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能去南極、看一眼冰山和企鵝是令人興奮的事。可若在這裡生活一年,忍受與世隔絕、漫長黑夜、極寒和物資匱乏,絕不像聽上去那麼簡單。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南極的「寂寞生存」是一場必須忍受無聲煎熬的「孤獨戰爭」。
許多越冬隊員用留髮蓄鬚的方式來紀念他們經歷的這場「戰爭」。他們說,一年的時間很慢,又很快,有點恍惚。
和今年1月卸貨情景很像,去年「雪龍」船到中山站,也有許多人忙忙碌碌、熱熱鬧鬧。即便船離開了,越冬隊員也沒覺得異常,畢竟還有幾十名度夏隊員在做伴呢。直到1月末度夏隊員陸續回國時,中山站僅剩的十幾名越冬隊員才第一次嗅到孤獨的氣息,「未來400多天留在冰天雪地的,只有我們十幾人」。
2017年12月28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開始從「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向中山站卸貨。
在越冬隊醫生唐銘駿的記憶中,一進入極夜,首先出現的問題是失眠,不少人生物鐘紊亂、作息失控。接著會出現便秘、厭食等消化系統問題。
除了生理不適,心理不適也很常見。一名越冬隊員說,極地越冬某種程度上與航天員的經歷相似,只不過可以有多一點的空間走動。這種封閉環境下待久了,有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比如總懷疑別人傷害自己、情緒暴躁易怒等等。
幾年前,也曾有人越冬期間心理波動很大,常常吃過飯就收齊行李,背著包爬上站區最北邊的山坡,向著大海默默眺望北方。
極夜天氣好時,科考隊員爬上中山站附近的山坡看極光。
在南極漫長而空洞的時間中煎熬,科考隊員試遍了各種抵抗孤獨的方案:他們組織各類比賽活動,和附近俄羅斯、印度科考站互訪聚餐;有時幾個人圍坐一起回顧各自的人生,「年輕隊員有點吃虧,沒幾天就回顧完了」;有的隊員想念家人朋友,帶著他們的照片登上站區附近的山峰,深藏在石堆下;極夜天氣好時,爬上山坡看極光;實在睡不著的,只能找醫生拿藥助眠。
當然,「孤獨戰爭」中最有效的「武器」還是網絡。實際上,自從中山站通了網絡後,越冬隊員也能隨時和家人互發照片,視頻語音聊天,情況好了很多。
1月4日「雪龍」船駛離中山站那天,楊惠根看到的那名帶有「南極氣場」的男子,正是唐銘駿。他立在船頭,看著船在冰面切出一道筆直的水槽。冰山尚未遠去,唐銘駿掏出手機給一頭長髮的自己來了個自拍,「400多天,南極我走了」。
「雪龍」號從幾天前鑿進的陸緣冰中緩緩倒車、離開中山站,在冰面切出一道筆直的水槽。
去南極的人每天吃什麼?在這片地球最寒冷的陸地上,物資供應受限,著實考驗大廚的智慧和科考隊員們的胃。在「雪龍」船上,剛剛結束了14個月南極中山站越冬任務的科考隊員們,向記者講述了南極這一年多來的舌尖體驗。
中山站的食材,幾乎全由「雪龍」船運來。牛肉、羊肉、豬肉、魚肉、海鮮,肉是管夠的;土豆、刀豆、毛豆、蒜薹、蘿蔔、竹筍、油菜等蔬菜,全都是速凍。
由於長途海運顛簸,加上直升機吊運,一些水分較多的葉菜和白蘿蔔等蔬菜容易被壓爛,會被最先「搶救性」地吃完。到越冬的最後幾個月蔬菜不多時,還有木耳、香菇、粉絲等乾貨,廚師還會用豆子發豆芽、磨豆漿、做豆腐。
科考隊員們在中山站餐廳用餐。
當極夜來臨,很多人生物鐘紊亂了。廚師拿出速凍的海鮮來幫科考隊員們增強食慾。不過,速凍食物營養流失很快,科考隊員們需要口服營養保健品。
中山站的綜合樓裡有一間溫室,科考隊員在裡面無土栽培蔬菜。料理得好的話,一周能吃上3頓新鮮葉菜。即便這樣,不少人還是出現了嘴唇乾裂、掉頭髮的現象。
中山站的小溫室。
有時逢上過節,中山站會和周圍的俄羅斯進步站或印度巴拉提科考站友好互訪,聚餐交流。若去了進步站,科考隊員能吃到烤牛肉、烤豬腿、炸魚、三文魚和一些素食;在巴拉提科考站,濃厚的印度風味咖喱雞塊也令人難忘。
不過,在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幾個科考站中,最受歡迎的當屬中山站的中國菜。當俄羅斯、印度科考隊員帶著特產來訪時,中山站的麻婆豆腐、滷牛肉、燒排骨、炸雞翅、番茄蛋花湯等總令他們讚不絕口。
南極越冬冰天雪地,環境雖苦,但人們在舌尖上,總要苦中作樂。
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於10月26日至27日在吉林長春舉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在會上提出,我國將儘快構建南北極監測網,升級現有南北極考察站,建設新的南北極考察站,推動極地考察船隊的建設,初步建立國家海洋大數據極地分中心。我國將在位於羅斯海特拉諾灣的難言島建設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秦為稼介紹,我國開展極地工作30年來成績斐然,綜合實力已經達到國際中等以上水平。但與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極地強國相比,中國極地工作還有較大差距。
從1985年建立長城站起,中國現有南極科考站4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初步建成涵蓋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國家南極觀測網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臺,基本滿足南極考察活動的綜合保障需求。
下面請隨小編一起通過一組照片來回顧我國南極事業吧。
這是「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在民防灣拋錨(資料照片)。中國南極考察船隊於1984年12月26日勝利駛抵南極洲喬治島民防灣。
1984年12月30日下午,中國南極考察隊在喬治島菲爾德斯半島的灘頭登陸成功,海豹也前來「歡迎」。新華社記者 戴紀明 攝
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行奠基典禮(1984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戴紀明 攝
圖為中山站全景(資料照片)。1989年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落成。新華社發
這是建設中的泰山站主體建築(2014年1月24日攝)。2014年2月8日,國家海洋局宣布,我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新華社發
「雪鷹601」試飛之後,降落中山站附近(2015年12月7日攝)。 2015年12月7日,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在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成功試飛。新華社記者 朱基釵 攝
「雪鷹601」機上成員與崑崙站隊部分成員在中國南極崑崙站前合影(2017年1月8日攝)。新華社發
站在中山站西南方高地上眺望的全貌(2017年12月30日攝)。新華社發
圖文來源:新華社、新華網
編輯:柏榮興 劉良慧 李華玲
製作: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