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宮廷珍品,景泰藍的藝術特色和紋樣特點

2021-01-10 心安歷史說

琺瑯,在我國古代又被稱為「佛朗」「發藍」,因為製作工藝不同,琺瑯的品種也很多,例如掐絲琺瑯,畫琺瑯和透明琺瑯等等。而我們所說的景泰藍就是指的「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的工藝並非我國本土工藝,而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傳入我國的特殊工藝。經過明朝和清朝兩代的發展,這項有著異域風情的工藝有了非凡的成就,在我國一代代匠師的鑽研之下,景泰藍成為我國工藝美術的「四大花旦」之一。

一直以來,景泰藍因為用料昂貴、工藝繁瑣,而成為僅供皇家把玩的工藝品。無論是在明朝還是在清朝,都曾經在宮廷之中設置專門製作景泰藍的琺瑯作,統治者刻意阻止琺瑯彩的工藝外傳,從而使得景泰藍工藝品成為皇家專享,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才有匠師為生計走出皇宮,將景泰藍的製作技藝帶入民間。所以我們如今看到的絕大部分清朝景泰藍文物都曾是宮廷之中的珍寶。

對於景泰藍的痴迷,清朝皇帝無人能比乾隆皇帝更熱烈。因為乾隆帝不惜成本發展景泰藍工藝,所以景泰藍也迎來了發展的巔峰時期,不僅做工精湛,而且數量多,品類豐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乾隆朝的宮廷景泰藍。

乾隆朝景泰藍藝術特點

順治帝在位之時已經有意識地恢復元朝的景泰藍製作,到了康熙年間,已經出現了畢竟工整的景泰藍成品。因為當時燒制工藝還未成熟,所以燒制的都是比較小件的器物。此時的景泰藍工藝品已經比順治時期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琺瑯釉顏色純正,表面光潔。

(清乾隆·銅胎畫琺瑯「喜福有餘」燭燈

雍正帝在位時間較短,他對與瓷器的喜愛相較於景泰藍要高出許多,所以在短短十幾年時間之內,景泰藍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甚至沒有出現帶有雍正年號的景泰藍工藝品。雍正帝喜好素儉大氣的器物,景泰藍不符合他的審美情趣很正常,但對於乾隆帝來說,景泰藍華麗得剛剛好,特別符合他的身份和氣質。乾隆朝時期的景泰藍燒制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的最高水準。

景泰藍因其華麗的表現形式一直不為文人們所接受,而乾隆帝生在清朝最為富強的時候,個人審美更趨向於華麗濃豔。景泰藍閃著金屬光澤、色彩豐富的特點深深吸引著乾隆帝。他不僅僅極為關注宮廷琺瑯作的景泰藍製作,還親自下水設計景泰藍工藝品。

因為長時間和景泰藍匠師們交流,乾隆帝本身也劇本了諸多景泰藍燒制的知識。乾隆八年,乾隆帝曾經下旨指責琺瑯作的景泰藍質量不過關,他還點出原因是因為銅胎的淨度不夠,可見對景泰藍的燒制之上,乾隆是非常有心得的。

(銅鍍金嵌琺瑯轉鴨荷花缸鍾)

乾隆時期的景泰藍器具使用在宮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具備了實用性也具有審美性。景泰藍器形創新的靈感來自於發展相對成熟的漆器、青銅器和瓷器等等。乾隆早期,景泰藍製作完全是以明代為藍本進行仿製的,因為燒制技藝還不成熟,所以留下的器具並不是很多。乾隆二十五年之後,景泰藍的燒制工藝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宮廷琺瑯作開始大量生產景泰藍器具。與此同時匠師們開始嘗試模仿相對成熟的宮廷瓷器進行新的創作,此時的景泰藍已經具備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明朝時期的景泰藍大有不同。

乾隆朝景泰藍紋樣

相對於明朝的景泰藍,乾隆時期的景泰藍紋樣爆發式地豐富起來,主題更加廣泛。匠師們幾乎是隨心所欲、無所不能,因為景泰藍適用範圍僅僅局限於皇宮內院,我們也能從這些文物身上看到當時宮廷的審美情趣。

乾隆朝景泰藍的紋樣幾乎無所不包,山水花鳥、人物典故、吉祥紋樣,當時在瓷器、服裝、玉器上流行的各種式樣都能在景泰藍身上找到蛛絲馬跡。

明代匠師已經發現,最適合景泰藍器具的裝飾之一就是纏枝蓮紋,纏枝蓮不僅僅適合各種器形裝飾,不會留下空白,也能較好地固定釉料。乾隆朝的纏枝蓮紋有著獨特的時代特徵,和前朝相比,乾隆時期的纏枝蓮更加清秀,花瓣和枝葉層次更加豐富,顯得華而不亂。乾隆朝時期景泰藍的動物紋樣並不佔主要地位,一般都是具有吉祥寓意的紋樣,例如龍、鳳、蝙蝠等等,這些動物紋樣大多和植物紋樣相結合,以諧音的方式表達吉祥寓意。乾隆時期的景泰藍紋樣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匠師們根據乾隆的喜好,會在景泰藍器具之上燒制太湖石圖案。太湖石又稱為「壽石」,不僅外形奇峻,別有一番江南風情,也寓意著吉祥長壽,是乾隆非常喜歡的紋樣之一。

乾隆朝時期幾乎已經確定了皇家用品紋樣「圖必吉祥」,景泰藍上經常出現的例如「八吉祥」、「龍鳳呈祥」和「暗八仙」等等紋飾,還有直接的文字紋飾,例如「壽」、「喜」等等。清皇室普遍信奉佛教,所以在景泰藍器物上,還會有很多的佛教紋飾,比如萬字紋或者梵文字等等。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荷塘蓮紋海棠式

乾隆時期景泰藍紋樣講究「飽滿」和「繁複」,幾乎不留白,非常符合乾隆皇帝喜好華麗的審美趨向,也展現了匠師們的高超技藝。

結語

景泰藍的華美在於它幾乎集合了當時幾大工藝品的藝術優勢,在匠師們的潛心研製之下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將金屬製品和琺瑯工藝的結合本身就是一項藝術的挑戰,而它借鑑了瓷器和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又融合和繪畫和雕刻工藝,幾乎集合了當時金銀鑲嵌工藝的最精華部分,可以說是封建手工藝的集大成者,也是宮廷內飾最精美的存在。

(清乾隆御製金胎鏨花畫琺瑯「萬花錦」

景泰藍是我國幾大傳統工藝之中最晚形成的,由於局限於皇宮,經歷了抗日戰爭的動蕩年代之後,景泰藍的製作技藝幾乎失傳。後來是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倡導之下才成立了研究小組,將這項藝術保留了下來,至今仍在我國的工藝美術界熠熠生輝。

參考資料

李久芳——《中國金屬胎起線琺瑯及其起源》

李久芳——《金屬胎琺瑯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理——《流光溢彩景泰藍》

楊伯達——《景泰款掐絲琺瑯的真相》

相關焦點

  • 景泰藍:復興宮廷時尚·傳承國禮榮耀
    「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又謂之『鬼國窯』。」曹昭說的「鬼國」,是明代對邊遠少數民族的蔑稱,也有學者認為此處有「鬼斧神工」之意。
  • 景泰藍上的祥瑞紋飾:雲頭錦、回字錦、錢幣錦……你見過哪些?
    從商周時代開始,我國便有了陶瓷、青銅等器物的鑄造,並且逐漸的,人類借鑑自然界中的各種形狀,給器物紋上不同的紋樣,從動物紋、植物紋到自然界中的各種幾何紋樣,慢慢發展成豐富的紋飾文化。 而作為國之重器的景泰藍,其雍容華貴的造型,富麗堂皇的色彩和寓意吉祥的紋飾至今仍魅力不減。
  • 中國傳統琉璃藝術發展歷史,以及在清朝盛極而衰的原因
    北魏琉璃碗宋朝的琉璃器具大多小巧精緻,造型比前朝更為豐富,除了琉璃碗、琉璃瓶,還有諸如琉璃花片等創新形式。清朝傳統琉璃製作的鼎盛和衰落從元代開始,琉璃製作已經被統治階級所重視,宮廷設置專門的部門負責宮廷所需琉璃器具的燒制。特別是到了清朝時期,琉璃的設計和生產進入了鼎盛時期。
  • 臺北故宮新展放大招,清三代「最奢侈藝術品」,乾隆為何偏愛它?
    藝直通,讓藝術走進生活臺北故宮2021年度大展之一「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近日已於北部院區開幕,展覽分為「雙彩聯乘」、「集錦新樣」、「收納典藏」三個單元,分別呈現乾隆並重洋彩和琺瑯彩瓷、自乾隆朝開始出現的新式紋樣、當時盤整清宮舊藏的經過等內容,完整且系統地呈現乾隆時期琺瑯彩瓷的發展與特色。
  • 絕倫美奐 刀尖上的藝術
    它與景泰藍、牙雕、玉雕並稱「北京四大特種工藝品」,而雕漆尤顯皇家氣派,高貴典雅。 由於製造的手工性、雕刻的複雜性、技巧的專門性、藝術的獨特性,使得雕漆作品從設計到成品的製成,必須由許多手工藝人經過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
  • 湖北天門藍印花布紋樣精緻,造型優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湖北天門藍印花布的起源和發展湖北天門歷史悠久,位於江漢平原的湖北地區,瀕臨長江,土質、氣候十分有利於棉花種植,它與江蘇南通氣候地質特點相近,都是棉花高產區,是全國著名的棉鄉。天門隨著種植棉業的不斷擴大,其產量不斷提高,棉紡業已成為當地的一個主要副業。
  • 康熙乾隆寫的福字春聯賜你吉祥如意
    春聯福字門神紅包都全了,快收下來自康熙乾隆的祝福 「五雲迎曉日,萬福集新春」——貼上這幅乾隆親筆的春聯,加上「福祿壽喜」的橫批,新的一年好運自然來!每天一張故宮藏品圖片,從歷代書畫到雕塑、服飾、器物,應有盡有,天天不重複,讓你盡覽宮廷文化傳統的同時,也陪伴你一年的美好時光。
  • 歐洲的彩繪玻璃,中國的「景泰藍」,探尋琺瑯的「變色龍」屬性
    琺瑯,作為一種廣泛應用於金屬和陶瓷表面的裝飾品,一直為人們所愛。它的藝術應用極為廣泛,歐洲,北非和亞洲均出現了琺瑯製品的器物和配飾。這種源於古代歐洲的類似玻璃的釉料無疑是人類的一項偉大藝術發明。琺瑯工藝向東傳播,東西文明共同締造「景泰藍」琺瑯工藝的傳播,基本是以線性軌跡進行的。從兩河流域到古埃及,再由地中海沿岸前往西亞,中亞,又經由中國向東到日本等地。這種工藝在傳入後又被當地的文化吸收轉化,發展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藝術特徵。
  • 清代宮廷鞘刀辨識
    這些鞘刀材質多樣、裝飾各異,絕大多數融實用與藝術於一體,但也有工藝單一粗笨的製品,論品相很難承認是皇家的用物。面對迷局般的現狀,本文根據文物本身留下的蛛絲馬跡,儘可能還原清宮鞘刀的概況、用途。清朝皇家的鞘刀,構造繁簡之中各有千秋。這裡言「簡」主要是針對鞘刀的構件而言。
  • 看看《海水江崖紋樣》
    海水江崖紋,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紋樣,由「海水紋」和「山崖紋」兩個部分構成,俗稱「江崖海水」、「江牙海水」、「海水江牙」,常與龍紋、禽獸紋、八寶吉祥紋飾等搭配使用,常用於古代官服補子、龍袍下擺、袖口等部位。
  • 去過那麼多博物館,中國四大博物館的特色你真的知道嗎?
    館內所藏中國歷代藝術瑰寶和明清宮廷歷史文物共有90餘萬件,其中珍品即達8000多件。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實呢,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以明清宮廷歷史、宮殿建築和古代藝術品為主要展示內容,多為歷代藝術珍品。
  • 傳統紋樣繁複迂迴的紋路裡蘊藏中國人的獨特審美
    傳統紋樣樣式繁多,大體可以劃分為動物類、花草類、幾何類、吉祥符號類。但具體應用到不同的載體上,就會呈現出不同藝術風格。紡織品紋樣傳統的服飾紋樣反映了典雅的東方審美,圖案紋樣的來源不外乎自然形象和幾何紋樣。
  • 故宮創新文物展覽方式 200條宮廷金魚暢遊延禧宮
    200條宮廷金魚和34件宮藏金魚題材文物一同亮相據悉,此次聯展分為金魚展和金魚題材文物展兩個部分。近200條宮廷金魚和34件(套)宮藏金魚題材文物一同亮相。其中,金魚展以16個木海陳列於延禧宮院內,持續至8月11日;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展位於延分。禧宮東側一層展廳,展出金魚題材文物藏品34件(套),持續至8月30日。
  • 蒙古文化 —— 蒙古族的圖案藝術
    蒙古族的民間圖案運用範圍十分廣泛,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圖案的存在,這深刻地反映出蒙古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充分地體現了廣大蒙古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力。一、蒙古族圖案分類與特點蒙古族圖案在內容上分為:1. 自然紋樣,其中花草紋有梅花、杏花、牡丹、海棠、芍藥等,動物紋有蝴蝶、蝙蝠、鹿、馬、羊、牛、駱駝、獅子、老虎、大象等,另外還有山、水、火、雲之類的圖案。
  • 200條宮廷金魚入故宮 盛夏快來宮裡觀魚知樂
    金魚是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藝術題材,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金魚源自野生鯽魚,自南宋開始被人工飼養以來,至今已近千年。金魚小巧玲瓏,姿態優美,色彩斑斕,在水藻、蓮葉間悠然嬉戲,深受人們喜愛。文人雅士喜愛飼養金魚,追慕莊子濠梁觀魚的悠閒自在,欣欣然忘卻塵世煩擾。金魚又與「金玉」諧音,寄寓人們對「金玉滿堂」「金玉同賀」的美好祈願。
  • 龍潭新增臺灣地區特色產品展示及售賣
    首次進駐地壇廟會的有故宮文創著名的「宮廷娃娃」系列、「千裡江山」系列和「紙膠帶」系列等。記者了解到,地壇廟會今年春節取消了全部遊藝項目,改為設置80個文創展位,其中包括文創精品展示區16個,非遺、「老字號」創新品牌14個,創意設計類30個,文創生活類20個。
  • 「故宮動物園」又開張,來了世所罕見200條宮廷金魚
    7月30日,由故宮博物院、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共同主辦的「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在延禧宮開幕。聯展分為金魚展和金魚題材文物展兩個部分。金魚展由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承辦,以16個傳統的「木海」陳列於延禧宮院內,共展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福州、蘇州等12個地區42個品種的近200條宮廷金魚,很多都是難得一見的世間珍品。其中,鵝頭紅、王字虎頭、奶牛花蘭壽、十二紅龍睛蝶舞、雪青望天球等品種,更是金魚界的「翹楚」,世所罕見。展覽將持續到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