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中,雖然是清王朝離我們最近,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更精準的史實,但可惜清王朝留給我們的大多是屈辱和窩囊史,從清朝的第8位皇帝道光開始(按照清朝12位皇帝算),清朝的局勢已經開始呈下坡趨勢。儘管前面有努爾哈赤、皇太極氣勢洶洶地建立大清,中間又有康雍乾建立盛世,只可惜終將逃不過退出歷史舞臺的悲慘結局。
努爾哈赤
通常的說法是,清王朝皇帝的權力,是在鹹豐之後才被徹底剝奪了。但是一個蘋果如果爛掉,往往是從裡面開始的。儘管內憂外患,但如果在道光皇帝手上及時剎車,大清的江山還是有挽回或者延長的機會的,而最後三任倒黴皇帝:同治、光緒、溥儀也是情有可原的。
道光在任時,業績平平,做的都是一些不輕不癢的小事,可惜的是也落下了一個巨大的汙點——敗給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籤訂了南京條約。此後便一蹶不振,更是碌碌無為了了此生。此外,在他的一生中,道光還為清王朝貢獻了9個兒子,10個女兒的光輝事跡。
道光皇帝
在古人看來,如果自己無能,通常是將希望寄托在後代身上,特別是兒子。所以古人是拼了命來生孩子,平民百姓如此,帝王之家更甚。一方面希望能夠將江山託付給一個能力強的兒子,一方面希望這麼多的孩子能夠為自己鞏固江山。古人的想法確實讓今天的人難以理解,認為人多就很牛?
道光皇帝在彌留之際,也終於迎來了他的人生大事,如何將江山交付給這麼多兒子中的一位?我們且不去猜想道光為什麼最後把皇帝之位傳給了老四鹹豐皇帝,但從能力上看,這所有的孩子中,老四確實是最弱和最蠢的一個。而最適合繼承皇位的應該是最聰明的老六,也就是後來的恭親王奕欣。至於老七醇親王奕譞,這就是後話了。
鹹豐皇帝
鹹豐皇帝上在位期間,除了應付道光留下的爛攤子,同時又面臨新的爛攤子:內有太平天國、外有英法聯軍。儘管在晚期不得已開展洋務運動,但終究是水平有限,加上不作為的一面遠遠超過了勤政的一面,沉迷女色,最終英年早逝。對鹹豐造成致命一擊的是英法聯軍要攻打北京城,鹹豐嚇得帶上家眷逃到熱河行宮,將江山託福給了自認為能力遠超自己的六弟恭親王奕欣,此後鹹豐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北京。
恭親王奕欣,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也就是鹹豐的六弟。打小聰明伶俐,尤其對洋人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極大的興趣。鹹豐上位之後,老六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奕欣賦閒在家整整六年,平時沒事搗騰修理洋人的玩意兒——鐘錶,還玩洋槍火炮之類,與洋人交朋友學習洋文等。在其他清王朝皇室成員看來,箭才是大清的命根子,但是玩槍的奕欣早就對這些老做派嗤之以鼻。
奕欣
鹹豐逃走了,奕欣接下守衛的重擔,心裡自然也不是滋味,但是對他來說,他沒有放棄大清,或者說他希望憑藉自己的能力來扭轉大清的局面。等他穩定了京城局面後,鹹豐皇帝駕崩,年幼的兒子同治上位。而此時,鹹豐的妃子也就是慈禧也來了,因為同治是慈禧和鹹豐的兒子,所以慈禧此時便被封為皇太后。這個時候奕欣聯手慈禧幹了他的人生中一件大事——扳倒了肅順。
奕譞
扳倒肅順是統一清王朝皇權的象徵,在慈禧主導,奕欣和奕譞協助下,這一目標得以實現。原本這兩兄弟以為扭轉清王朝的時機要來了,卻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為清王朝最大的禍害做了嫁衣。奕欣和奕譞此後受到慈禧的重賞,可是奕欣是一個有巨大抱負的人,並不完全聽從於慈禧的命令,此後四處徵戰起起落落被慈禧猜忌,最終病逝,得了個「忠」諡號,一生為奴。
慈禧
醇親王奕譞,也就是道光的第七子,鹹豐皇帝的七弟。奕譞是個聰明人,他不像奕欣那麼有抱負,他只求在這亂世之中永葆榮華富貴,緊抱住慈禧的大腿,對慈禧忠心不二。說來也可笑,奕譞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後來的光緒皇帝,另一個兒子生下了末代皇帝溥儀。
溥儀
原本只求安身立命的奕譞,家裡卻連續出了兩個皇帝,這是奕譞怎麼也想不到的事情。不過他的兒子光緒皇帝以及孫子宣統皇帝,能當上皇帝這件事,也是讓這家人很尷尬的。表面上是坐上了龍椅,實際上卻是慈禧在背後操控的傀儡皇帝,不出意外的是,大清最終還是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