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蘇轍曰:「魚不畏網罟,而畏鵜鶘,畏其天也。」一村叟見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漸近,蛇不復動,張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逾時而出,蛇已斃矣。村叟棄蛇於深山中,越旬往視之,小蜈蚣無數食其腐肉。蓋蜈蚣產卵於蛇腹中也。
又嘗見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籬搶竹中。蜘蛛不復入,但以足跨竹上,搖腹數回而去。伺蜈蚣久不出,剖竹視之,蜈蚣已節節爛斷矣。蓋蜘蛛搖腹之時,乃灑溺以殺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注釋
1. 蘇轍:北宋著名文學家。
2. 網罟(gǔ):捕魚的網。
3. 鵜鶘(tí hú):一種善於捕魚的鳥。
4. 天:天敵。
5. 叟:老人。
6. 逐:追。
7. 斃:死。
8. 蓋:原來。
9. 搶竹:亂竹叢。
10. 但:只是。
11. 溺:尿。
譯文
蘇轍說:「魚不怕捕魚的網,而怕鵜鶘,它害怕它的天敵。」村裡的一個老人看見一隻蜈蚣正在追一條蛇,爬得很快。蜈蚣漸漸靠近蛇,蛇停下來不再動,張開嘴巴等待著。蜈蚣徑直鑽進蛇的腹中,過了一段時間而出來,蛇已經死了。老人將蛇扔到深山裡,過了十幾天再來查看,看到有無數的小蜈蚣在吃已經腐爛的蛇肉,原來是蜈蚣是在蛇腹裡產卵了。
又曾經看到一隻蜘蛛,追蜈蚣追得很急,蜈蚣逃進亂竹叢中。蜘蛛不再進去,只是爬在竹子上,搖了搖小腹就走了。等待蜈蚣很久還沒有出來,把竹子剝開一看,蜈蚣已經一節節的腐爛斷裂了。原來是蜘蛛在搖腹部的時候,已經撒了尿將蜈蚣殺死了。動物害怕天敵竟有如此奇妙的事情。
文言知識
說「伺」、「俟」、「候」:這三個詞都可以指「等候」。上文中的「伺蜈蚣久不出」,意思是等待蜈蚣很久還沒有出來。它可以說成「俟蜈蚣久不出」,也可以說成「候蜈蚣久不出」。當然,它們還各有自己另外的義項。如「伺」還指服侍,「候」還指問好。
人物介紹
蘇轍:(1039年一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採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於世。
啟發與借鑑
一物降一物,比喻宇宙萬物相生相剋,生生不息,有了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所以萬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沒有低的參照就無法突出高,沒有苦澀的味道就無法凸顯甜蜜的美味。
中國古人把世間萬物化成基本的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化,有著生、克、乘、侮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