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雪龍」在南極多了一個「家」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新華社上海1月8日電(記者張建松)記者從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獲悉,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東經163°46.0′、南緯74°54.7′的羅斯海首次發現新錨地,「雪龍」號在南極海域多了一個「新家」。

  羅斯海是深入南極內陸緯度最高的海。今後,我國將在羅斯海岸邊的維多利亞地難言島上新建第五個科學考察站。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員正在難言島上進行建站前期準備工作。

  2015年1月5日,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水下地形測繪小組,經過4天3夜的艱苦作業,在羅斯海發現了適合「雪龍」號拋錨的一處新錨地,並探明了擬建新站附近12平方公裡水域的水下地形測繪資料,完成測線280公裡,製作完成該水域墨卡託投影的1:5000大比例尺海圖。

  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袁紹宏在電話中表示,在南極地區,適合做錨地的海域並不多見。此次新發現的錨地海水深度在40米-50米之間,距離難言島最近處不足1公裡,為我國今後在難言島建站和未來卸貨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我國考察隊製作的難言島附近12平方公裡的1:5000大比例尺海圖,今後也將上報國際海事組織讓世界各國共享,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貢獻。

  位於地球南北兩端、常年冰封的極地海域,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為保障「雪龍」號等我國船舶在極地海域航行安全,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集美大學等單位緊密合作,正在組織實施「極地211專項航海保障工程」。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羅斯海發現新錨地,也標誌著「極地211專項航海保障工程」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據悉,在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的下一階段,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南極科考水下地形測繪小組還將在南極中山站附近進行相關海域的水下地形測繪。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通訊:「雪龍兄弟」南極卸貨記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1日電 通訊:「雪龍兄弟」南極卸貨記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雪龍」號與「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考破冰船12月1日停靠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相距約500米。連日來,「雪龍兄弟」聯手展開南極冰上卸貨攻堅戰,目前中山站冰上卸貨接近尾聲。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跨年在南極!2019「雪龍2」號收穫滿滿
    這是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離開中山站前的最後一晚,大家在「雪龍2」號前合影留念。離開中山站後,「雪龍2」號來到南大洋的太空人海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科學考察,這是歷次南極大洋科考調查時間最長的一次。到達當天,隊員們就在這片未知的海域開始了不分晝夜的科考調查。
  • 出發,南極!詳看「雪龍2」
    15日16點16分,汽笛長鳴,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緩緩駛離深圳郵輪中心碼頭,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首次南極之旅。在今年的36次南極考察任務中,「雪龍2」號就承擔了給「大哥」開路的任務,成了名副其實的「開路先鋒」。
  • 通訊:2020年「雪龍2」號的南極第一網魚
    新華社「雪龍2」號1月1日電通訊:2020年「雪龍2」號的南極第一網魚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沒想到魚類拖網從放網到收網跨了一年,而且還是『雪龍2』號2020年的第一場作業。」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張潔一面整理剛收上甲板的拖網,一面笑著對記者說。船上時間2020年1月1日凌晨2時10分(北京時間1日5時10分),「雪龍2」號完成南大洋太空人海最新一次中水層魚類拖網取樣,科考隊員從1100米以淺的水域獲得了又一批珍貴的南極魚類樣品。
  • 「雪龍2」剛完成南極首航,又去北極考察,這次目標直指北極資源
    2」剛完成南極首航,又去北極考察,這次目標直指北極資源據報導,在順利完成了南極首航後,「雪龍2」再次啟航,朝著北極出發,這也是「雪龍2」第一次前往北極進行科學考察任務,目前它已經從上海出發,在前往北極的路上。
  • 阿金有了新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雪龍2」號南極科考首次調查「中水層魚」
    36次南極科考的「雪龍2」號目前正在太空人海進行大洋科考。本次航段的航行時間將長達近50天,海上漂泊的日子裡,「雪龍2」號上,記者通宵記錄了兩位魚類專家的科研工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雪龍2」號駛離開普敦港二下南極
    1月23日,「雪龍2」號正在駛離開普敦港。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2」號1月23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北京時間23日22時(當地時間23日16時)駛離南非開普敦港,前往南極長城站。  這是「雪龍2」號第三次穿越西風帶,第二次前往南極地區。
  • 同濟醫生為「雪龍2」號出徵南極保駕護航
    昨日,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離港,預計15日從深圳正式啟航,前往南極海冰區,開啟為期半年的南極首航任務。來自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神經內科的醫生郝俊傑作為保健醫生隨隊出發,在未來的162天遠航中,保障船上所有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家拳棍古拙奇絕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培琳  近日剛剛被授予「全國武術之鄉」稱號之一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有其獨特的武術魅力,黎家拳、黎家棍更是瓊中黎族同胞特有的武術套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雪龍2」號遊南極 發現這些珍貴的魚
    12月26日,科考隊員在「雪龍2」號船尾回收魚類拖網(無人機拍攝)。 「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6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完成了最新一次中水層魚類拖網取樣,科考隊員從接近1100米深的水域獲得了一批珍貴的南極魚類樣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