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怎麼編《汪曾祺全集》| 紀念汪曾祺誕辰一百周年
汪先生從四十年代開始創作就很成熟,我們後來看他四十年代寫的小說、散文真的是很驚豔,一出現就非常成熟,不像有些作家開始寫的作品後來不便拿出來示人,汪曾祺出手不凡。同時,他是一個各種文體——小說、散文、戲劇,包括藝術評論、談藝,詩,每種文體他都有成就,都有代表作。第三,他的每一篇都不錯,沒有特別水的作品。 所以為這樣一位作家出全集是我們人民文學出版社應該做的事。
-
汪曾祺曾自創"塞餡回鍋油條" 自稱比炸春卷味道好
汪曾祺生性淡泊,不慕虛榮,但卻對生活滿懷熱愛。寫字、畫畫、做飯是他的三大愛好。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特別的嗜好——愛逛菜市場。他慢慢地散著步走向菜市場,那些新鮮水嫩、挨挨擠擠的瓜果蔬菜,讓他感到一種「生之喜悅」。在他看來,買菜就像寫文章一樣,也需要構思。得先看看有什麼菜,才能決定如何配菜,如何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來。
-
汪曾祺:自得其樂
後來到劇團工作,就不再唱戲吹笛子了,因為劇團有許多專業名角,在他們面前吹唱,真成了班門弄斧,還是以藏拙為好。笛子本來還可以吹吹,我的笛風甚好,是「滿口笛」,但是後來沒法再吹,因為我的牙齒陸續掉光了,撒風漏氣。這些年來我的業餘愛好,只有: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我的字照說是有些基本功的。當然從描紅模子開始。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這些年,關於汪曾祺的討論多了起來。據統計,自1997年汪曾祺去世,到2018年上半年,關於他和他作品的各類出版物,已經達到了200多種,數量在近5年來激增。年輕人把汪曾祺稱作吃貨作家,覺得他擅長吃吃喝喝,擅長寫美食,去年4月,他的名字還上了熱搜,汪曾祺 好愛吐槽一男的,一個誕辰近百年的作家,越過時間,和當下發生了奇妙的互動。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編者按】:汪曾祺,1920年出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師從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今年是他誕辰10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先生。汪曾祺(1920.3.5——1997.5.16)來高郵,只因汪曾祺從揚州坐車去高郵,雖是臨時起意,但想去高郵看看的念頭由來已久。
-
溪山書會第十八期:學者和後人共話「老頭兒汪曾祺」
活動現場「汪家的家庭關係就是沒大沒小的,母親叫他老頭子,我們也叫他老頭兒。」11月22日,汪曾祺先生長子汪朗先生的一席話,活脫脫表現了汪曾祺先生的隨和個性。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孔學堂溪山書會第十八期——「老頭兒汪曾祺」閱讀分享會在也閒書局舉行,邀請到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長子汪朗先生,汪曾祺先生之女汪朝,以及知名汪曾祺研究學者蘇北、龍冬等嘉賓,和廣大讀者一起暢談汪老作品,體驗汪老獨特的文學語言韻味之魅力,同時嘉賓老師還和大家分享汪老先生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汪曾祺別集》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在京舉行
他將《汪曾祺別集》的出版視為一場跨世紀的文脈接力,「1988年,先生自編的文論集《晚翠文談》,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先生以家鄉高郵為背景的小說集《菰蒲深處》,此後浙江文藝出版社不間斷地推出先生的小說集、散文集。一代代的浙江出版人與汪先生及其家屬之間持續續寫的文脈傳承,成就了今天《汪曾祺別集》這份獻給先生百年誕辰的賀禮,也寄託了我們對汪先生的溫潤致敬、綿綿愛戴」。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家常酒菜》裡普普通通的拌菠菜、拌蘿蔔絲、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經他筆下細細寫來,竟能勾起夜讀之人的轆轆飢腸,讓人恨不能直奔廚房依樣照做。《昆明食菌》裡一句「入口細嚼,半天說不出話來」,不知讓多少讀者從此迷上了這種「像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乾牛糞,亂七八糟」的乾巴菌——他的文字仿佛真的有某種魔力,讓人相信再平淡的日常瑣細,經由他下筆熬製醞釀,也能成為回味綿長的醇酒佳釀。
-
紀念徐利治先生誕辰100周年
【吳康薦帖22222】(之四)並評論/ 徐利治先生(1920.9.23.~2019.3.11.)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已於2020年9月20日在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舉行 2020年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徐利治先生誕辰100周年。9月20日上午,為緬懷徐先生的科學精神和學術思想,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舉辦了徐利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
-
專訪|汪朗談父親汪曾祺:「煉」字是他有意的追求
講座上,汪曾祺之子汪朗也介紹說父親剛去世不久,就有出版社出了一套《汪曾祺全集》,「後來人民文學出版社提出來想出一個全集。感謝編輯,他們為了這套書前後編輯、校訂忙活了八年。全集有一個好處,它能夠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們家老頭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汪曾祺先生生前最拿手的那道淮揚菜「煮乾絲」,所謂「不厭濃厚」。
-
汪曾祺將小說視為對生活的回憶,他筆下幾位人物的原型是怎樣的故事?
,一天,臺長命我到北京給汪先生做個電視專訪,留些視頻資料。她另有一種健康的美。我的表姐、表妹、女同學都忸怩作態,農村的女孩子沒這一套。有人問,你這篇小說寫的是什麼?我說就是寫人的美,人的健康的美。」抗戰初期,汪先生與家人為了躲避戰亂,暫住高郵縣城東北的庵趙莊慧園庵。汪曾祺的弟弟汪曾慶尚幼,大英子到汪家幫忙帶孩子。汪先生回憶說:「我住在那兒的時候,也就是《受戒》裡明子那個歲數,跟她一起去打場,一起插秧,『崴』荸薺。」
-
12卷《汪曾祺全集》出版,收入全部文學作品及書信、題跋等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他從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其創作生涯歷經半個世紀,跨越兩個時代。他前承五四新文化傳統、師從沈從文,後啟尋根文學回歸民族傳統的思潮。他的創作,小說、散文、戲劇、文論、新舊體詩等諸體兼備,皆取得很高藝術成就;又兼及書畫,多有題跋。他的作品,深受中外讀者喜愛,也是文學研究者普遍關注的對象。
-
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分享:齊白石生前是如何為客戶畫畫的
齊白石畫畫中齊白石先生的畫,有很多看起來題材、構圖比較類似的作品。有好多人問:齊白石生前是如何為客戶畫畫的,是不是白石先生當年也流水線生產過啊?怎麼解釋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應回到當年的歷史背景下。白石先生他是一個職業畫家,要以畫畫謀生。
-
做一個「偽文藝」青年
最近讀汪曾祺的散文集《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突然明白,其實作家也是一樣很普通的人。他們生活也很單調,就像汪老,「我不會下棋,不愛打撲克、打麻將,偶爾喝了兩杯酒,一時興起,便裁出一張宣紙,隨意畫兩筆。」其實,我覺得有時自己也是這樣。
-
汪曾祺曾發明"塞餡回鍋油條" 稱是饞人瞎捉摸出來
在七十年代的一封信中,他教朱德熙做一種「金必度湯」,原料無非是菜花、胡蘿蔔、馬鈴薯、鮮蘑和香腸等,可做工考究,菜花、胡蘿蔔、馬鈴薯、鮮蘑和香腸全部要切成小丁,湯中居然還要倒上一瓶牛奶,起鍋之後還要撒上胡椒末,汪稱之為西菜,我看可謂是「細菜」。 有一個時期,汪每天做飯,他自己說「近三個月來,我每天做一頓飯,手藝遂見長進。
-
張樂平先生誕辰105周年「三毛」80周年回顧展開幕
原標題:張樂平先生誕辰105周年「三毛」80周年回顧展開幕 昨天上午10時,張樂平先生誕辰105周年「三毛」80周年回顧展在張樂平紀念館開幕,此次展覽向公眾展示了三毛從誕生到參軍抗戰、街頭流浪,以及過上新生活等多部作品100幅,以此緬懷「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傑出的藝術成就,紀念
-
汪曾祺:一個人要興旺發達,得有那麼一點精氣神
很久以前有一次泡香菇,友人說要用冷水泡,這是汪老爺子說的。於是,白瓷碗裡加冷水,大半天后,腳沒踏進廚房門,早已菇香撲鼻尖,歡喜得很。從此,每每看汪曾祺的書,都像在尋味兒:天底下竟有這麼好吃的食物,這麼有趣的事,我卻沒吃過,試過,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