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底,遠在重慶的老蔣親自下令,將胡宗南麾下第57軍第97師師長傅維藩少將就地槍決,注意這個57軍可不是東北軍的番號,而是胡宗南新組的嫡系中央軍部隊,時任軍長黃埔一期劉安祺,而傅維藩也是黃埔五期的「天子門生」。為什麼老蔣氣急敗壞要槍斃黃埔生呢?因為傅維藩第97師所駐防的,正是河南靈寶一線的重要陣地,也就是秦時的兵家要地「函谷關」附近。
估計是因為最近《大秦賦》熱播的緣故,許多軍迷記住了「函谷關」這個隘口,所以注意區別:函谷關位於河南三門峽市的靈寶縣境,而潼關位於陝西渭南市的潼關縣境,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名和關隘,一東一西相距約80公裡。在整場抗日戰爭中,日軍確實曾經兵抵「函谷關」舊址,也就是傅維藩放棄的靈寶一線陣地,但是始終未能兵臨潼關城下,否則西安一定不保,川北必然震動了。
「函谷關」的準確位置,在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縣級市)函谷關鎮的王垛村,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這座關隘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遏住了從中原地區通過豫西進入陝甘的要道,成為戰國時期秦國的重要「邊關」,現在稱為「崤函古道」。所以在《大秦賦》裡,秦王政和李斯等人,慣稱其他六國為「關東六國」,因為列國盡在函谷關以東。
「函谷關」名字的由來,源自於當年這裡的關隘建在山谷之中,且又深險如函,遂有此名,在冷兵器時代確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所在,成為秦國防禦關東六國的重要屏障,當然也是秦滅六國時大軍出徵的必經之地。應該說,崤函古道成為秦國統一六國的天賜寶地,秦軍情況不妙時就縮回關西,兵強馬壯時再出關東徵。
函谷關在歷史上前後建有三座:普遍意義上的「秦關」,位於今河南省靈寶縣(稱縣習慣了)以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漢關」則東移至洛陽的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裡。還有另一處叫做魏關,遺址距秦關北5公裡處,如今已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被淹沒不復存在。
那麼函谷關如今為什麼後來沒有潼關有名了呢?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形勢的變化,函谷關在漢末已被廢止棄用,作出這一決定的是我們熟悉的漢丞相曹操,他為了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相比較函古關,潼關在位置上更靠近西安(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成為其門戶所在,所以潼關才是「關中」所指的那座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潼關縣,因臨近潼水而得名,古稱桃林塞。它被描述為:「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峰連接,谷深崖絕」,不僅是關中平原,也是多朝古都西安的門戶。唐代的安史之亂,名將哥舒瀚據守潼關不出,反賊安祿山的大軍硬是無計可施,直到昏頭昏腦的唐玄宗硬逼著他出關迎戰,潼關才終告失守,唐明皇楊貴妃遂逃出西安奔蜀地。
所以在抗戰的相持階段,第一戰區與日軍隔黃河對峙,豫中仍然在中國軍隊的控制之下,則豫西安全、崤函古道安全,而潼關和西安就成為了穩固的後方。但是在1944年豫湘桂戰役打響後,日軍突破黃河,37天連佔河南38城,第一戰區潰不成軍,也這就是豫湘桂戰役河南段的「豫中會戰」。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和副司令長官湯恩伯,率殘部向西潰退,殺紅眼的日軍則跟蹤追擊殺入了豫西。
此時為防止局面不可收拾,胡宗南奉命派遣其主力第1軍、第57軍等四個軍沿崤函古道東進反擊,部隊統一由第34集團軍總司令李延年指揮,戰役開始階段,李延年曾經取得一定進展,不僅掩護了蔣、湯兩部的敗兵撤退,也將日軍先頭部隊吃掉了一部分,如果運籌得當並且增加援兵,反攻洛陽都可能有機會。
然而日軍第三戰車師團的坦克和重炮趕到前線後,情況發生逆轉,日軍同時以一部從秦嶺側後迂迴迫近潼關,於是反擊戰變成了阻擊戰,第34集團軍拼命遏守靈寶一線,也就是當年的秦關附近,希望以重兵卡住崤函古道,避免日軍兵叩潼關。戰至1944年6月10日,由於一線陣地被日軍突破,第1軍請求稍稍後撤,結果因聯絡不暢引發各部爭先恐後西撤。
情況一片混亂,本來並沒有打敗仗,而日軍也因為達成了豫中會戰的目的準備見好就收,結果是第34集團軍自己亂糟遭倉皇撤退,連西安的軍政機關都嚇得準備跑路了,老蔣接到空軍的偵察報告後,立即下令追查。胡宗南不想懲處自己的第1軍,遂上報了包括傅維藩在內的一個師長、兩個團長「臨陣脫逃」,老蔣大怒命令通通槍斃,其實死的都有點冤,這完全是高層指揮不力的結果。
秦始皇要是知道胡宗南的部隊這麼菜,如此輕易就想放棄函谷關重地,沒準能氣得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