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澀感,與收斂性,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2020-12-05 騰訊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村姑,怎麼區分武夷肉桂的澀與收斂性?」

收到茶友微信的時候,我正在跟一個茶學科班出身的朋友喝茶。

看過手機,我就順嘴把這個問題拋給他。

但是我問他的時候,稍微做了修改,「專家,有茶友問,要如何看待武夷肉桂的收斂性?」

他瞬間就笑了,「肉桂的收斂性?呵呵,不就是澀感嘛!」

乖乖,回答得這麼幹脆利落,沒有給我留任何繼續往下聊的餘地,學院派的人就是這麼實誠。

看著氣氛有些凝固,他想了想又多說了幾句,「茶都會有澀感,只是多和少的問題罷了。因為茶葉裡含有茶鹼啊,任誰也沒有辦法把這個物質完完全全從茶葉裡抹去。」

「澀帶來的口腔收斂性當然也有分好壞了,有的收斂性就像把口腔禁錮一樣,遲遲不給解封,有的收斂性很快就讓口腔開了,還會帶給開闊的舒適感。」

這個回答,算是給「澀」做了美化了,有一點出來混江湖多年後練出來的圓滑和不肯得罪人的世故。

其實,他一開始說的那句話倒是最真實的。

關於澀味,在大多數時候,會被轉化為「收斂性」。而其實,這只是茶農、商家對「澀感」的一種美化說法罷了。

甚至那種讓你難忘到想逃跑的麻澀感,茶商還是面不改色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曰,「看看,這款茶的收斂性多強勁啊,要不是生長在巖壁夾縫裡的茶樹,是出不了這種收斂性的!」

「巖壁夾縫裡的茶都是這樣又苦又澀又麻嗎?」有人忍不住捋了舌頭問。

這位茶商臉色就變了,「請注意你的言辭,是收斂性!至於這種收斂性如何產生,你們可以想像一下,巖石在舌苔上摩擦,是不是就有這種感覺!」

……

李麻花一聽就噴茶了,我連忙拉著她出去,再趕緊進來幫茶農擦桌子,再跟各位一再道歉。

最後出來,自己也撐不住笑了。

哈哈,虧得這個茶商有想像力,澀就是把舌頭放巖石上摩擦,他可真敢謅啊。

我們腦補著這個茶商沒事就去景區裡蹭巖石的畫面,笑了好久好久。

《2》

「不過,」那個學院派朋友又開口了,「收斂性不單單針對肉桂,巖茶普遍都有收斂性,而肉桂應該會被說成刺激感吧。」

學院派的人確實嚴謹,我倒沒發現剛才問題裡的主語是「肉桂」,我把關注點都放在了「收斂性」上。

他解釋說,肉桂本身帶苦感,辛辣有銳感,比起收斂性,「刺激感」這個詞彙更適合它。

我來總結一下他的觀點:巖茶基本都有收斂性,肉桂有刺激感,那麼,肉桂是既有收斂性又有刺激感,只是刺激感可能比收斂性強烈,我們能更深刻體會到。

看來肉桂果然是巖茶裡比較辛銳的一款茶。

其實,刺激感和收斂性是不同時間點出現在我們口腔裡的。

如果是正巖區桂皮香的肉桂,在茶湯入口時,我們能感受到凌冽而強勁的桂皮辛辣感,像利物扎了一下口腔。

這種感覺,反射到大腦,得出的結論就是,這款茶性格剛烈,喝起來有刺激感。

茶湯還停留在口中時,舌苔被茶湯包裹,感受到的是茶水的滋潤,等茶湯退去,水潤感消失,澀感越發明顯。

此時,舌苔開始感覺到緊繃、收斂,很不舒服。

先刺激後收斂,這是肉桂帶給喝茶人的多重體驗,這也是喝茶人迷戀肉桂的原因之一。

我聽很多偏愛肉桂的人說,真不是因為肉桂有多香,就是喜歡被它扎個激靈的感覺,渾身細胞都會甦醒過來。

嗯,看來又是一個想用舌頭去摩擦巖石的。

《3》

回到開篇,巖茶的澀感,與收斂性,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商家的美化,我們就不理論了。那純屬各種天馬行空,各種粉飾太平,各種文過飾非,各種無釐頭和非主流。

就村姑陳個人而言,澀,就是澀。

澀,就不正常。

澀當然不能等同於收斂性。它們是兩個概念好嗎?不信去翻說文解字。

從語體色彩上來說,「澀」偏向不好,「收斂性」偏向好。而從邏輯上來講,好與不好本就是對立面。

巖茶的澀,給我的是一種黏糊糊的感覺,舌苔覆膜了,或是蒙塵了,想甩都甩不開,很想用白開水漱口,甩掉這種黏糊感。

巖茶的收斂性,給我一種欲揚先抑的感覺。

仿佛一篇好文章,必定先起個緊張的開頭,情節緊湊富有懸念,後面再放開了寫,人物增加,篇幅增加,敘事恢宏起來。

收斂之後再放開的感覺,不僅是口腔上的跌宕起伏,更是身心舒展後的酣暢淋漓。

故而,人們可以接受有收斂性的巖茶,卻不應該接受苦澀味濃厚的巖茶。

所謂的「舌頭摩擦巖石」,這根本就是找虐好嗎?

誰喝茶不是為了享受?享受那唇舌與茶湯交融的美感。若是享受不到,反而讓舌頭難受,還不如喝白開水來得妥當。

至少白開水不要錢。

《4》

神奇的是,正巖茶的收斂感,居然比半巖、外山的茶更明顯。

小氣候環境、風化巖讓正巖茶的內質豐富,不僅芳香物質豐富,同時造成苦澀感的茶多酚、茶鹼等物質也同比例增加。

這就是正巖茶青先天苦澀感重而外山茶香甜度高的內在因素。

但是,幸好正巖茶的茶氨酸含量也相對較高,中和了這些茶多酚和咖啡鹼。

好的巖茶苦澀感是相對均衡的,更具有活性,並且伴隨著微妙的山場氣息,在口腔上泛起波紋,收斂之後是汩汩生津回甘,體會美妙。

很多人覺得單純說這是一種苦澀感過於片面,說是「收斂性」更為合適。

當然,巖茶的澀與收斂還要基於工藝。

工藝不好會讓澀感加重,即便是正巖茶,如果放大了澀感,口感就會失去均衡,那並非是好的收斂感體驗。

最近有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我喝錯茶了!

朋友正在泡茶,我半途加入,第一口茶就把我嚇退,酸澀感很重,類似脫酸鐵觀音的那種口感,正常的烏龍茶香氣,我心裡疑惑,不會是濃香型鐵觀音吧!

茶湯吞咽後,喉嚨回上來的氣息倒還舒服,茶的底子和山場不錯,應該是武夷巖茶,但是如此工藝已經讓茶麵目全非了。

朋友說是輕燉了兩道火的水簾洞老叢水仙,我是基本喝不到炭焙過的痕跡,應該沒有吃火,那個誤導我的酸澀感是工藝上的敗筆,而且這種酸澀感充斥口腔,久久不散,蓋過了其他的茶味。

如果是工藝好的水簾洞老叢水仙,應該有收斂性的。

而這款茶卻是一言難盡,一直到這泡茶結束,那個恐怖的酸澀感還在口腔裡晃蕩。

差點以為吃了一大包永泰李幹。

《5》

單一的是澀感,立體的是收斂感。

收斂感除了澀,還有清苦、生津、回韻等,還有一種感覺是會出現在收斂感裡,那就是涼意。

有人說三坑兩澗的茶,喝起來舌尖上有清涼感,這種感覺也會讓舌苔毛孔收縮,不失為收斂感之一。

好比我們在酷暑時走進陰涼的地方,毛孔猛地收縮,感到涼意陣陣。

那些正巖茶區小氣候環境下生長的茶樹,它們確實會出現薄荷腦的那種芳草的冰涼感,掛杯或者杯蓋也能聞到冰涼且醒腦的氣息。

巖茶的收斂感加上山場氣息裡的涼意,那便上升了等級,成了更高級的收斂感。

太多人把澀感當成一種收斂感,不僅是因為商家的誤導,還因為他們就沒有真正體會過收斂感,不知道收斂感是何體驗。

澀而隱忍難言,卻還要YY自己把澀感當成收斂感去享受。

可悲至極!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武夷巖茶入門知識:巖茶三十問,全面詳解,讓你徹底了解!
    18、問:為什麼巖茶喝起來有點澀? 凡是茶都有苦澀,像普洱、綠茶、單叢都會有的,巖茶的口感是比較爽口,追求香及喉韻,生津回甘,如果喝到口中只有澀卻不回甘生津,那該茶不好,但苦澀中伴隨而來的是生津回甘那就說明也不差。另外澀有幾方面引起,一是衝泡技巧,二是品種特性,三製作因素。
  • 肉桂 武夷巖茶中的珍饈美饌 全肉宴
    武夷巖茶 無肉不歡喝過肉桂的人都領略過它的濃烈,相比起水仙的柔和,肉桂就顯得「霸氣」多了。肉桂除了具有巖茶的滋味外,更以其辛銳持久的香氣著名, 茶喝下去 滿口茶氣,勁道足,回甘快。優質武夷巖茶肉桂的特徵武夷肉桂茶是產於山巖的巖茶,為烏龍茶的上品,品質特點為:味甘澤而香馥鬱,沒綠茶之苦,無紅茶之澀,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1、外形:從外形上看,肉桂條索勻整、捲曲;色澤烏褐,油潤有光嗅之有甜香。
  • 評茶篇———武夷巖茶 之佛手(雪梨)
    聽到這個名字網際網路對面的你是不是一臉問號呢?佛手不是南方的一款水果嗎?今天就讓茶人陳馨帶你走進——武夷巖茶奇種之佛手(雪梨)吧。武夷巖茶佛手是什麼佛手茶原產於福建永春,相傳佛手原誕生於寺廟當中,茶樹葉片肥厚且大,如同佛祖的手掌一般,古名「佛手」佛手茶作為一款引進品種,結合了武夷巖茶特殊的工藝,使其散發出獨特的雪梨香,香櫞香而在巖茶中獨樹一幟。
  • 武夷巖茶肉桂好苦澀啊,這是它的品種特徵嗎?
    這究竟得喝過多少爛茶,才能得出這樣的體會?正常品質的巖茶肉桂,不應該保留過多的苦味。排除掉久泡與瘋狂坐杯的前提,若是一泡肉桂的滋味,苦得賽黑咖啡。每啜一口,重重的苦味會像巨浪那樣直接拍在舌頭上。肉桂作為武夷山的名叢,作為武夷巖茶的當家花旦。它的品種香氣是桂皮香。桂皮香,在茶葉的香型裡很有個性,獨樹一幟。聞起來的感覺,像灑在卡布奇諾上的肉桂粉。同時,也像香料滷料裡的桂皮味,只不過味道沒這麼衝。
  • 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為什麼不講究醒茶?
    作為普洱茶發燒友,醒茶一詞您肯定不陌生。如若您是巖茶愛好者,要是醒茶二字感到很陌生,這也正常,因為武夷巖茶本就不大講究醒茶。這還得從武夷巖茶那放蕩不羈的個性開始說起。《2》武夷巖茶,為什麼不需要醒茶?其一、本就未沉睡,何來「醒」?現在我們在市面上能接觸到的武夷巖茶,從年份來說籠統分為兩大類。
  • 武夷巖茶肉桂,你喝過幾種?
    整個福建如果說流行哪款茶的話,那莫過於武夷肉桂了!只要是品茶的圈子,都有一部分對肉桂是極其熱愛的,甚至可以說達到痴迷的程度。今天我們就講講武夷巖茶品種之肉桂!不同肉桂審評武夷肉桂在1959年的時候,天遊峰上建立的品種園,肉桂的品種不到幾十株。
  • 此肉桂非彼肉桂,武夷巖茶中的當家品種,武夷肉桂!
    今天介紹的這款烏龍茶,就是武夷肉桂,聽這名字,確定是茶嗎?這不是平時燉肉所放的香料,怎麼變成茶了呢?此肉桂非彼肉桂,只是同字同音,武夷肉桂是武夷非常著名的一款巖茶,而不是吃的香料。兩者有何關係,下面給大家慢慢道來。
  • 武夷肉桂茶為什麼叫肉桂?
    肉桂茶,又名」玉桂」,是武夷巖茶中著名花色品種之一,屬於烏龍茶類。武夷肉桂茶之所以叫「肉桂」,原因是:其是以肉桂樹品種的茶樹鮮葉,用武夷巖茶的製作方法而製成的烏龍茶,為武夷巖茶中的高香品種,且其茶湯中有明顯的桂皮氣息,因而命名為「肉桂」。
  • 衝泡武夷巖茶,需要醒茶嗎?
    巖茶,白茶,紅茶都不在話下。可小部分茶友學習泡茶,就沒那麼幸運啦,只能上網搜索泡茶教程。就比如泡巖茶吧,網絡上的衝泡方法說法不一。窸窸窣窣瀏覽網頁半天,終於找到一篇文章,看起來說的挺是那麼回事兒。就它了。文章怎麼說的來著。泡茶前,巖茶需要醒茶,而後茶葉放入蓋碗3分鐘,然後注入沸水……打住,看到第一條,李麻花就忍不住吐槽了!
  • 武夷巖茶稱霸烏龍茶江湖,安溪鐵觀音何時重現昔日榮光?
    只是,相比如今炙手可熱的武夷巖茶,一時風頭無倆的安溪鐵觀音卻面臨著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市場的受歡迎程度今非昔比,已經明顯落後於自己的「好基友」武夷巖茶。一方是市場火爆,一方卻是落寞冷寂,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意味。
  • 又是石乳,又是肉桂,這泡武夷巖茶藏著什麼貓膩?
    武夷巖茶的江湖裡,只有不專業的掌柜,才會這樣胡亂的貼標取名。將一泡大紅袍標成石乳肉桂之類的大雜燴,可有誤導之嫌!《2》石乳是巖茶的一種。肉桂更不用多提,它是武夷巖茶裡的當紅品種。拼配的做法,一直在巖茶界很fashion。經過拼配後的武夷巖茶,從規範上的定義,我們稱它為大紅袍更妥。譬如一泡肉桂裡,它的用料並不純粹,裡面摻進了許多其它茶的成分。會導致這泡茶做出來的氣質,喝起來不像肉桂(肉貴),桂皮香弱,湯水裡的辛辣感弱,品種特徵不清晰,反而是四不像!
  • 武夷巖茶的「牛肉」,「馬肉」到底什麼來頭?
    馬肉——馬頭巖肉桂馬頭巖,這是武夷巖茶肉桂最負盛名的一個山場。這裡空曠,陽光充足,土壤都是礫石。所以這裡的肉桂香味霸氣,巖韻十足,行業內的武夷山人都叫馬肉。武夷巖茶的主要產地在武夷山的地方?什麼「牛肉」「馬肉」武夷巖茶產在武夷山景區內稱正巖茶,風景區周邊我們稱為外山茶。茶葉這種東西口感這方面因人而異。我只能告訴你,你自己喝了感覺好,那麼就是好茶。
  • 武夷巖茶中那些多不勝數的品種名到底啥意思?
    為何巖茶名字讓我如此沉默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且發生的時間就在前一周。出差武夷山,深夜晚歸。正欲回房摳腳,客棧前臺小妹一聲嬌喘就過來了,「小哥哥,來喝茶呀!」從眼光中明確地看出,小妹想推銷茶了。也罷,正好多試一家的茶,萬一有驚喜呢?果不其然,小妹掏出的是一泡武夷當家品種——肉桂。
  • 武夷巖茶製作工藝流程解說(上)
    第一部分:採青武夷巖茶採摘時間一般在農曆四月中旬初。古話說「夏前三天沒得採,夏後三天採不完」。採摘前先「開山」也稱祭山神。武夷巖茶採摘時採摘方法是否得當,所採的梢葉是否標準,不但關係到青葉的質量優劣、做青的難易,而且影響產品茶的質量。一般採摘應由叢內採到叢外。
  • 一分鐘讀懂武夷巖茶,用簡單的方法辨別水仙、肉桂和名叢!
    香氣馥鬱、湯水柔和、內涵豐富、還很耐泡,或許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優點,經過了排列組合,就讓巖茶具備超高的人氣。一不小心,你就會愛上喝巖茶的感覺。如果遇到一款合適的茶,感覺口腔被茶湯360°無死角地寵溺著,每一滴茶湯都不想錯過!喝到最後,還會砸吧著嘴,回味剛剛咽下去的滋味。巖茶就是這麼奇妙!
  • 武夷巖茶中,所謂的百年老叢「肉桂」,是什麼來歷?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武夷巖茶,近幾年發展得還不錯。提到武夷山的巖茶,任憑是不懂茶的人,也能知道有大紅袍的存在。畢竟,大紅袍是巖茶界的老江湖,是茶王嘛。然而從客觀上看。當今巖茶界最負盛名的茶,其實是肉桂。因為按市場銷量看,肉桂要高於大紅袍。
  • 肉桂,一款無國界的香料,擁有桂皮香的武夷巖茶肉桂,註定無國界
    想想,你喝了一嘴的「香料」,是不是很恐怖?敏感點的人,估計要去洗胃了。《4》從日本人的肉桂卷,到印度人的紅茶,突然想到,咦,武夷巖茶的桂皮香,也是這種香氣。是的,吃肉桂卷的時候,就感覺這股香氣很熟,現在細細想來,那尾調上若隱若現的桂皮香,不就是我們在武夷巖茶肉桂裡喝到的那股香氣嗎?不同的是,武夷巖茶的桂皮香,很清淡,像是前一秒碰過了肉桂粉,下一秒用無香洗手液洗掉之後,手上殘留的那股暗香——清清的,若有若無的,淺淡的桂皮香。
  • 武夷巖茶肉桂之醇篇
    清末民初時,附近西乾廠一茶農到此山砍柴,偶爾發現一棵小樹,長的像茶,但是葉片更肥大,摘下揉捻後,冒出一股濃鬱清香。好奇之餘,將此樹移栽家中後園成活後用來制茶,品質勝過三般茶樹。因其移自祝仙一名間消息傳開之後,很快四處流播。茶名也隨建陽方言諧音為水仙水仙茶不僅品質優異,而且適應性強,栽培製作容易,在一定區域的不同環境中均能保持穩定性狀,因此茶農戲稱為「懶水仙」。
  • 沒喝過巖茶?你熟知的這3種茶其實都是巖茶
    巖茶花色品種眾多,其中我們熟知的大紅袍、肉桂、水仙就都屬於巖茶之列。 01. 大紅袍 巖茶可細分為「奇種」、「單叢」和「名叢」,其中「名叢」被譽為「巖茶之王」,而武夷名叢中數大紅袍享有最高的聲譽。
  • 武夷巖茶成百上千種,為啥大家只知道肉桂、水仙、妖精、大紅袍?
    提到武夷巖茶,大家第一印象都是大紅袍,拿武夷巖茶和大紅袍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其實,大紅袍、肉桂、水仙、妖精都屬於武夷巖茶,只不過它們品種不同,大紅袍是武夷巖茶的代表茶品,甚至被作為國茶贈送給外國元首,其實武夷巖茶品種加起來在千種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