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韋達定理和基本不等式結合求範圍,還需知這些否則會錯

2021-01-10 玉w頭說教育

原題

原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

①已知點A(√3,0),直線L:x=4√3/3,動點P滿足到點A的距離與到直線L的距離之比為√3/2.

②已知圓C的方程為x^2+y^2=4,直線L為圓C的切線,記點A(√3,0),B(-√3,0)到直線L的距離分別為d1,d2,動點P滿足|PA|=d1,|PB|=d2.

③點S,T分別在x軸上,y 軸上運動,且|ST|=3,動點P滿足向量OP=2/3向量OS+1/3向量OT。

⑴在①,②,③這三個條件中任選一個,求動點P的軌跡方程;

註:如果選項多個條件分別解答,按第一個解答計分。

⑵記⑴中的軌跡為E,經過點D(1,0)的直線L'交E於M,N兩點,若線段MN的垂直平分線與y軸相交於點Q,求點Q縱坐標的取值範圍。

圖一

這道題的第一問時比較簡單的,只要在考試中在①,②,③選擇一個你會的解答出該P點的軌跡即可。

但是在平時做題的過程中,我們是需要這三個①,②,③均會的,這就有點難度了。

這道題的第二問思路也不難,但是這裡需要我們注意的點很多,否則會出現很多的錯誤,使該得分的題就這樣失之交臂。

下面我們就在解題的過程中分別說明,在題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一問

第一問分別給出三個條件,接下來我們要分別說明每個條件的解法。

①該題只需要按照給出的已知列出方程即可。

設P(x,y),因為A(√3,0),根據兩點間距離公式有PA=√[(x-√3)^2+y^2],又因為點P到直線L:x=4√3/3,所以點P到直線L的距離為d=|x-4√3/3|。

因為動點P滿足到點A的距離與到直線L的距離之比為√3/2,所以有PA/d=√[(x-√3)^2+y^2]/|x-4√3/3|=√3/2,整理得到x^2/4+y^2=1,所以動點P的軌跡方程為x^2/4+y^2=1。

②該題只需要求出d1+d2是一個定值,且滿足點P到點A的距離加上點P到點B的距離大於AB之間的距離,且P點是動點,則該P點滿足橢圓定義,根據橢圓定義就可得出該P點的軌跡方程。

圖二

因為直線L為圓C的切線,記點A(√3,0),B(-√3,0)到直線L的距離分別為d1,d2,設點B到直線L的距離為BB1,點A到直線L的距離為AA1,圓心C到直線L的距離為CC1,則有AA1=d1,BB1=d2,CC1=R(R是圓C的半徑)。因為圓心的方程為x^2+y^2=4,所以圓C的半徑為2,即CC1=2.

根據AA1,BB1,CC1都是到直線L的距離,即它們都是與直線L垂直的,即這三條直線平行。

因為A點和B點關於C點對稱,所以CC1是直角梯形AA1B1B的中線,所以有AA1+BB1=2CC1=4,即d1+d2=4。

又因為動點P滿足|PA|=d1,|PB|=d2,所以|PA|+|PB|=4>|AB|=2√3,所以點P的軌跡符合橢圓的定義,則有2a=4,a=2,c=√3。

根據橢圓方程參數的關係有a^2=b^2+c^2,所以b=1,所以該P點的軌跡方程為x^2/4+y^2=1.

③是點S,T分別在x軸上,y 軸上運動,且|ST|=3,動點P滿足向量OP=2/3向量OS+1/3向量OT,求P點的軌跡方程。

因為點S,T分別在x軸上,y 軸上運動,所以可以設S(m,0),T(0,n),則有|ST|=√(m^2+n^2),又因為|ST|=3,則有√(m^2+n^2)=3,所以m^2+n^2=9。

設P(x,y),所以向量OP=(x,y),且有向量OS=(m,0),OT=(0,n)因為動點P滿足向量OP=2/3向量OS+1/3向量OT,所以(x,y)=(2m/3,0)+(0,n/3)=(2m/3,n/3),所以有x=2m/3,y=n/3,得到m=3x/2,n=3y。

將m=3x/2,n=3y代入m^2+n^2=9中,則有x^2/4+y^2=1。

第二問

第二問是根據第一問求出的P點的軌跡,與過定點的直線L'相交於M,N兩點 ,求過線段MN的垂直平分線與y軸交點Q的縱坐標的取值範圍?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直線MN有兩種情況,即直線MN與x軸垂直的情況和直線MN與x軸不垂直的情況,即直線MN斜率存在與不存在兩種。

如果沒有考慮直線MN斜率不存在的情況,是要扣分的。

第一步,說明當直線MN斜率不存在時,Q點縱坐標的值。

當直線MN與x軸垂直時,此時線段MN的垂直平分線是y軸,所以此時Q點的縱坐標為0。

第二步,直線MN的斜率存在時,Q點的縱坐標。

圖三

設直線MN的斜率為k,且該直線過點D(1,0),所以直線MN的方程為y=k(x-1)。

因為點P的軌跡是一個橢圓E:x^2/4+y^2=1,則直線MN與橢圓E聯立方程有(1+4k^2)x^2-8k^2x+4(k^2-1)=0,判別式△=48k^2+16>0恆成立。

設M(x1,y1),N(x2,y2),根據韋達定理有x1+x2=8k^2/(1+4k^2)。

設線段MN的中點為G(x3,y3),則x3=(x1+x2)/2=4k^2/(1+4k^2),y3=k(x3-1)=-k/(1+4k^2)。

因為MN的垂直平分線的斜率與直線MN互為負倒數,且過線段MN的中點,所以線段MN的垂直平分線的方程為y+k/(1+4k^2)=-1/k[x-4k^2/(1+4k^2)]。

因為Q點在y軸上,設Q(0,y0),所以令x=0,則有y0=3k/(1+4k^2)=3/(1/k+4k)。

此時要想求出Q點縱坐標y0的取值範圍,需要結合基本不等式。

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使用的基本不等式的條件,即1/k和4k都應該是大於0的數,而這裡的k的值可能是大於0,也可能是小於0的數,所以這裡還需要分別說明k的情況,且確保使用這個基本不等式的正確性。

當k>0時,根據基本不等式有1/k+4k≥2√(1/k×4k)=4,若且唯若1/k=4k,即k=1/2時該不等式的等號成立。

所以0<1/(1/k+4k)≤1/4,所以0<3/(1/k+4k)≤3/4,即y0=3/(1/k+4k)的範圍為(0,3/4]。

當k<0時,則-1/k>0,-4k>0,所以-1/k-4k≥2√[(-1/k)×(-4k)]=4,若且唯若-1/k=-4k,即k=-1/2時該不等式等號成立,所以1/k+4k≤-4,所以y0=3/(1/k+4k)的取值範圍為[-3/4,0)。

綜上兩步得到y0的取值範圍為[-3/4,3/4]。

總結

該題的第二問,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要分別說明直線MN斜率的存在和不存在的情況;

第二,要注意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條件,即在使用基本不等式a/b+b/a≥2時,a/b或者是b/a都應該是正數,否則不成立;

第三就是使用基本不等式時,要注意等號能否取到時的條件,否則是不正確的。

高中數學證不等式恆成立需知這些「媒介」不等式,不容小覷的內容

高中數學PM、PN關於x軸對稱等價啥才能與韋達定理結合?關鍵在它

求(NQ-MP)·S(k)取最大值時直線L方程?知使用韋達定理目的是關鍵

高中:問△F1AB內切圓面積的最大值?該面積和韋達定理的紐帶須知

高中:如題求△ODN面積最大值?直接基本不等式?錯,這樣做才正確

相關焦點

  • 高中數學PM、PN關於x軸對稱等價啥才能與韋達定理結合?關鍵在它
    圖二該題的第一問只需要結合韋達定理就可以將其解答出來,關鍵在於第二問。第二問是問是否存在P點,使得直線PM、PN關於x軸對稱?第二問第二問求解是需要假設P存在,將直線PM和直線PN關於x軸對稱轉化為K(PM)+K(PN)=0在與韋達定理結合從而求出P點坐標。
  • 初中數學公式:韋達定理公式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數學公式:韋達定理公式,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韋達定理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a不為0)中   設兩個根為x和y   則x+y=-b/a   xy=c/a   韋達定理在更高次方程中也是可以使用的。
  • 高中:問△F1AB內切圓面積的最大值?該面積和韋達定理的紐帶須知
    而第二問是橢圓和直線相交的題,一般這樣的題都是要結合韋達定理來解題,但是該題的問題的是「△F1AB內切圓的面積是否有最大值?」,這就需要將該三角形的內切圓的面積和韋達定理聯繫起來。而建立起三角形F1AB的內切圓的面積和韋達定理的紐帶就是該三角形的面積。
  • 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韋達定理一定要學透
    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就必須要提到韋達定理,這個定理的重要性超乎你的想像,和它的諧音一樣,偉大定理。它很形象,很簡便的展示了根和係數的關係。a,b,c的關係,也就是韋達定理。其實證明的過程也不複雜,利用求根公式也可以證明用韋達定理判斷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中,一定需要注意的是△的大小。
  • 初中數學知識盲區——韋達定理與二次函數
    初三數學中二次函數佔據了最重要的地位,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把二次函數學好學透,現在我們來說一下二次函數知識的盲區。韋達定理源自一元二次方程,我們先回顧一下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求根。設ax+bx+c=0,x、x是該方程的兩個根。
  •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韋達定理)深度解析
    【學習目標】1、學會用韋達定理求代數式的值。2、理解並掌握應用韋達定理求待定係數。3、理解並掌握應用韋達定理構造方程,解方程組。4、能應用韋達定理分解二次三項式。【內容分析】韋達定理:對於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如果方程有兩個實數根x,x,那麼x+x=-b/a,x×x=c/a說明:(1)定理成立的條件b-4ac≥0(2)注意公式x+x=-b/a中的負號與b的符號的區別根系關係的三大用處(1)計算對稱式的值說明:利用根與係數的關係求值,要熟練掌握以下等式變形
  • 全國高中數學聯賽考試範圍(2)
    全國高中數學聯賽考試範圍   一元n次方程(多項式)根的個數,根與係數的關係,實係數方程虛根成對定理。   簡單的初等數論問題,除初中大綱中所包括的內容外,還應包括無窮遞降法,同餘,歐幾裡得除法,非負最小完全剩餘類,高斯函數,費馬小定理,歐拉函數,孫子定理,格點及其性質。
  • 正弦定理,角和邊之間的轉化,2大類題型,高考數學重點考察內容
    正弦定理,角和邊之間的轉化,2大類題型,高考數學重點考察內容,高中數學_高考數學。,所以可以把角的正弦都轉化為邊,從而求出b和a的比值,過程如下:接下來探討正弦定理的變形比值等式:sinA:sinB:sinC=a:b:c的使用方法,這是第二類題型。
  • 網友質疑一元二次方程極簡新解法,這不就是韋達定理嗎?
    該方法同樣適用於更普遍的二次方程形式——Ax²+Bx+C=0,只需將等式除以A將二次係數化為1即可。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pdf/1910.06709.pdf儘管新方法得出的公式看上去依舊很複雜,甚至與原公式不分上下,但事實上在求解過程中羅教授的方法更簡單、更直觀,他弱化了對公式的記憶——就算不記公式也能輕鬆得到答案。
  • 《一元二次方程》培優提高之韋達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是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別式之後引入的。它深化了兩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是今後繼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的主要工具,是方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應該這樣用,學到即賺到
    初中三年數學,就是代數和幾何,兩都非常重要,在考試題中,各佔百分之五十的題目。代數主要就是方程和方程組,其中一元二次方程佔據很大一部分內容,每次考試都是必考的內容,同學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那就是韋達定理,定理的內容就是:本期內容專門講解韋達定理在關於一元二次方程題型中的應用。例題1. 若關於x的方程 x2+(2k+1)x+k2-2=0的兩個實數根的平方和為11,求k的值。
  • 當三角形的面積取最大值時求邊c,判斷∠C?其實是運用均值不等式
    錯誤思路這道題給出了abcosC+3c^2/2=4,很自然我們會想到餘弦定理,通過餘弦定理進一步的得到a,b,c的關係。但是對於給出的當△ABC的面積取得最大值時這一條件,就會使很多同學走錯解題方向。例如,會有的同學認為當△ABC的面積取得最大值時應該是利用角C的大小來得出該三角形面積的大小。
  • 2016年中考數學基礎知識總結
    ②不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③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者除以一個正數,不等號方向不變。④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個含有未知數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組成這個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過程叫做解不等式。
  • 乾貨來了,向量線性運算和基本定理的四大突破點,知識全,內容清
    #高中數學#01引言向量是高中數學一大模塊的知識點,同時向量也是高中數學解答數學的有利的武器。第一步,選擇一組基底——一般都是這兩個基底相互垂直;第二步,運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條件和結論把要求的直線表示成向量的形式;第三步,通過向量的運算來證明兩條直線共線或者兩條直線垂直以及所成角的大小等相關問題。
  • 在高考數學,掌握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才能拿下解直角三角形
    解三角形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解三角形的過程不僅涉及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兩個工具的應用,而且包含許多舊知的應用,同時也富含了多種數學思想的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此部分知識學習和應用的困難。同時,解三角形作為高考數學的必考熱點之一,在高考中多以綜合性題目進行考察,對學生綜合水平要求較高,但學生在此部分上的得分率並不高,這說明高中生對解三角形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考生要學會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總結和發現學習解三角形的主要困難,並及時對產生的學習困難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一些解決策略,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提高學習成績。
  • 初中易被遺忘的比例定理和性質,其思想方法可沿用至高中!
    同學們好,今天要分享的是初三相似三角形這一章節中,關於平行線分線段成立比定理,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質。這兩個性質定理,是比較容易被遺忘的知識點的,但是它的思想方法(比如等面積法,比如設K法),在高中階段也是常常會碰到的。而且從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中,還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兩個基本模型呢。
  • 2018年高考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公布+名師解讀(理科數學)
    一、知識要求知識是指《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內容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還包括按照一定程序與步驟進行運算、處理數據、繪製圖表等基本技能.各部分知識的整體要求及其定位參照《課程標準》相應模塊的有關說明.
  • 行測考試數量關係,均值不等式的常見應用匯總
    和定最值問題是考試中較為常見的問題,基礎的和定最值問題相對簡單,同學們也很快能夠解題,但是和定最值中還有相對較難的問題,均值不等式就是其中一項,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均值不等式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均值不等式是我們高中數學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即算術平均數≥幾何平均數,當a=b時等式成立,觀察式子可以知道當a、b和為定值時,a、b乘積存在最大值;當a、b積為定值時,a、b之和存在最小值,整理可得:兩數和定,差小積大;
  • 高中數學複習之三角函數與三角形
    首先是兩角和與差的公式,我都有推過,大家可以去看我的文章,有詳細的推導過程!其次,誘導公式,這個建議大家在處理的時候,直接記下來!實在沒把握,草稿紙上用兩角和與差的公式,這個是最次的了方法了!下面我給出正切的一些公式:三角函數的平移伸縮也太簡單了吧,無非就幾種。
  • 2018年高考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名師解讀(文科數學)
    一、知識要求知識是指《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 1 和系列 4 中的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內容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還包括按照一定程序與步驟進行運算、處理數據、繪製圖表等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