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丨南極「人」,「極」有家——第34次南極科考的臺前幕後

2021-01-21 安徽日報

在很多人眼中,能去南極、看一眼冰山和企鵝是令人興奮的事。可若在這裡生活一年,忍受與世隔絕、漫長黑夜、極寒和物資匱乏,絕不像聽上去那麼簡單。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南極的「寂寞生存」是一場必須忍受無聲煎熬的「孤獨戰爭」。

  許多越冬隊員用留髮蓄鬚的方式來紀念他們經歷的這場「戰爭」。他們說,一年的時間很慢,又很快,有點恍惚。

  和今年1月卸貨情景很像,去年「雪龍」船到中山站,也有許多人忙忙碌碌、熱熱鬧鬧。即便船離開了,越冬隊員也沒覺得異常,畢竟還有幾十名度夏隊員在做伴呢。直到1月末度夏隊員陸續回國時,中山站僅剩的十幾名越冬隊員才第一次嗅到孤獨的氣息,「未來400多天留在冰天雪地的,只有我們十幾人」。

2017年12月28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開始從「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向中山站卸貨。

  在越冬隊醫生唐銘駿的記憶中,一進入極夜,首先出現的問題是失眠,不少人生物鐘紊亂、作息失控。接著會出現便秘、厭食等消化系統問題。

  除了生理不適,心理不適也很常見。一名越冬隊員說,極地越冬某種程度上與航天員的經歷相似,只不過可以有多一點的空間走動。這種封閉環境下待久了,有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比如總懷疑別人傷害自己、情緒暴躁易怒等等。 

  幾年前,也曾有人越冬期間心理波動很大,常常吃過飯就收齊行李,背著包爬上站區最北邊的山坡,向著大海默默眺望北方。

極夜天氣好時,科考隊員爬上中山站附近的山坡看極光。


  在南極漫長而空洞的時間中煎熬,科考隊員試遍了各種抵抗孤獨的方案:他們組織各類比賽活動,和附近俄羅斯、印度科考站互訪聚餐;有時幾個人圍坐一起回顧各自的人生,「年輕隊員有點吃虧,沒幾天就回顧完了」;有的隊員想念家人朋友,帶著他們的照片登上站區附近的山峰,深藏在石堆下;極夜天氣好時,爬上山坡看極光;實在睡不著的,只能找醫生拿藥助眠。

  當然,「孤獨戰爭」中最有效的「武器」還是網絡。實際上,自從中山站通了網絡後,越冬隊員也能隨時和家人互發照片,視頻語音聊天,情況好了很多。

  1月4日「雪龍」船駛離中山站那天,楊惠根看到的那名帶有「南極氣場」的男子,正是唐銘駿。他立在船頭,看著船在冰面切出一道筆直的水槽。冰山尚未遠去,唐銘駿掏出手機給一頭長髮的自己來了個自拍,「400多天,南極我走了」。

「雪龍」號從幾天前鑿進的陸緣冰中緩緩倒車、離開中山站,在冰面切出一道筆直的水槽。




  去南極的人每天吃什麼?在這片地球最寒冷的陸地上,物資供應受限,著實考驗大廚的智慧和科考隊員們的胃。在「雪龍」船上,剛剛結束了14個月南極中山站越冬任務的科考隊員們,向記者講述了南極這一年多來的舌尖體驗。

  中山站的食材,幾乎全由「雪龍」船運來。牛肉、羊肉、豬肉、魚肉、海鮮,肉是管夠的;土豆、刀豆、毛豆、蒜薹、蘿蔔、竹筍、油菜等蔬菜,全都是速凍。

  由於長途海運顛簸,加上直升機吊運,一些水分較多的葉菜和白蘿蔔等蔬菜容易被壓爛,會被最先「搶救性」地吃完。到越冬的最後幾個月蔬菜不多時,還有木耳、香菇、粉絲等乾貨,廚師還會用豆子發豆芽、磨豆漿、做豆腐。

 科考隊員們在中山站餐廳用餐。

  當極夜來臨,很多人生物鐘紊亂了。廚師拿出速凍的海鮮來幫科考隊員們增強食慾。不過,速凍食物營養流失很快,科考隊員們需要口服營養保健品。

  中山站的綜合樓裡有一間溫室,科考隊員在裡面無土栽培蔬菜。料理得好的話,一周能吃上3頓新鮮葉菜。即便這樣,不少人還是出現了嘴唇乾裂、掉頭髮的現象。

中山站的小溫室。 

 

      有時逢上過節,中山站會和周圍的俄羅斯進步站或印度巴拉提科考站友好互訪,聚餐交流。若去了進步站,科考隊員能吃到烤牛肉、烤豬腿、炸魚、三文魚和一些素食;在巴拉提科考站,濃厚的印度風味咖喱雞塊也令人難忘。

  不過,在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幾個科考站中,最受歡迎的當屬中山站的中國菜。當俄羅斯、印度科考隊員帶著特產來訪時,中山站的麻婆豆腐、滷牛肉、燒排骨、炸雞翅、番茄蛋花湯等總令他們讚不絕口。

  南極越冬冰天雪地,環境雖苦,但人們在舌尖上,總要苦中作樂。

   



     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於10月26日至27日在吉林長春舉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在會上提出,我國將儘快構建南北極監測網,升級現有南北極考察站,建設新的南北極考察站,推動極地考察船隊的建設,初步建立國家海洋大數據極地分中心。我國將在位於羅斯海特拉諾灣的難言島建設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秦為稼介紹,我國開展極地工作30年來成績斐然,綜合實力已經達到國際中等以上水平。但與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極地強國相比,中國極地工作還有較大差距。

  從1985年建立長城站起,中國現有南極科考站4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初步建成涵蓋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國家南極觀測網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臺,基本滿足南極考察活動的綜合保障需求。

       下面請隨小編一起通過一組照片來回顧我國南極事業吧。


   這是「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在民防灣拋錨(資料照片)。中國南極考察船隊於1984年12月26日勝利駛抵南極洲喬治島民防灣。


   1984年12月30日下午,中國南極考察隊在喬治島菲爾德斯半島的灘頭登陸成功,海豹也前來「歡迎」。新華社記者 戴紀明 攝


   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行奠基典禮(1984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戴紀明 攝


   圖為中山站全景(資料照片)。1989年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落成。新華社發


   這是建設中的泰山站主體建築(2014年1月24日攝)。2014年2月8日,國家海洋局宣布,我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新華社發


   「雪鷹601」試飛之後,降落中山站附近(2015年12月7日攝)。 2015年12月7日,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在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成功試飛。新華社記者 朱基釵 攝


   「雪鷹601」機上成員與崑崙站隊部分成員在中國南極崑崙站前合影(2017年1月8日攝)。新華社發


      站在中山站西南方高地上眺望的全貌(2017年12月30日攝)。新華社發



圖文來源:新華社、新華網

編輯:柏榮興 劉良慧 李華玲

製作:吳磊




相關焦點

  • 南極成為熱門目的地 科考與旅行備受關注
    去年,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隨後中國啟動了自己的第34次南極科考,第5個南極考察站也開始考察建站。近期,飛豬的南極團即將出發,第一批旅客將奔赴南極。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南極科考隊員高山反應離隊
    南極科考隊員高山反應離隊  美國極點站出動飛機救援蓋軍銜,其餘隊員將繼續登頂  據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中國南極冰蓋崑崙科考隊隊員、機械師蓋軍銜因出現嚴重高山反應,於北京時間1月8日經過國際救援離開冰蓋隊。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魏文良副主任表示,冰蓋隊將在休整後繼續向南極冰蓋最高點發起衝刺。
  • 時隔20年 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1月3日電(趙現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記者今天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該校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南極科考隊員與母校「雲端」相會
    最近,嵊州市崇仁中學84屆校友、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團隊員、同濟大學地球物理和地球信息博士陳華根的全國第174場講座——《南方之南——漫談南極科學考察》通過zoom平臺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展開了。在網絡直播中,陳教授以親身的南極科考經歷帶領同學們漫遊南極,以科研的眼光欣賞南極極光、企鵝活動等神奇現象,講述在南極考察過程中發生的神奇故事,以此鼓勵大家以好奇的心情去探索奧秘,以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世界。陳教授還用親切深情的語言勉勵今年要參加高考的高三學子們,一定要心懷夢想和感恩之心,不斷努力,學會用知識改變命運,用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挫折戰勝困難,從現在起航,走向同濟走向世界。
  • 「雪龍2」號南極科考首次調查「中水層魚」
    36次南極科考的「雪龍2」號目前正在太空人海進行大洋科考。本次航段的航行時間將長達近50天,海上漂泊的日子裡,「雪龍2」號上,記者通宵記錄了兩位魚類專家的科研工作。
  • 國內旅行團造訪南極長城科考站 令站員陷入兩難
    不過科考站的同志還是盛情接待了這批不速之客,而且他們也不是第一批,近兩三年來,長城科考站已接待遊客1600多人次,實在不堪重負。此事引起媒體強烈反響,國家海洋局有關人士表示,「南極旅遊需要規範,相關管理條例亟待出臺」。而一位旅遊媒體人表示,「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 人均團費15萬的南極科考不是教育
    寒假期間,華師附中17位中學生遠赴南極開展了為期18天科學考察冬令營活動,團費人均15萬元。該校是廣東省第一所組織學生遠赴南極科考的中學。(3月1日《南方都市報》)  對於這件中學生南極科考的事情,網上贊同的不多,拍磚的倒有不少。大多數人拍磚的理由似乎帶有一些羨慕嫉妒恨的色彩而缺乏一定的理性。
  • 南極行·隊員日誌|南極捕魚記
    從南極回來已經一個多月,在家隔離防疫的這段時間,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回憶和總結一下這次難忘的南極之旅。我和張弛作為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選派的教師,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執行「雪龍」號在南大洋的羅斯海和阿蒙森海科學考察任務,我們是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作為國家隊的隊員,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 「花樣團」探秘半世紀前南極科考站
    雖然早在一百年前人類就發現了南極大陸,但南極依然在等待著人類發現幾千年前的遠古秘密。本周,「花樣團」即將與南極作別,臨行之前,他們將踏上半世紀前留下的南極科考站,探尋南極科考站一夜之間全部離開的世紀秘密。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12年來了10次」 這就是科考南極的工作狀況 在南極大陸的夏天,夜裡12點左右太陽落下,但天空依然明亮。這是極地科考的黃金期,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的春節又將在忙碌中度過。
  • [南極科考]造訪企鵝島
    CCTV.com消息(新聞30分):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在踏上冰蓋行進了一天後,一輛雪地車出現了故障,使考察隊的行程一度受阻。  記者現場:考察隊現在的位置是在中山站以南大約40公裡的地方,昨天下午我們乘坐的雪地車行駛到這裡休整時,隊上的機械師發現其中一輛雪地車的驅動輪出現了故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雪龍」在南極多了一個「家」
    新華社上海1月8日電(記者張建松)記者從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獲悉,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東經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 「雪龍2」號南極科考首次調查「中水層魚」 零的突破帶來希望
    第36次南極科考的「雪龍2」號目前正在太空人海進行大洋科考。本次航段的航行時間將長達近50天,海上漂泊的日子裡,「雪龍2」號上,記者通宵記錄了兩位魚類專家的科研工作。
  • 美國建立在南極點的科考站,為什麼以挪威人和英國人的名字命名?
    今天的地球兩極是各國熱衷於科考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冷、人最晚踏足的大陸。在各國科考站中,最南的當屬美國在南極點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了。阿蒙森斯科特站由何得名?為何美國要把科考站修在南極點呢?南極高原南極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特殊的氣候環境,使這塊大陸對全球氣候研究有著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油田、礦產和佔地球72%的淡水資源外,南極大陸對於天文、材料和生物研究領域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天然實驗室。南極大陸上,最為特殊的位置當屬南極點了,在南極點上,沒有東、西、南之分,無論朝哪個方向,都指向"北";這裡有半年全是白天,半年全是黑夜。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黃河站是我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 換了「身份證」的偽劣鋼材供給南極科考船?沒門!
    如果說鋼鐵是「工業的糧食」,劣質鋼材就是工業「毒糧」,不法分子竟將「劣質毒糧」供給南極科考船,所幸被及時查獲。11月24日,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檢察院依法對犯罪嫌疑人吳某涉嫌銷售偽劣產品一案提起公訴。案件的開始還要追溯到2019年4月,家在東北的彭某接到了一筆業務,是為南極科考船建設提供相關鋼板材料。由於在本地未找到渠道購買,彭某便在某電商網站上尋找銷售20CrMo規格的鋼板。在電商網站上,一家名叫無錫益某匯的公司聲稱自己有符合規格的鋼板,並承諾鋼板是由某著名鋼鐵廠生產的。彭某與該公司人員吳某聯繫後,很快達成以每噸6350元的價格進行交易。
  • 【奮鬥您最美】海翼集團弘揚和傳承蓋軍銜精神 再赴南極科考
    多年來,廈工人堅守「精心製造、精兵強將」的初心,為中國極地科考事業提供一批又一批代表性優質產品,並派遣了多位最優秀的老中青機械師持續接力,連續24次參加國家極地科考活動,廈工也成為中國極地科考最可信賴的工程機械民族品牌之一。
  • 跨年在南極!2019「雪龍2」號收穫滿滿
    這是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離開中山站前的最後一晚,大家在「雪龍2」號前合影留念。離開中山站後,「雪龍2」號來到南大洋的太空人海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科學考察,這是歷次南極大洋科考調查時間最長的一次。到達當天,隊員們就在這片未知的海域開始了不分晝夜的科考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