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世界上最小的恐龍是什麼,恐龍愛好者們或許都會不約而同回答美頜龍。這種生活在晚侏羅紀時期的恐龍確實十分迷你,它們的身長可以比一米更短,體重也就和一隻小貓咪那麼重。在美頜龍這一個屬類之下還有許多不同的科類,它們的體型會比我們剛才所說的一般的美頜龍更小。
然而就在這個月不久前,一篇論文的發表,把世界上最小的恐龍這個答案更新了。論文的發表者是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教授。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邢教授和他的團隊還發現了美頜龍屬恐龍中的一種新恐龍——英良迅猛龍。今年3月12日,邢教授在恐龍研究中又有了新發現,這個新發現更新了人們對最小恐龍的認知。
這種最小的恐龍叫做眼齒鳥,大小大約和蜂鳥差不多,也就是在十釐米左右的長度,比成年人的巴掌還小。這種恐龍是通過緬甸的一枚白堊紀的琥珀發現的。其實除了化石,琥珀也是研究遠古生物的一種物質證據,邢立達教授的團隊在研究亞成鳥、古鳥、古蛇這些生物時都有通過琥珀這一途徑。人們也通過3D建模技術把湖泊中的頭骨進行了重建,讓眼齒鳥頭部的外貌得以再現。重建圖中顯示,眼齒鳥有著紅豆一樣的眼睛,在它們鳥喙的外緣有著許多長短不一尖銳的牙齒。據說這種生物的牙齒加起來超過一百顆,可以說是它們捕食的利器了,不過至於它們的食物是什麼,目前還並不是特別明確。
根據發現眼齒鳥的琥珀,研究人員推斷眼齒鳥的生活環境是熱帶。在熱帶這個相對適宜動物生存的環境裡,體型如此迷你的眼齒鳥究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呢?要知道和它們同時期生活的動物們一個是體型龐大,第二是都比較兇猛。我們雖然常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眼齒鳥這麼小的腦袋是怎麼把它們的感知器官容納進去的呢?
關於眼齒鳥,我們實在是有太多的疑問了。我們的這些疑問都是建立在眼齒鳥是恐龍的基礎上,而在學界,對於這種新型微型恐龍的發現,更多學術界的專家們也有著疑問,這些疑問所指向的是更根本的問題,這種生物是恐龍嗎?甚至也有專家覺得,可能連鳥類都不是,只是蜥蜴;也有專家認為在論證過程中這個琥珀的證據不足以站穩腳跟,需要更多有力的證據才能夠證明這一論點。
對於眾多同行專家的質疑,邢立達教授以一種包容兼併的態度表示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確實,理越辨越明,不管邢教授團隊發現的這種生物是鳥類還是蜥蜴,但是小編相信在專家們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我們會越來越靠近真理,畢竟科學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新的觀點提出,大家一起討論,得出更多新的東西。無論如何,這次眼齒鳥的發現確實讓人類對恐龍的了解更加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