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生蠔泛濫在網絡上求助時,網友曾笑稱派出中國吃貨能把生蠔吃到滅絕。對於禾花雀來說,這還真不是段子,已接近現實。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13年前,禾花雀還屬於「無危」狀態。「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的信息稱,在中國,為食用而對禾花雀進行的非法誘捕是主要威脅。
在這幾年的新聞報導中,人們都熟知穿山甲不能吃,黑天鵝不能吃,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國家保護動物,而禾花雀什麼時候也成了瀕危動物,卻少有人知。
我國於1997年就禁止獵捕禾花雀。然而,從2000年至2013年這13年間,光是在廣州和韶關兩地查獲的被捕食的禾花雀就多達10萬多隻。從1997年到2017年,這20年的時間我們做了什麼?如果說非法捕獵者和吃貨的覺悟認識不到位,那麼監管又存在著那些疏忽?
很多人以「吃貨」自居,甚至對於動物的第一感官先是從味覺上判斷,「這個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洞裡鑽的,只要是血肉之軀,就有一隻大炒勺或者小燉盅等著它。所以段子手說「如果有一種生物泛濫,那只能說明它不好吃」。
同時,中國人喜歡通過食用各種植物和動物來改善身體或預防疾病。食物是藥物,甚至是更好的藥物,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遵循的信條。民間流傳著禾花雀是「天上人參」,正是這種「大補」功效讓禾花雀面臨著滅種的危險。但實際上,禾花雀所謂的「天上人參」和穿山甲的藥效一樣,只是傳說而已,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專家說禾花雀的營養價值與鵪鶉、鴿子差不多。
因為吃而滅絕的動物名單,其品種之多讓人心悸。如果等到動物變成稀有再去保護,怕是已經晚了。目前我國法律明確不準食用的是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其他則沒有明令禁止。再加上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觀念,讓很多人在界限模糊中把一些動物吃到極危。除了加強在監管上的力度,也要界定清楚野生動物與可食用飼養動物的界限,讓每個吃貨知道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如果輿論對待所有的野生動物都能如鄙視「穿山甲公主」「穿山甲公子」一樣,不要以為吃了就貴氣了,吃了就大補了,那麼那些處在岌岌可危的野生動物才會有一條活路。否則,再多的飛禽走獸也抵不過吃貨的戰鬥力。
我們站在食物鏈最頂端,但我們不能成為動植物的終結者。作為野生動物救援大使的球星貝克漢姆曾說:「作為一名父親,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只是從圖片中看到犀牛;我希望我們的孩子有機會與鯊魚遊泳,而不是食用魚翅羹;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機會在野外看到大象。」而有一天,我們對孩子指著圖片中的禾花雀該如何說?(陳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