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即人道,和日常世界的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一樣,商業的哲學與社會的規則如出一轍。大道至簡,互惠互利理應是人和人相處的基本法則。商業也不例外,消費者、供貨商和渠道商之間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在按照正常的商業規則運行,你買我賣,並不存在孰優孰劣,更多的應該相互尊重、平等互惠。
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電商界,商家和企業之間卻長期處於一個極其不對等的狀態。從某種程度上說,商家的發展甚至要依附於平臺,甚至被平臺任意欺凌和宰割,這種扭曲的關係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真實地長期存在。
二選一就是這種平臺和商家扭曲關係的一種極端體現。在中國電商界,平臺可以藉助自己的優勢地位對商家發號施令,不僅可以要求商家在自身平臺如何如何,還可以要求商家不能到其他平臺上架。否則就要懲罰。降權甚至直接下架。這不僅違背國家法律,也違背了一種基本的商業倫理。
然而這種關係的形成也不是毫無來由。在網際網路時代,電商平臺在給商家、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逐漸掌握了線上消費的流量入口,特別是平臺在給與商家不同的展示位置和推廣資源方面擁有絕對的權力,這些因素又將影響著商家的業績表現。特別是疫情爆發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從線下轉型線上,或者加大線上布局的比重,這其中很多企業都極其依賴電商平臺。
因此,平臺方一直處於比較強勢地位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平臺掌握著商家的生存命脈,這使得商家在面對平臺時往往顯得「惟命是從」,而平臺則很容易對商家予取予求。
但實際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平臺離開商家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所有的商家聯合起來抵制壟斷平臺,那麼平臺就成為了一個「空架子」,最終對整個生態造成嚴重的衝擊。二選一行為顯然是與網際網路「開放、共贏」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也與國家大力推動經濟恢復的政策相違背。
現在,是時候終結商家這種忍氣吞聲的局面了,再加上近期國家監管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則給了商家們十足的底氣。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明確,網絡平臺不得強迫商家站隊「二選一」;10月2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明確禁止電商平臺「二選一」;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平臺「二選一」被認定為壟斷。
短短二十天之間,連續出臺三項政策,意味著國家此次對於「二選一」等壟斷行為堅決重拳出擊。
畢竟,商家苦平臺霸權久矣!如果所此前商家還懼於平臺的強勢地位,迫於利益不敢反抗平臺霸權,那麼這次國家政策的密集出臺,無疑給商家提過了最堅實的後盾,徹底扭轉以前忍氣吞聲的局面,讓商家從此不必再「低人一等」。現在,是時候對平臺霸權說「不」了!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樣的局面扭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大電商巨頭之間「二選一」的新聞扔屢有發生。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騰訊和360,阿里和京東外,就在今年8月,國內品牌特賣平臺唯品會還被爆出在強迫商家「二選一」,不能上架另一平臺愛庫存,定期巡檢,一經發現商家產品在愛庫存有售,就要下線。據媒體報導,即便是國家一再出臺相關條例禁止「二選一」的背景下,這一行為仍未得到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相關企業的這種做法完全置國家法律尊嚴於不顧,置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於不顧,置商家及消費者合法權益於不顧,直接衝撞到了「保市場主體」的紅線,甚至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復甦都造成了負面影響。
在國家政策密集出臺的當下,這種「特立獨行」的行為就顯得更加不合時宜。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任何逆時代而行的行為都會被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之下,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就在日前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開幕式上,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長周小川表示,科技創新在催生巨大動能的同時,也給社會治理和全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其中之一體現在「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掌控大量數據和市場份額,形成壟斷,抑制公平競爭」。
網際網路的興起顛覆了世界。但是商業的倫理和規則卻是顛撲不破。網際網路電商領域,有很多創新,但創新的根本還是服務於消費者,有利於社會。脫離了基本商業倫理的創新,只能讓平臺成為作惡的巨獸。對社會的生態,對於正常的經營環境,形成極強的擠壓效應。
未來,平臺壟斷、「二選一」等霸權行為會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了。平臺想要真正獲得商家的支持和認可,靠的應該是公正公平的態度、過硬的服務以及有競爭力的政策和資源。只有真正維護商家利益的平臺,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只有平臺和商家之間真正的互惠互利、相互促進,整個行業才能迎來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而對於商家,面對平臺的強勢,有了新的法律武器的保護,有了國家輿論氛圍對於二選一的討伐,也該大膽的向那些施以二選一的強勢平臺大聲說不,維護自己的權益的時候了!要相信,國法不可違背,公義不可逆。時代潮流不可逆,商家和平臺關係終會回歸正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