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來暑往,一年四季有規律地更替,氣溫、降水都會發生相應周期性的變化,對於候鳥來說,從北半球來看,在天氣轉涼時從北方飛往南方,然後來年天氣轉暖時再飛回北方,這種習性已經固化到它們的基因中,不論路途多麼遙遠,不論過程多麼艱辛,它們都會結伴如約而至。拿我們常見的燕子為例,很多都將巢穴安在房簷之下,或者直接選擇在屋裡築巢,可謂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的益鳥了。有人不禁要問了,既然是氣溫變化決定著它們的遷徙習性,那麼南方的溫度一直以來都比較溫暖,為何不徹底地將家安在南方,而是選擇第二年再飛回來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燕子為何要選擇遷移,與其它候鳥一樣,之所以選擇遷徙,歸根到底是「利益驅動」的結果,這種「利益驅動」對維持燕子自身生存與種群健康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燕子本身是一種禦寒能力較差的鳥類,通過季節性的遷移,使它們夏季生活在北方、冬季生活在南方,可以使燕子一年四季幾乎都能夠在溫暖的環境中生活。
第二,可以使活動時間拉長。夏季溫帶地區晝長夜短,燕子可以充分利用較長的白天來進行捕食、繁殖。而冬季溫帶地區黑夜時間就變得比白天長,所以遷徙到南方地區,可以將白天活動的時間重新拉長,這樣更加有利於燕子的生存。
第三,食物來源豐富程度的影響。作為以各類昆蟲為食物來源的燕子來說,夏季在溫帶地區食物來源比較豐富,而到了秋冬季,溫帶地區由於氣溫迅速下降,昆蟲數量大幅下降,經常出現食物短缺問題,所以遷徙到食物來源更加豐富的亞熱帶或者熱帶地區,是它們保障機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必然選擇。
那麼,為什麼第二年開春溫度回升後,小燕子還會重新飛回來呢?這裡面既有剛才提到的活動時間拉長「利益驅動」的作用之外,還有「競爭壓力」的影響。一方面,雖然南方燕子的食物來源比較豐富,但是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和其它動物的數量很多,在食物的爭奪方面存在著嚴酷的競爭,雖然冬季這裡的食物競爭依然較強,但總要比北方捕獲不到食物要強得多。
第二個方面,天敵的影響。在南方地區,比較兇猛的大型飛禽、以鳥類為食的肉食動物要比北方多得多,燕子在享受冬季南方溫暖的氣候環境時,同樣也會受到眾多天敵的威脅,因此當天氣轉暖時,它們就會重新遷徙到天敵種數和數量較少的北方地區,這也是一種驅利避害的自然選擇。
第三個方面,提升種群質量的選擇。在遷徙的過程中,無論是溫度還是食物來源,對於新出生的小燕子來說,可以獲得更好的生存和成長條件。另外,由於路途的遙遠和途中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那麼身體素質差、適應能力不高的個體,則會在殘酷的競爭中被淘汰,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精英」種群及其個體,這對於推動燕子種群「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鳥類之所以有一部分成為候鳥,是在長期的進化中適應環境的結果,也是維持種群的健康發展的必然結果。不論是候鳥還是非遷徙的鳥類,最終決定其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在於維持個體生存以及繁殖策略,對於同一種類的鳥類來說,如果選擇遷徙的個體,其生存率和繁殖率高於非遷徙的個體,那麼將逐漸演化為向遷徙方向發展的行為模式;反之,如果選擇遷徙的個體,其生存率和繁殖率不如非遷徙個體,那麼最終演化的方向則趨向於留在一個地域;而如果最終選擇兩種行為方式的鳥類,最終的生存和繁殖率相近,那麼就會分化出候鳥和非候鳥並存的情況。其實這種自然選擇的過程,不但對於鳥類,對於其它野生動物同樣適用。
綜上,對於燕子來說,其遷徙的行為模式,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所選擇的最有利於個體生存、擴大種群和提高整體素質的方式,逐漸「寫入了」它們的基因中,成為一種生物的本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