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
紅色名錄指出:跡象顯示,該物種數量總體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像,並且在過去11年間變得非常迅速。
禾花雀,學名為黃胸鵐,又稱黃膽、老鐵背,體長約15釐米,繁殖於西伯利亞一帶,越冬至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的候鳥。
10多年時間裡,禾花雀在紅色名錄上連跳四級,使其成為鳥中的「大熊貓」。禾花雀在2000年尚屬於無危(LC)級別, 2004年被列為近危(NT)級別,2008年被列為易危(VU)級別, 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禾花雀列為瀕危(EN)物種紅色名錄。
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得益於中國政府幾十年堅持不懈的保護,大熊貓已不再屬於瀕危物種。按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劃分,大熊貓從「瀕危」名單轉移到了「易危」名單下。
相比大熊貓,禾花雀的現狀更令人擔憂。據《華商報》報導,在中國南方一些地方,認為禾花雀是天上人參,能補腎壯陽, 「進食可大補」。上世紀90年代末,廣東佛山三水區還專門舉辦過禾花雀美食節,食客蜂擁,鳥兒慘遭大面積捕殺。
5月22日,中國觀鳥組織聯合行動平臺、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機構共同發布的《中國自然觀察報告2016》認為,大熊貓以及其同區域的金絲猴等物種保護情況較好,但不少遷徙鳥類卻因為棲息地受威脅、被大量捕食等原因每況愈下。報告特別指出,禾花雀在短短二十幾年裡,已被人們從「無危」吃到「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