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蓋軍銜駕駛廈工裝載機在南極長城站參與修建了迄今為止唯一一條以企業名稱命名的南極大道——「廈工大道」。
勞動創造未來,拼搏成就夢想。海翼集團弘揚和傳承「南極英雄」蓋軍銜精神,在黨員職工中進一步營造敬業奉獻、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使幹實事、創佳績成為大家的自覺追求,在抓招商促發展、抓項目增後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貢獻力量。
多年來,廈工人堅守「精心製造、精兵強將」的初心,為中國極地科考事業提供一批又一批代表性優質產品,並派遣了多位最優秀的老中青機械師持續接力,連續24次參加國家極地科考活動,廈工也成為中國極地科考最可信賴的工程機械民族品牌之一。
【曾應根】
出徵南極525天修理科考機械
>名片曾應根中國第35次和第36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廈工機械師
歷時525天,從2018年11月16日出發到今年4月22日回國,中國第35次和第36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工」)機械師曾應根完成了在南極的隨隊機械維護保障任務,凱旋歸廈。
在南極開展科考或完成物資運載任務,必須隨時利用好天氣連續作戰,一天15個小時不眠不休是家常便飯。
曾應根和其他機械師的任務,就是給科考隊使用的牽引車、雪地車等機械「看病」——每天早晚檢修一遍營地內的車輛、任務中時時關注機械健康、有問題要在最短時間內排查解決。
2018年12月21日晚上9點多,一輛牽引車的減震器壞了,營地沒有預備替換配件。曾應根急中生智,提出減震器是橡膠材質,雪地車的履帶也是,能不能把履帶改裝成減震器?說幹就幹。曾應根把履帶一片片剪好、疊起,在上面打孔,用長螺絲固定在一起。在零下近三十攝氏度的低溫中、近30米每秒的大風裡,他躺在牽引車底,不斷修剪、調整履帶的形狀,塞入車架和車輪間的小洞中。修理結束時,已經是第二天凌晨3點了。
每年的12月初,「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都會給南極的中山站送去物資,船停靠的地方,距中山站還有40公裡遠,需要在海冰上運輸物資。
海冰厚度為1.2米左右,四處暗藏著冰裂隙。雪原白茫茫一片,曾應根和隊員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發現了冰裂縫,就插旗做個記號,把裂隙寬度、形狀、規格記錄下來,規劃好運輸路線。
每天一大早5點起,幹到晚上12點多收工,雪地車拖著雪橇運輸物資往返一次要花費8個小時左右,曾應根和隊員們花了近兩周的時間,才把「雪龍號」上的物資卸到中山站。
曾應根20歲進入廈工,從一名普通裝配工做起,用10年時間,習得一身機械維修的好本領。在2017年全國第三屆工程機械維修工職業技能競賽中,他獲得裝載機組個人競賽金牌及「個人優勝一等獎」。30歲,曾應根參加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機械師選拔,通過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重重考驗,順利入選。
「作為廈工的一員,想追隨老前輩蓋軍銜的腳步,為中國極地科考事業作貢獻。」曾應根說,前輩蓋軍銜一直是他的榜樣。
一代又一代廈工人,續寫著南極冰雪奇緣。一代又一代廈工設備,先後助力南極科考事業。曾應根說,廈工的輪式裝載機、履帶式挖掘機、叉車等設備在南極物資轉運、建設施工、道路清理等工作中都有出色表現。
【鄭龍枝】
帶領技術團隊完成近百創新項目
>名片鄭龍枝廈工銷售中心培訓總監(圖右)
從中級工到高級技師,從一名普通的裝配工到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工」)銷售中心培訓總監。因為喜愛機械,鄭龍枝與生產線上的鋼筋鐵骨結下不解之緣。28年了,他將自己最美好的時光都留在了廈工,一直從事裝載機電路檢修和培訓工作。
「福建省技術能手」「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技能類「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這些響噹噹的榮譽背後,是鄭龍枝多年如一日敬業守職的寫照。截至目前,他帶領工作室小組完成近百項創新項目,為企業帶來巨大效益。
廈工擁有國家級的技術中心,設計師多為資深專家,但電氣系統的每一次研發和更改都要經鄭龍枝現場修正和實踐驗證。
2010年,鄭龍枝發現裝載機產品的電路設計存在既費料又不便安裝等問題,主張優化設計,但設計師卻持不同意見。鄭龍枝不懼權威,據理力爭,親自改裝了一臺機器,並抱著一大捆多餘的線束說服了設計師,終於獲得技術改造項目的審批。最終,這個改造項目每年為公司節省材料成本1000多萬元。
2012年,鄭龍枝主持「裝載機線路管路布局優化整改」項目,為公司節約成本約600萬元。
作為福建省「鄭龍枝維修電工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負責人,也是廈工「蓋軍銜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鄭龍枝帶領團隊在技術創新中作出突出貢獻。2013年,他根據自己的維修經驗總結編寫了《裝載機電氣系統故障案例》,成為全國各地三包服務人員的電器維修工具書。
今年受疫情影響,沒法正常開課,鄭龍枝創新性地採取了線上教學的方法,組織師資力量在釘釘雲課堂上進行在線培訓,目前累計在線學習人數已超過萬人。
談及自己獲得的諸多榮譽,鄭龍枝說,「在廈工,像我一樣實在肯幹的人非常多,我也是代表廈工人獲得這些榮譽。今後,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會牢記自己進入廈工的初心,牢記自己的使命。」
本組文/廈門日報記者 黃琬鈞本組圖/海翼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