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黎家拳棍古拙奇絕

2021-01-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培琳

  近日剛剛被授予「全國武術之鄉」稱號之一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有其獨特的武術魅力,黎家拳、黎家棍更是瓊中黎族同胞特有的武術套路。

  瓊中黎家拳和黎家棍主要傳承人陳崇欽,1936年出生於瓊中縣灣嶺鎮,現年79歲,10歲師從其父習武,親得真傳,此後不斷習練,掌握了黎家拳和黎家棍精髓。現雖年事已高,仍然身手敏捷,還在帶徒。

  陳崇欽說,黎家拳、黎家棍最早由黎族先祖所創,但在傳承過程中一度失傳,到了十九世紀末期,黎家拳、黎家棍才又再次傳入黎家,至今已有四代了。

  黎家功夫漢家再傳

  據傳一百多年前,陳崇欽的曾祖陳天義年輕時,為了養家,總是擔著山貨去漢區做生意。有一次,陳天義擔著鹿茸、鹿鞭、猴子膏、熊膽等到漢區瓊山去變賣,正巧碰到官兵打傷了一名拳師,名叫鄭丁南。

  當時,陳天義便賣熊膽給拳師家人,讓其回家為拳師治傷。在售賣熊膽過程中,陳天義了解到鄭丁南的情況,於是心中不忿,有點同情,便大罵官兵,並把熊膽半賣半送給了拳師家人。

  拳師得知實情後,便讓家人請陳天義去家裡吃飯,飯後,拳師對陳天義說:「我是教頭,你救活了我,我終生難忘你,古人講『滴水恩情,流水報』,今後,你從山區過來,有山貨都放到我這裡,我代你賣出好價錢。」自此,陳天義的山貨有了好的售賣出路,也與鄭丁南慢慢交好。

  第二年,陳天義再到拳師家時,老拳師問,「後生仔,你想學功夫嗎?經常出門在外,最好學武術防身,我可以教你。」

  陳天義喜出望外,連連說道:「太好了,這是求之不得的。」

  就這樣,陳天義每次到漢區做生意,都在拳師家住兩三天,功夫不負有心人,陳天義最終跟拳師學會了一身好武藝,學得的便是後來所說的「黎家拳」和「黎家棍」。

  陳崇欽說,黎家拳又叫「四門拳」,步法穩健,有進有退,招式靈活,技巧多而強。套路全過程馬步採取低姿態,減少上盤對方攻勢壓力,上下防守周而密。攻時採取大步快攻,以防帶攻,防無勝防,再配上旺拳跌足,真假難分。

  套路動作起起伏伏、時高時低、來來往往,時如活龍穿山,時如猛虎撲食,拳足跳躍落地自如,動作有急有慢,慢時換氣,急時發力,用氣保持身心平衡,做到二者不誤。最後,收色安然大方,拳法對於防身健身而言,都是好套路。

  黎家棍法則暗含正奇虛實、剛柔勞逸,高下、陰陽、長短機變等陰陽學說和兵法理論。

  套路樸實無華,結構嚴謹,講求靈活穩健,進退和順。以掃、撥、掛、架、撩、戳、劈、舞花、挑、點為主要技法,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具有招式簡捷、剛勁有力,直取快攻、一招制勝等特點,並且套路舒展大方,走架靈活,身棍合一,掃打點掛,搶劈拔架,舞花擋挑,動作快慢間不僅技擊性強,而且極具觀賞性。

  隨著不斷演變發展,黎家棍法技藝吸收了槍術之精華,經過融會貫通,槍棍融為一體,創出了獨具風格的黎家棍法體系,在實戰的過程中力度與技巧得到有機的結合與良好發揮,實現了「剛柔兼備」,提高了棍法技藝水平和使用技擊價值。

  據了解,在現代實戰中,黎家棍法專門向人體的要害部位可戳、可扎、可點、可挑、可撩、可崩,其兇險致命;常因勢險節短,棍沉力猛,使「敵立斃於棍下」;而「棍身」又可利用雙手滑把、翻把、換把。採取託、架、擰、格、撞、推等攻防技法,配合其棍法的使用,而往往使敵「猝不及防」,迫使對方毫無招架之力。因此,黎家棍法實戰效果極佳。

  瓊中武術創自黎母婆

  查閱有關史料,對瓊中武術記載寥寥,即使如此,瓊中武術發展路線也是可尋的。據《瓊中軍事志》記載:從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歷代軍事活動必在此地安營紮寨,且有軍隊日常操練,當地人常來圍觀,日積月累形成了習武習慣,促進了民間武術盛行,錢鈴雙刀、黎家拳、黎家棍、打狗棍等傳統武術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完善並流傳下來的。

  「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黎族舞蹈打柴舞、咚鈴伽就是起源於黎族布陣和比武招親,黎家拳和黎家棍就是由黎族創造、在黎族地區流傳至今的純黎族武術套路。」瓊中武術協會會長楊健說。

  原來,黎家棍起源於海南瓊中縣境內的黎族聖地——黎母山,承襲保存至今已有數百年,是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該棍法招招有勢、勢勢有法、法法有用,奇絕古拙,長短兼用,勢法齊整。

  習棍者,不僅身強體健,而且神圓力方,極具爆發力,深得少數民族地區的百姓喜好。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黎家棍仍未被大部分人所知,繼承者更是寥寥無幾,但仍掩蓋不了其具有的重要文化價值。

  楊健說:「雖然黎家棍、黎家拳的表演不是很優美,但是其實用性是很多現代武術不可比擬的,這也源於黎家拳、黎家棍是為了防身保衛民族而創立的。」

  瓊中地處海南中部,不僅境內大山連綿不絕,而且山勢險峻,林海茫茫,雨水豐足,相傳幾百年前,為了保黎族子孫免受強盜擄掠和猛獸侵襲,黎族祖先黎母婆創下了黎家棍。

  後來經過代代相傳,棍法漸趨成熟和完整,其棍法之精妙,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成為了一套別具一格的棍法。其中蘊含著無數的蒼穹之術:守中有攻,攻中有守;以守為攻,以攻為守;虛實有道,道中有招,招招有勢,勢不可擋,這些特點均被世人所稱讚,並且和聞名中外的「六合棍」、「齊眉棍」、「燒火棍」等少林棍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目前,瓊中縣委縣政府制訂了多項制度,指導武術隊伍建設,全縣共建立了120多支各類拳種及武術健身隊伍,培養武術骨幹近千人,參與武術健身活動人數達5萬多人,參與率超過了常駐人口的五分之一。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煎堆、海尾粽、麒麟糕……
    鍾志輝告訴記者,烏烈乳羊的做法和大部分海南菜一樣,工序並不複雜。羊肉要煮30分鐘到40分鐘,要注意把握烹飪火候。煮得太熟就沒有乳羊的鮮美,煮得太短又會有羶味。  黎家美味 取材自然  「昌江的美食取材於大自然,味道純正鮮美,山上的、河裡的、海裡的都有。」昌江旅遊局局長黃玉寧說,昌江美食原生態特色濃鬱,比如黎家常吃的竹筒飯,雖然製作工藝簡單,但吃起來糯口香甜,回味無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阿金有了新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多姿多彩的海南溼地
    海南,是中國溼地類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因為有了水,有了溼地,海南才格外美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每年4月至11月,在這裡的南沙洲、北島、晉卿島、甘泉島、全富島等多個島礁,一撥撥雌海龜趁著夜色,現身沙灘產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人類的祖先馴化了不少野生動物,家貓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念好「椰子經」種出「金椰子」
    本報文城8月16日電 (記者王玉潔 傅人意)椰子加工業是海南特色產業,「椰子加工之路要怎麼走」這一話題備受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背著簡易的行軍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以日本為代表的高檔觀賞魚生產基地:將從國外引進的錦鯉、金魚、青鱂、水晶蝦等種類進行長期的家系選育,注重血統,變普通為名貴。  ●以菲律賓為代表的海水觀賞魚基地:以捕撈自然海區各種觀賞魚類為主,將食用價值不高的魚類提升為價值較高的觀賞魚類。  ●以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為代表的新品種生產基地:通過雜交選育,生產引領市場的新品系、新品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