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匠心 歐洲華工們把炮彈殼雕刻成藝術品

2020-11-25 中國僑網

  勇者匠心 華工們把炮彈殼雕刻成藝術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4萬華工遠赴歐洲。這些華工大多數來自山東威海的農村地區,在戰爭的間隙,這些質樸的華工用他們的巧手在炮彈殼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寫上諸如「祿合同春」的祝語和願望。

  如今在一戰時西歐主戰場的比利時小鎮伊普爾,有一座一戰戰地博物館。館長登多文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說:「博物館裡永久展出一些一戰華工們製作的貝殼、彈殼等裝飾品,以及許多書籍、照片、明信片和當地人記錄下來的關於華工的日記。」

  無意間,華工們將殺人的利器變成一件藝術品,完成一種「戰爭與和平」的轉換。

  「這些戰壕藝術反映了華工們的行為與思想,甚至簡單如火柴盒這樣的東西也能顯示出工人們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說精心雕刻過、裝飾過的物品了,它們展示出華工們發現與創造美的欲望,用藝術掩蓋戰爭殘酷的衝動。」登多文說。

  壹

  登多文館長 研究一戰華工近18年

  一戰戰地博物館最早關於華工歷史的展覽始於2010年。

  這一年對於登多文館長是相當忙碌的一年。除了舉辦《以鏟代槍:華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展覽,他還和好友英國牛津大學孔子學院教授馮浩烈(Philip Vanhaelemeersch)一起翻譯出版了一戰華工團年輕翻譯顧杏卿依據自己所見所聞撰寫的《歐戰工作回憶錄》,這是這本回憶錄首次被翻譯成荷蘭語在歐洲出版。

  其實,登多文館長對一戰華工的研究已經接近18年了。

  2000年,登多文館長開始著手研究一戰華工。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人是一戰中被忽視的最大的群體,於是,與朋友馮浩烈教授等人一起,他們想要糾正這段對於中國人來說不正義、不公平的歷史敘述。在他們看來,西方人應該改變對一戰的看法,要讓歷史敘述更加包容,並承認非歐洲人群參戰的經歷,如印第安人、中國人等。其中,中國勞工公司(CLC)的存在尤其吸引他。

  「華工,這些被僱傭的人來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恰巧當時在清王朝滅亡後,中國正積極地在世界上尋找一席之地。」登多文館長說。

  

  發現與創造美華 工手工製造戰壕藝術

  目前,登多文館長和共同工作的好友馮浩烈教授正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桑德斯教授一起準備對華工戰壕藝術進行研究。後者曾在2003年出版過一本名叫《戰壕藝術:戰爭的物質性與記憶》的書。

  據資料顯示,戰壕藝術起源於1799年至1815年爆發的拿破崙戰爭,但在一戰時得到蓬勃發展,是戰爭中士兵、囚犯或者平民通過手工製造的物件的統稱。「我們的研究主要關注華工們在戰時以及戰後做的一些手工物品。」登多文館長解釋道。

  一戰期間至1918年11月11日停戰後,這樣一群為了謀生而遠渡重洋奔赴前線的中國華工們承擔起了挖掘戰壕、掩埋屍體、清理炮彈手榴彈和子彈以及兵工廠的其他工作。與此同時,有大量的證據證明一些戰壕藝術的確是由華工在戰時的戰壕裡完成的。

  「雖然展覽早就結束了,但博物館永久展出一些一戰比利時華工們製作的貝殼等裝飾品,以及許多書籍、照片、明信片和當地人記錄下來的關於華工的日記。」登多文館長談到了8年前這場名為《以鏟代槍:華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型展覽,「我們非常希望今後能參與臨時的展出,有一些展品的擁有者是一些私人收藏家,我們一直保持著廣泛的聯繫。」

  正是在8年前的這場佔地750平方米的展覽上,人們看到了在戰壕裡摸爬滾打的華工們別致的匠心。「他們挑水的時候不是走,而是進入一種小跑快步狀態,我聽說這樣可以使他們覺得減輕負擔。一個中國華工歡快的挑水景象:一邊哼著小曲兒,一邊小跑,總是讓人覺得很感動。」一名叫做A. Mc.Cormick的上尉說道。一名英軍彈藥官也回憶說:「我們兵站的重體力活都是華工來做。」

  據登多文館長介紹,華工在炮彈殼上刻下了許多別致的圖案,有花鳥魚蟲、龍、詩詞歌賦、自己的名字、編號以及所在的華工團,甚至還有京劇臉譜等。除了炮彈殼,還有一些圖案是雕刻在貝殼和玻璃串珠上的。

  「這些戰壕藝術反映了華工們的行為與思想,甚至簡單如火柴盒這樣的東西也能顯示出工人們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說精心雕刻過、裝飾過的物品了,它們展示出華工們發現與創造美的欲望,用藝術掩蓋戰爭殘酷的衝動。」

  為一戰捐軀 很多華工葬身異國

  據登多文館長估計,1919年9月,大約有12000名被中國勞工公司僱傭的華工來到了比利時。英國軍隊不準他們與當地女性通婚。「但是,據我們所知,的確有華工與當地女孩兒產生了愛情。」他說,「我認識一個叫Gerard Tchang的華工的兒子,他目前住在巴黎。但是我所知道的更多的華工與當地人結合後所生的孩子都去世了,並且沒有留下後代。」

  比起沒有留下後代的華工,更多的人是死在了異國他鄉。

  一戰死亡的中國勞工數目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紀錄片《被英國遺忘的軍隊》(Britain’s Forgotten Army)曾提及戰爭墓地中被埋葬和紀念的中國人大約有2000人,但一些國內資料中的數字為20000人。

  「目前在比利時有85個華工的墓碑,這個數字遠低於實際死亡的人數。我們離法國邊境只有15公裡,許多華工是在那兒受傷、死亡的,最後被埋葬在法國境內的巴約勒、努瓦耶勒等地。」登多文館長說。

  據資料顯示,法國努瓦耶勒華人墓地由大英國協戰爭墓地委 員 會 的 設 計 師 John Reginald Truelove設計,在英國設計師Sir Edwin Lutyens監督下建成,共有841個墓位,是歐洲最大的一戰華工墓地。

  一本1917年10月出版的《勞工團隊負責人手冊》上這樣寫著,「華工不能埋葬在基督教墓地內,除非無法為他們提供專門的墓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在埋葬在軍墓或者公墓的角落。」

  坐落在坡泊靈市Lijssenthoek鎮的英軍墓地以前被稱作Remi Siding,是比利時容納一戰華工墓位最多的墓地。「我來這裡參觀英國公墓,但我也發現這裡有一個中國墳堆。」Achiel Van Walleghem神父於1918年2月28日參觀時說。

  中國人向歐洲的一次「大遷徙」

  在一戰這樣重要的歷史背景下,一群目不識丁的中國農民和少數擔任翻譯的知識分子一起踏上了前往歐洲戰場的路。在登多文館長看來,拋開宏觀的敘事,一個個農民個體、華工小人物的故事才是最引人入勝的。

  「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人向歐洲大陸的第一次大遷徙。這也是普通的歐洲人第一次直接見到中國人,而中國人也是第一次與歐洲人面對面的接觸。從華工的記錄來看,他們從西方人身上看到了長處,也看到了不足。」登多文館長說。

  在他看來,這其實就是來自東方的普通人與西方普通人的交匯,「這是雙方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中國人的大量湧入,造就了中國和比利時的直接聯繫,稱得上是歷史的重要時刻。」

  這段東西方人共享的歷史也給現在的西方人上了重要的一課。

  「歐洲人撰寫的歷史為什麼總是以歐洲為中心?這需要被重新審視。」他說。

  目前,他已經發表了數篇關於當地人與華工日常生活交往的研究以及歐洲人對華工態度轉變的文章,還研究了一戰後華工對城市重建做出的貢獻。「可以肯定的是,華工是勇敢的人。但他們也是一場歐洲人發動的、幾乎把全世界都卷進來的戰爭的受害者。」他說,「前往歐洲讓他們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得到了強化。」

  封面新聞記者寧寧

相關焦點

  • 女性生殖器雕刻或成最老洞穴作品
    科學家在法國響板巖洞中發現了最古老的雕刻作品。如今,在法國南部的另一處遺址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宣稱,他們發現的看起來像是女性生殖器的雕刻作品很可能與沙夫特洞穴中的作品一樣古老,甚至年代更早,從而使它們成為全世界最古老的洞穴藝術。 現代人最早在約4萬年前從非洲遷徙至歐洲。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早期,只有少量的可靠證據表明我們的祖先曾在早期從事複雜的藝術行為。
  • 真正未雕刻奇石藝術品很少,大都經過大師的一番雕刻,請觀賞石雕
    巴林巖石翹牛角凍立體雕刻的生肖蛇擺件,俏色翹雕,雕工形象逼真。 尺寸:14/6.6釐米 重量:694.6克 產地:巴林右旗 保養:液體石蠟或者茶油品名:錦繡前程 描 述: 精品老性芙蓉石,黃燦燦、飽滿有形、下面底座是彩用壽山高山多彩石雕作而成的、非常難得的色彩、造形獨特,雕工精細整體鏤空、設計精美。
  • 用匠心雕刻藝術之美
    上海翰林家具製造有限公司雕刻大師蔡文棋介紹。在這之後,才開始設計、雕刻、打磨、生漆,前後需要近2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專門的師傅。在雕刻時,陳國增也是從不借用模具,每一刀都是親自雕刻,展現木雕最真實的美。從小在城隍廟這個文玩集聚地旁邊長大,陳國增對紅木工藝品有著深厚的情感,長大後就開啟了海派木雕之路。清末民初,上海紅木小件製作技藝日臻完美,陸產良為第一代傳人。
  • 俄羅斯藝術品市場水深「鬼」多
    贗品是藝術品市場的大敵,而高端藝術品又常常是贗品的重災區,近年來在國際藝術品市場風生水起的俄羅斯繪畫、雕塑作品也未能倖免。據美國「商業知情者」網站報導,盧森堡一家公司近日對經營俄羅斯藝術品的美國ABA畫廊提起訴訟,認為後者賣給了自己偽造與估價過高的俄羅斯繪畫,蘇富比拍賣行員工也牽涉其中。
  • 武清雕刻達人高紅星:手起刀落 果蔬變藝術品
    家住武清區的高紅星今年47歲,工人出身的他卻是個資深的手工雕刻愛好者家裡的陽臺就是他的工作室,手起刀落間,原本很常見的蔬菜水果變成了一件件逼真的藝術品,既有栩栩如生的南瓜金魚、色澤鮮豔的果雕花朵,也有一串串鏤空的玲瓏絲瓜球。  談起雕刻,高紅星決定給記者露一手,只見他把一個南瓜去皮切成四角星的形狀,然後沿著每一個邊緣的角切出花瓣外層的樣子,再沿著花瓣的外沿雕出內層的花瓣,直到花朵中心的花蕾部分完全呈現出來。
  • 什麼是「匠心」?木頭變藝術品,百年工藝手工木雕師傅的藝術人生
    以天然香樟木作為創作載體,利用電鋸進行整體結構塑造到運用細小的雕刀進行細節刻畫,邱水金用自己對木雕的精益求精和一絲不苟的態度向大家詮釋了匠心精神的真諦。▲邱水金手拿雕刻刀,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狂,將木雕作品的五官刻得十分逼真百年工藝,傳承經典。
  • 「匠心為民,服務三餐」公益廚房系列之子非翹殼魚:兇猛的水中獵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由四川省美食家協會、華西都市報聯合發起,雪花匠心營造啤酒支持協辦的「匠心為民,服務三餐」公益活動,旨在通過知名餐廳大廚在線烹飪教學,傳授居家烹飪技藝與合理膳食知識在烹製時也要講究,提前 1小時宰殺,等待翹殼魚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以充分釋放它的鮮味。翹殼美味的秘密之三在於它生長極為緩慢,平均一年只長一斤肉,又專吃小魚小蝦,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所以肉質特別鮮美。因翹殼生長緩慢,且無法人工養殖,數量稀少,能釣一條一米長的翹殼,簡直是釣魚愛好者們一件裡程碑似的事件。翹殼不僅是釣魚愛好者們的心頭好,也是饕餮食客們心中的極品美味。
  • 炮彈魚是什麼樣子的,聽說炮彈魚很兇
    炮彈魚主要是指魨形目中的鱗魨科的觀賞魚,另外,單棘魨科、前角魨科和單角魨科的一些品種也被這樣稱呼。 炮彈魚種類繁多,樣子各不相同,習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比較常見的有:印度炮彈魚、小丑炮彈魚、魔鬼炮彈魚、黑肚炮彈魚、女王炮彈魚、三角炮彈魚、藍面炮彈魚等。
  • 海水小百科——小丑炮彈
    小丑炮彈魚,屬於皮剝魨科,俗稱皇冠炮彈。主要分布在珊瑚海、聖誕島、印度洋海岸等地。魚體呈灰褐色,唇黃色,齒白色,具缺刻,自眼後到第二背鰭之前的身體上 半部有一黃色鞍狀斑,成魚身上黃斑也散布著許多褐斑,幼魚則否。成魚身體下 半部有許多大白斑,尾柄上有條黃色寬橫帶。
  • ...浦東一小區門口擺攤賣空炮彈子彈殼-彈殼 大傢伙 兵器 空包彈...
    浦東一小區門口擺攤賣空炮彈子彈殼圖說:小區門口的「兵器」攤位琳琅滿目 新民晚報記者 徐馳攝(下同)  小區門口的公共道路上,竟然有人搭棚擺攤,販賣空炮彈和子彈殼他拍了拍身旁的『炮彈』:「這種空炮彈,大口徑的130mm,1800元;小口徑的122mm,700元。」  記者看到,不少往來的市民駐足挑選,偶也有人付款購買。有居民表示,在小區門口擺攤本就不合理,更別說賣「子彈」了,嚇壞孩子怎麼辦。陳先生透露,攤擺在小區門口已經快幾個月了,從未有人來管過。
  • 一個1.35萬年前的迷你鳥雕像 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品創作歷史
    一個1.35萬年前的迷你鳥雕像 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品創作歷史  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鳥雕像的各個側面受訪者供圖  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鳥雕像用燒焦的骨頭碎片雕刻而成,鳥長1.92釐米、寬0.51釐米、高1.25釐米。鳥的一側呈黑褐色,另一側呈古銅色,形體粗壯,頭短,有圓形的喙及長尾,很可能屬於雀形目。藝術家沒有雕刻這隻鳥的腿,而是削了一個可以讓它站立的底座。
  • 雕鏤精湛 匠心之作心繫天下三星W21 5G躍然而生
    經過精雕細琢的匠心工藝打造和獨特的設計,W21 5G超脫了產品本身價值,帶來非凡的意義。匠心傳承 經典永續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緻完美。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
  • 萬裡長城、青鬆勁柏、蟈蟈蟋蟀……竟然都是手工雕刻出來的
    萬裡長城、青鬆勁柏項鍊首飾、蟈蟈蟋蟀……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工藝品竟然都是由牛骨雕刻而成的>牛骨材料雖然容易獲得,但其處理難度大,對手工匠人手藝有著更高的要求牛骨雕刻的大象和花瓣栩栩如生牛骨雕刻是一門僅次於象牙雕的藝術,自從WTO禁止牙雕貿易後,牛骨便成為替代象牙的最好材料一塊塊普通的骨頭,在工匠的手中經過打磨,能變化成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 我是玉雕師,參考白玉雕刻技巧雕刻的翡翠黃加綠山水掛件真是太美了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個黃加綠的料子的雕刻過程。 黃翡總能給人一種貴氣輝煌的感覺,因些比較適合做仿古題材;綠色是翡翠中最有價值的色彩,玉雕師傅常拿它來做俏色巧雕,以顯匠心!
  • 十大瘋狂昆蟲藝術品:寶石甲蟲殼裝點皇宮
    2002年,他用140萬個寶石甲蟲殼裝點布魯塞爾皇宮的天花板,期間共動用29臺塗膠器。  寶石甲蟲學名「Sternocera Acquisignata」。對於「為何對寶石甲蟲殼如此痴迷?」這個問題,法布爾解釋說:「它們象徵著我們走向死亡。死亡被一些人理解為一個正能量場。」憑藉耐受性以及出色的抗褪色特性,寶石甲蟲殼成為藝術家擁有最富野性生態媒介的夢想成為現實。
  • ...的匠心傳承!|中國工藝美術|福建博物院|馮久和|展覽|匠心|壽山石
    憨態可掬的豬,展翅欲飛的鶴,青綠沁香的苦瓜……11月27日下午,"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在福建博物院開展。此次展覽薈萃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馮偉一家三代創作的壽山石雕精品近300件,見證壽山石界匠心傳承。馮偉發言開幕式現場當天下午3時開幕儀式在福建博物院隆重舉行。
  • 集美麗與兇猛為一體的小丑炮彈魚
    小丑炮彈魚,俗稱皇冠炮彈,屬於皮剝魨科。 成魚體色變為灰褐色,只有腹部有白色斑點,背鰭下方有黃網狀紋。
  • 中大華工自招開考
    有800多名全國各地考生通過華工的自招初審參加筆試。他們都考了啥?    華工:800多名考生通過初審,計劃招生315人    今年華工自主招生計劃數為315人,人數與去年持平。招生專業類別按輕工與食品類、化學與化工類、環境與能源類、機械與材料類、生物與醫學類、數理基礎類、信息與軟體類、社會科學類共八大類。    根據華工招辦公開數據,今年華工自主招生初審通過的學生人數819名。
  • 把時光雕刻在雞蛋殼上
    「說起第一次在雞蛋殼上雕刻,還是10多年前。」顧國宇告訴記者,「記得那時候,我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有人在雞蛋上刻畫、刻字,頓時就來了興趣,隨手拿了一枚雞蛋就刻了起來。」由於具備多年自我摸索的美術功底,第一次在雞蛋殼上雕刻就成功了,一幅簡單的山水畫慢慢呈現在眼前,這讓顧國宇興奮了許久,逢朋友聚會吃飯,他都要帶在兜裡,聊天時就掏出來給朋友們欣賞一番,大家都嘖嘖讚揚。
  • 泉州市奧特斯食品有限公司【杏緣村月餅】——匠心傳承,「圓」期許...
    而月餅品牌杏緣村則一脈傳承早期江浙一帶的匠心與工藝。作為泉州市奧特斯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知名月餅品牌,杏緣村用匠心「圓」世人期許的中秋。  匠心傳承專注廣式經典味道  在機器工業時代,流水線生產月餅早已普及,手工匠心製造顯得尤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