追騎兵的結果...

2021-01-08 騰訊網

看到一個網友的問題覺得很有意思,問題是:火槍兵既然不能追騎兵那怎麼擴大戰果?大家知道為什麼直到二戰還有很多騎兵部隊嗎?比如日軍,還有騎兵旅團的編制。而且騎兵旅團並不是形式上的部隊,曾經多次參加過大會戰。

為啥呢?就是因為騎兵相對步兵具有無法比擬的機動性。那火槍兵既然不能追騎兵怎麼擴大戰果?答案是:無法擴大戰果。

火槍兵其實只是弓箭兵的升級版。以古代中原王朝對付北方遊牧騎兵來說,無非就是4個方法:

第一,防禦戰。所謂擊破戰,就是頭疼醫疼,腳疼醫腳的方法。代表作是于謙的北京保衛戰。瓦剌騎兵大局入侵,在土木堡擊潰明軍。于謙以北京城固守,最終打退了瓦剌人的進攻。瓦剌人損失不少兵力,退回大漠。這種打法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其實毫無作用。因為騎兵都不會打呆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騎兵一旦有損失,判斷不會勝利,就會撤退。

第二,誘敵深入殲滅戰。代表作是趙國李牧大破匈奴。方法很簡單,不斷示弱,引誘匈奴主力長驅直入我方國境,然後使用步兵四面合圍,將其全殲。李牧誘敵示弱多年,然後合圍匈奴殲滅對方十多萬。匈奴總兵力才20萬,此次受到毀滅性打擊,多年不敢南下。然而,這種打法的要求太高,還要敵人蠢到上當。當時匈奴之所以上當,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唯一的領袖,而是各部落聯合,各自為政,指揮混亂。

第三,驅逐戰。就是大秦將軍蒙恬一樣,一戰擊退匈奴300多裡,然後修建長城防禦。匈奴畏懼蒙恬大軍,多年不敢南下。然而,這種打法其實無用,因為匈奴主力還在,隨時可能進攻。果然秦末漢初,匈奴就不斷入侵,差點把劉邦都幹掉了。

第四,機動殲滅戰。代表作是衛青霍去病、竇憲、李靖等人的作戰。他的特點是用騎兵對付騎兵,使用大漢、大唐騎兵,以高機動性和更強的戰鬥力,深入大漠圍殲敵人騎兵主力。這種圍殲會造成敵人毀滅性打擊,甚至一戰可以將敵人徹底消滅。然而,深入敵人境內長期作戰,談何容易,必須有極為高超的指揮水平、強悍的部隊、強大的後勤供應才可以。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騎兵為何是「夕陽兵種」?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但是要注意,常設師團中只有第3、第6、第11、第20師團直到1945年還保留著騎兵聯隊,其他師團都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將騎兵聯隊改制為「搜索聯隊」。其實原因很簡單,二戰時期的騎兵已經接近夕陽兵種,日軍騎兵在華北平原欺負火力貧弱、彈藥匱乏的八路軍還湊和,但是在正面戰場面對機槍、衝鋒鎗、迫擊炮裝備數量較多,並且彈藥也較為充足的中央軍,如果擺開了陣勢打那基本就是送人頭的。
  •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時期的德軍騎兵
    1935年,那些仍然倖存的騎兵團進行了重組;到1939年9月,大部分騎兵團已被改編為偵察部隊。 1935年時,有5個騎兵團被改編為裝甲團;隨後,其他騎兵部隊(Reiter,1936年時改名為Kavallerie)中的大多數中隊開始裝備自行車或裝甲車,只有5個中隊仍在使用馬匹。
  • 拿破崙時代的騎兵的武器裝備
    法國胸甲騎兵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騎兵大多會裝備有一把馬槍和兩把手槍。馬槍槍管較短、精度較差,主要用於散兵戰和被迫步戰的情況,而手槍僅在無法使用馬刀這類情況下才會用上,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仍然使用冷兵器。相比古典時代,騎兵的盔甲無論是裝備率還是身體覆蓋程度都大幅下降了。輕騎兵完全沒有盔甲,龍騎兵有金屬與皮製的頭盔。重騎兵有頭盔和上半身的胸甲,沒有肩甲。胸甲多數只有胸前一面,法國會有背後的薄甲。
  • 拿破崙時代騎兵分類及武器裝備
    胸甲騎兵:這是當時歐洲最典型、最普遍的重騎兵。他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身穿表面拋光的鋼製胸甲,頭戴黃銅裝飾的鋼盔。法軍騎兵裝備的前後雙面胸甲一般重7~8 千克,雖然不會對靈活性有太大影響,但胸甲騎兵們一般只在閱兵和戰鬥時才穿胸甲。胸甲可以擋住刀劍、長矛、刺刀、甚至是手槍子彈和遠距離步槍流彈,能夠讓胸甲騎兵在格鬥中佔很大優勢。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同時在騎兵部隊內輔以裝甲車、輕型坦克以增強火力,並配備有防空和重型火力,為騎兵部隊提供空地立體的護衛和支援。第一騎兵軍的巔峰和隕落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第一騎兵軍就將白衛軍打的七零八落,在此之後該部隊還參加了華沙戰役,雖然在有「紅色拿破崙」之稱的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蘇聯取得了勝利。
  •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但這一時期的胸甲只是給騎兵一些心理安慰,增強作戰信心而已。 一戰後,法國胸甲騎兵被大量裁減,卻仍有一些得以保留,被改編成法國第一批裝甲部隊,他們仍使用原來的胸甲騎兵番號。如今負責保衛法蘭西總統的共和國衛隊就是當年的胸甲騎兵,他們穿胸甲騎兵制服,佩戴胸甲騎兵頭盔。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的王室和政府騎兵衛隊也是由原來的胸甲騎兵擔任。
  • 火槍為什麼會讓騎兵的地位降低?
    隨著紙制定裝彈、三段擊等戰術、戰法的出現,裝備著定轉彈,排成3~5行線列,戰鬥時進行排槍輪射的火槍兵彌補了火槍射速較慢的缺點。這裡所謂的「三段擊」是指火槍兵們排成至少三排的行列,其中第一排士兵射擊,第二排士兵提槍準備,第三排士兵裝彈,當第一排士兵射擊完畢後,自動退到第三排裝彈,第二排的士兵向前踏出一步射擊,如此循環往復保證火力的連續性。
  • 以肉搏贏騎兵戰,印第安蘇族騎兵咋做到的?美軍:只怪我們太廢柴
    不過,19世紀是火器已經非常發達的時代,以火器作戰是蘇族騎兵的基本作戰方式,由於馬匹是被歐洲人帶到美洲再被蘇族人重視並大量馴養的,所以他們並沒有機會接觸到歐亞大陸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術,雖然也會騎馬用弓箭射獵,卻沒有熟練的騎射戰爭技巧。
  • 軍史上流傳最廣的謠言,波蘭騎兵打坦克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音樂傳真 提起二戰全面爆發的起點,德國入侵波蘭之役,許多軍迷都知道其中有一個著名的段子——波蘭騎兵打坦克。該謠言流傳廣泛,充斥各種軍事影視、書刊、網絡,說是在當時的戰鬥中,波蘭騎兵遇到德軍坦克不知其性能,手持中世紀的長矛,向坦克發起決死衝鋒。
  • 古代各國為何總是用馬匹組建騎兵而不用驢或者騾子
    文/寂寞的紅酒騎兵是古代的主流兵種之一,堪稱古代的裝甲部隊。誰掌握了騎兵,誰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遊牧民族靠著強大的騎兵經常欺負生產力更先進的農耕民族。由於遊牧民族掌握著馬匹資源,所以農耕民族組建騎兵困難重重,為了獲得馬匹總是想盡了辦法。
  • 騎馬與砍殺:諾德與羅多克的騎兵夢
    與之相對的是諾德和羅多克,騎馬與砍殺中諾德和羅多克是第三批加入的雙子國家,區別於之前的國家,兩個國家的特色都是步戰,諾德王國擅長攻城,羅多克精於守城。諾德人從冰雪大陸跨洋而來,他們在卡拉迪亞大陸北部海岸線登陸,搶佔土地建立國家,這些海寇出身的戰士熱衷於和敵人貼身肉搏。諾德步兵手持大盾組成一道盾牆向敵人推進,接戰前快速投擲大量飛斧和標槍,接戰後就是大小斧頭上下翻飛。
  • 世界上僅存的騎兵部隊
    騎兵,曾經戰場上的主力兵種,在熱武器發展越來越快的時代,騎兵這一兵種的存在感越來越低。二戰中之所以騎兵還在戰場上有一席之地是因為有些國家無法將自己的軍隊全面機械化,就需要騎兵來提高機動性。坦克和裝甲車會因為沒有或者道路泥濘而不如騎兵。所以二戰上騎兵有必要存在。
  • 騎兵的作戰能力是不是被誇大了?你怎麼看?
    在這一過程中,騎兵作戰形式和戰術也逐漸從簡陋到完善,騎兵的武器裝備以及在軍中的定位也日趨明確。如果從武器裝備類型上看,騎兵可分為人馬皆帶甲的重型騎兵和人馬皆不帶甲的輕型騎兵。但考慮到各個文明根據自身特點以及地理環境對於騎兵裝備的不同發展,甚至乘騎對象都不一定是馬匹,而可能是大象、駱駝甚至馴鹿等,因此騎兵的裝備自然無法統一。
  • 中國軍隊擁有19個騎兵師,維持騎兵部隊需要多少開支?
    再加上隨著科技的變化,騎兵的作用越來越小。到了1985年,騎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開始退出歷史舞臺。那麼,騎兵部隊的成本到底有多大呢?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騎兵部隊,比如唐朝的黑玄都、宋朝的背嵬軍等等。騎兵與步兵相比擁有很多優勢,首先就是強大的突擊力。
  • 如今機械化裝備配發全軍,中國軍隊中還有騎兵的存在嗎?
    《亮劍》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國產抗日劇的良心之作,很多軍迷看了一遍又一遍。劇中中國軍人的亮劍精神感染了每一位觀眾,令筆者記憶猶新的是李雲龍部的騎兵連,在被日本鬼子包圍的情況下,明知自己不敵,連長孫德勝仍高喊:「騎兵連!進攻!」。在一次次的衝鋒中,騎兵連的熱血戰士都倒在了鬼子的軍刀下。但是,騎兵連的英勇精神得到了日本鬼子的敬重。  有人問,時至今日,機械化裝備配發全軍,中國軍隊中還有騎兵的存在嗎?
  • 談談火器問世對騎兵的影響
    戰爭的發展進步有一個明顯的追求,就是快速機動能力,唯快不破這句話也用在作戰上,騎兵的運動速度,衝鋒速度明顯的快於步兵,因此,騎兵多用在衝鋒作戰中。衝鋒中的騎兵雖然目標大,實際上有馬匹的掩護身體曲縮在馬上反而目標變小了,而且馬匹的奔跑速度快速的多,用速度優勢彌補被擊中的概率,騎兵還是有優勢的。更重要的是騎兵對於地形的適應能力,人無法通過的道路馬匹卻能夠通過,馬匹也好飼養,有草就行。
  • 5000步兵對戰8萬騎兵,步兵殺傷騎兵萬餘人,李陵是如何做到的
    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5000步兵北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李陵的主要目的是牽制匈奴人,為當時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出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做呼應,結果李陵在浚稽山附近遇到了匈奴單于率領的3萬騎兵主力,李陵只有5000人,被匈奴騎兵包圍在浚稽山之間。
  • 波蘭騎兵旅重創德國王牌裝甲師
    然而在短暫的「德波戰爭」中,卻有一支裝備簡陋的波蘭騎兵旅堅守在邊境小城摩克拉,讓德軍王牌第4裝甲師吃足了苦頭,譜寫了二戰史上傳奇一頁。  作戰背景  波蘭邊境小城摩克拉是跨歐國際鐵路進入波蘭南部的第一站,往西是德國西裡西亞工業區,往東則是波蘭重鎮羅茲,堪稱交通咽喉,德軍侵略波蘭的「白色方案」中將佔領摩克拉視為「奪門一擊」,為後續兵團攻入波蘭腹地打開缺口。
  • 中國騎兵都哪去了?建國初有20萬人19個騎兵師,1985年消失了
    那麼在我國建國時,中國的騎兵師規模到底有多大呢?有數據顯示當時中國有19個騎兵師共20萬人,在中國的軍隊中,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一個存在。畢竟中國的騎兵歷史悠久,在古代歷史中,中國就是憑藉著龐大的騎兵部隊來提高部隊的機動。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武器裝備落後,火炮飛機也少,所以騎兵師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存在。
  • 狂野不羈的西部牛仔-美軍騎兵帽簡史丨裝備
    新浪官方微博:@極戰術讓外行人也能看「門道」!裝備文前須知本站發布的內容不代表任何立場;意在學習各國軍警先進理念。絕無卑躬屈膝和崇洋媚外之色彩;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師夷長技以自強,一直是本站的理念!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