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奏響璀璨華章之後,鳥巢,已然成為中國體育的朝聖地,和中國體育的最強展示場所。
單就競技賽事而言,無論是過去的夏季奧運會、即將到來的冬季奧運會,還是包括了田徑世錦賽等的單項錦標賽,甚至洲際足球高水平對抗,這裡總能讓你激起聖殿式的感覺。
而在體育產業方面,發生在鳥巢的大手筆也是頻出。2017年5月初,在醞釀了一年之後,2017年5月初,在醞釀了一年之後,國家體育場主辦,中視體育聯合主辦,鳥巢文化中心和亮中國共同承辦的2017年度鳥巢體育產業論壇終於亮劍。超過400位文體領域的重量級嘉賓濟濟一堂,足以震撼體育界的新思維、新動向和新趨勢,堪稱體育界的華山論劍。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既是中國體育產業改革的階段性總結,也是關乎下階段改革新動力的大預言。
從鳥巢出發,在鳥巢孕育更大的勢能,原本是中國體育產業應有之意。
左手雜誌——《第五頻道》探索平媒新模式
置身體育產業潮頭,作為其中休戚與共一部分的體育傳媒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很幸運,從報紙、雜誌、網站、新媒體而電視等媒體形態,我都忝列其中。
我工作的第一單位,是素有體育黃埔軍校的體壇周報。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體壇周報旗下的名記名編們用他們的如椽之筆,記錄了體育的一個個歷史時刻,也成為撬動中國體育的風向標。
如果說體壇周報奠定了我作為新聞人的職業屬性,那麼混跡兩本雜誌的經歷,則讓我得以更加深入地審視自己所從事的行業。
2006年體育畫報初創刊時期,我曾和美國總部的名記名編們有過多次交流,也大大改變了我對於體育新聞寫作的固有印象——原來體育人物,可以進行如此人性化的挖掘,可以進行文學化的倡導。毫無疑問,這本雜誌獨特而性感的氣質,敢為天下先的情懷,成為中國體育界的一股清流。
後來,我輾轉成為《第五頻道》雜誌主編。在那幾年,如何將本身龐大而豐富的體育資源轉化為採編優勢,品牌優勢,如何突破電視、體育和產業之間所構建的壁壘,這一直是盤桓在我腦際的課題。儘管自己隨後輾轉去了版權、賽事、新媒體等部門,但這個問題依舊被安放在我內心的某個角落。我一直堅信:新聞不死,它會以另一種方式踏著七色雲彩歸來。
我猜不中開頭。在新媒體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下,中國的平面媒體開始上演集體大撤退,如此毫無徵兆,如此觸目驚心。
體壇周報依然是中國體育的旗艦型存在,但不再是體育迷的唯一選項。報紙內容影響力在下滑,但靠著一幫洞悉體育命脈的牛叉記者,硬是將內容的拓展和商業的精明做到了極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體壇傳媒目前投資的十幾個項目中,依然保持著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體育畫報則感受到寒冬將至。這本當年一紙風行的體育雜誌,在幾經折騰之後,已失去了原有的鋒芒和美感。以至於在去年底劃上了休止符之後,恰如一塊小石子投入江面,激不起一點浪花。
反倒是服務過的《第五頻道》雜誌,這幾年卻呈現逆勢上揚之勢——在幾經探索之後,他們終於確立了紙媒、新媒體、落地活動三位一體的品牌經營戰略,並開始逐步實施和深化。去年底,中視體育和亮中國正式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挖掘和延伸第五頻道的品牌價值。他們的做法是——把第五頻道品牌更廣泛更普及的滲透到線下產業,更多元化更充分的發揮強勢媒體和IP資源優勢,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體育,享受體育政策帶來的實惠,分享體育產業黃金年代的紅利。按照雙方規劃,未來的《第五頻道》在體育培訓、活動召集甚至線下實體店等方面都有布局。
顯然,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合作模式:一方是擁有中央電視臺強大的運動資源,《第五頻道》的品牌影響力和採編團隊,一方則是中國體育產業和學術基因的集成者,在資本、渠道和學術以及實體經營等方面的強大能力。雙方的攜手,有一種改天換地的姿態和決心,也將給那些日漸衰微的體育紙媒以新的明燈。
衷心期待《第五頻道》的轉型之路能越走越遠,因為它承載著體育媒體人的情懷和突圍的決心,以及對未來媒體形態的探尋。正如《第五頻道》雜誌執行出版人向軍所說,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大背景下,紙媒發展受阻,但品牌價值依然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並將越來越展現出巨大的潛能。
當然,品牌合作創新之路絕非坦途,成功需要更多的勇氣、探索、堅持和糾錯,需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實踐來進行檢驗。
右手明星——運動員創業,就在當下
在浩如煙海的運動員創業大軍中,躬逢其時的體操運動員應該是具符號意義的,也是轉型中最果決,最富創意的一個群體。
作為練而優則商的優秀代表,李寧以其超強的學習能力,練達的情商,雄渾的魄力,在體育產業中奠定了一座無人企及的豐碑。在體育人心目中,李寧已不簡單是隊伍和賽事的本土體育服裝品牌,還是中國體育血濃於水的見證——他和體育總局組建的中國運動員基金,李寧產業園等,確保了李寧和各產業鏈條之間相濡以沫的關係。而這,也為李寧近年來遭遇滑鐵盧之後重新出發提供了源動力。
自李寧以降,無論是李小雙,樓雲,還是李小鵬楊威,中國體操的明星們也都成為創業大潮的引領者,而無論是教練、求學、經商、出仕甚至跨界,他們都成為同業中現象級存在。
最典型的是莫慧蘭。
提到這個名字,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充滿想像力和張力的莫式空翻,以及智慧與美貌並存的如蘭氣質。她和閨蜜畢文靜,在跨界道路上的作為可能超越你的想像:畢文靜在退役之後轉從運動營銷之餘,橫跨各個領域,從羽毛球,健身到馬拉松。她在新浪和師傅孫英傑互動的視頻,依然為如今的跑者所津津樂道。莫慧蘭在上一輪的創業大潮中,先是搖身成為鳳凰衛視的美女主播,後有淡定地出現在泥濘而驚魂的賽道邊——她和奎媛媛,是體育界為數不多擁有專業領航員資格證書的。
她們的靈動和智慧,成為中國體育產業一種奪目的存在。但莫慧蘭的跨界之路還沒有終結——她近期的身份,一是成為海草資本高級合伙人,一是參與經營某拉拉操項目。
對於那些創業者,人們普遍的描述是——心懷高遠,不與燕雀,有情懷,充滿鬥志,但對現代商業和模型缺乏深度認知。當然,還需要加上一條,那便是除了人脈和專業方面的優勢,也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創業是一場修為,唯有堅韌,執著,才有可能笑傲江湖。
相比其他人員,陳一冰的跨界更廣——他在前年搖身一變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大佬。創業初期,這位型動體育創始人喜歡展示自己凌晨兩點在辦公室吃泡麵的照片。而從人員招聘到拜見客戶,陳一冰在職業老闆的路上一路狂奔。而從以往站著就能收錢的甲方,悄然變成基於產品層面的提供服務的乙方,再到去年修正業務方向:打造自己的培訓學院等孵化器,陳一冰的這種轉變和修正悄無聲息,卻意味深長。它象徵著明星創業者們開始從底層做起,在體育界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
幾乎所有的體育明星,在說到自己轉身的某個臨界點時,大多用了迷茫來形容。在鳥巢論壇,莫慧蘭甚至表示,自己當初退役之際,幾乎每天以淚洗面。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運動員較早從事體育運動,但一直缺乏系統學習和提升機會。這次鳥巢論壇,倡議成立保障運動員的相關組織,從早教、培訓等方面進行有效的規劃和管理,尋找合適的創業夥伴,也被提上了歷史日程。
期待真正的運動員聯盟的建立,期待運動員創業時代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