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2020-12-03 悅讀國學

句解《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首先,要知道這裡的道,是大道,天道、正道,不要簡單從字面上理解成道路,同樣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不是名稱,就好像道德經的「」與現代漢語中的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一樣。

此三句,結構是——使人明之道,若昧;使人進之道,若退;使人夷之道,若類

昧,昏,糊塗不明白,纇:疵也,此處指崎嶇不平,缺陷

釋義——有道之人,雖然明了天道法則,但是被急功近利的世俗之人所不理解,被看作愚昧;雖然在前進,但是無為而為,不與世俗相爭,因而看上去畏畏縮縮,好像在倒退;雖然走平坦大道,也好似走崎嶇山路一樣,小心謹慎,每一步都踏實穩重

當然,也可以這樣解釋——

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卻總是被人視為愚昧;

進道若退:有道之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卻總是後退一步考慮問題;

夷道若纇: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卻總感覺哪裡有瑕疵有缺陷。

這幾句,老子旨在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存在對立面,我們的主觀意識往往側重於表面現象,而深藏在對立面的因素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能夠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試著從客觀立場和視角來觀察分析,你一定會有全然不同的發現和認知,往往就可以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就是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一定會與它的對立面結伴而來,所以我們不能執著於任何一端,居於順境,也要考慮的可能出現的風險,並積極預防;處在逆境,要善於抓住蘊藏的機會,並當機立斷,迎來轉機。

老子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意為:世俗之人都覺得自己很「精明」,而唯獨我昏昧糊塗。世俗之人都好像明察秋毫,唯獨我什麼都不知道一樣,眾人都自以為是,而我卻愚笨頑固。

由此可見,懂得天道,明白天理的人,因為異於世俗,所以往往被看作另類,而他的所作所為,也常常被指責嘲笑,近道之人,他們面前的道路總好像崎嶇坎坷,其實,如老子所言,正言若反,很多東西就是這樣,我們主觀上感覺艱難曲折,實際上正說明我們走的方向是正確的,外界給你施加重重阻力,恰恰說明你已經接機成功。

世俗之人緊緊盯著好處和利益,對隱藏的風險和陷阱視而不見,做事情只為滿足感官舒適,而一概不計後果,得道者知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道理,寧可守拙而不妄為,即便不被理解,也不隨波逐流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能夠看到另一面,看到事物不易察覺的隱藏屬性,你就不至於被騙而損失慘重,比如說,詐騙的人都是先送來好處,然後引你上鉤,沒有誰一上來就讓你付出,那樣的話就不會有人上當了

如果你看到白送的好處,也能想到另一面,那就是,這好處背後可能是陷阱,自己權衡一下,得到這好處也不能一夜暴富,但是如果真是陷阱可能翻身都難,自己對比一下,就知道何去何從了。

一般而言,有所予必有所取,當然,父母家人除外,雷鋒和聖人也除外,但是紅塵俗世大多都是尋常人,正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平白無故的給你好處,能拒絕就拒絕,不是什麼好事兒,無非是想從你這裡得到更多而已

世人看見名利,都爭先恐後,而老子卻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些話,雖擲地有聲,然而沒有人聽得進去。所以老子時常會悵然若失地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像這些道理,其實極度淺顯,但是,尋常之人,眼看著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好處,你如果對他說不能要,他一般是聽不進去的,反而認為你是糊塗蛋,你不但不聰明,簡直是傻。所以老子說,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接近大道的人,隨順自然法則,利而不害,不與萬物對抗,為而不爭,好像退縮,好似退步,感覺畏畏縮縮,在走下坡路,實際上是正確的做事,但是很艱難的過程還是有的,有一個假象,就是好像退步了,實際上並沒有。

當你堅持照規則辦事,按規矩做人的時候,而另外一些人卻在各顯神通,遊走在法律和政策邊緣,撈偏門發大財,他們會嘲笑你死板而不合時宜,甚至孤立你,讓你舉步維艱。

其實別人否定你,質疑你,甚至排斥嘲笑你,恰恰說明你的選擇是正確的,你在走一條正確的道路,感覺很艱難、很難走,但是實際上你在進步,感覺深一腳淺一腳的,但是實際上這是最順暢的路,反而是世俗之人所謂的捷徑,表面上走得很溜,實則處處陷阱,指不定哪一步踩空,就會跌入深淵,摔得粉身碎骨,如《中庸》所言: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之闢也。——人們常常自作聰明,卻往往被欲望勾引,被誘惑驅趕,走進天羅地網之中而渾然不覺其危險,連半點躲避的想法都沒有。

所以有時候,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覺,老子說,外其身而身存,若能把得失心放一放,以置身事外的心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審視自己當前的所作所為,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讓自身得以保全

結束語——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艱難而無助的時候,不要灰心喪氣,越是居於困境,絕地反擊的可能性就越大,別人再怎麼質疑否定由他去好了,首先你自己不能放棄,很多時候往往就是這樣——越多人否定你,恰恰說明你是對的;越多的阻力出現,反倒預示著越來越接近成功,好人難做,難做也要做,正道艱難,難走也得走,只有做好人,走正路,未來之路才會是光明坦途,而那些昧著良心幹壞事,或者是非不辨隨波逐流者,遲早自食惡果

堅守正道的人,大道不會棄之不顧的,只要扛得住,世界都是你的,走過山重水複,必迎來光明坦途。

相關焦點

  • 道不遠人 人體是讀懂《道德經》最簡易的模型
    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質真若渝⑤。大方無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⑦感悟:很多人把道講的神乎其神,所謂玄之又玄的東西才是道。大道至簡又怎麼解釋。道的真正核心意義是宇宙萬物一體,萬物平等,萬物互助的關係。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上士、中士、下士是怎麼對待道的?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二】感想老子在第十七章講了對道有四種認知,第一種是不知有之,第二種是親近、讚美道,第三種是懷疑、敬畏道,第四種是不信、辱罵道。因為有這四種認知,所以就有不同的行為。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
  • 老子所說的「而貴食母」是什麼意思?
    有關老子「而貴食母」,這裡「母」是開始的意思,是食物的開始。「貴食母」就是事物的原本,根源。「而貴食母」出自《道德經而貴食母》:「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句話表達了老子的人生追求,意思是:「我之所以和別人不一樣,那是因為我能深入地思索世界萬物的本源、根本。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 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
  • 老子眼中的「上善若水」,其實有7層意思,並不是簡單的善良如水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者《老子五千文》,這本書很簡短,但很經典,言簡意賅,蘊意深刻,分為《道經》和《德經》,共81個小章節。因為《道德經》非常經典,被尊為「萬經之王」,所以人們對其中的經典句子倒背如流。
  • 《道德經》中,老子把人分成「上士、中士、下士」您是哪「士」?
    【老子三士】■人與人之間,外形相似,但內在不同。外形好比硬體,內在好比軟體。所謂人的競爭,僅僅在於軟體。對於國學的學習,其實是個軟體提升的工程。比如老子,他反覆的提示我們,要我們安裝個「道」的系統。因為在老子眼中,人的生命無非是一個「道器」,但在對待「道」的問題上,人卻有層次或者等級的分別。在《道德經》中,老子把人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並且分別說明了他們對「道」的反應;老劉如是道與國學大師田易生暢談國學■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概意思是:上士的人聽見「道」,會馬上親身實踐。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些出自《道德經》的雙胞胎名字內涵深厚!
    守藏室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老子是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不過他安貧樂道,並不熱衷於仕途。他所創作的《道德經》是集其一生智慧的大成之作,足見《道德經》的內涵有多麼深厚。本文由江南易林原創。希望能讓孩子樂於觀察、樂於學習的父母大可通過閱讀《道德經》來改善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之處,這將會帶來很大的改善。
  • 道德經:老子告訴我們什麼是過錯,與中庸之道不謀而合
    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過錯,也知道過錯所產生的後果對自己對他人乃至社會都是有害的。今天我們將過錯用哲學的思路來分析,使我們非聖賢人也知道過錯的由來。其實過錯本來就是哲學概念。哲學就是一個性質的規律符合於萬事萬物,無一例外。世上所有帶有危害性質的事件都是因過錯而產生。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
    其實,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思想!《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用三句話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越懂得「知雄守雌」的道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道德經》中的以有觀有,以無觀無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這是朋友問到的一個問題,說實話剛剛聽到的時候其實有點懵逼,看了多年《道德經》都沒有發現原文有:以有觀有,以無觀無。裡面倒是有「有無」的論述。為保險起見我還特地再看了一遍《道德經》,然後去查了資料,確實沒有「以有觀有,以無觀無。」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