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多萬年前哺乳動物就有社群行為

2020-11-03 中國日報網

集體合作歷史悠久7500多萬年前哺乳動物就有社群行為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日電(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導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社群行為。科學家們發現了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鼠形多瘤齒獸類的化石樣本,其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提示了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具有社群行為了。

所謂社群行為,是指同種動物間或異種動物間的集體合作行為。動物組成的永久性社群,都有較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範,還有明確的分工和組織。社群的維繫依賴於合作互利的關係,成員行為的相互協調還需要有效的「溝通」機制。一般來講,都需要出現個體之間不同的等級、成員間相互依賴互動頻繁、有一定的目標和成員協作分工、成員有歸屬感等基本特點。

雖然現在的大量胎盤哺乳動物都有社群行為,但卵生和有袋類哺乳動物社群性相對缺乏,這讓研究人員一直相信哺乳動物的祖先過著獨居生活,直到恐龍在約6600萬年前滅絕以後才有所改變。

此次,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盧卡斯·威孚及其同事描述了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的小型哺乳動物沉積骨骼,這些骨骼來自埋葬在一起的多個跨代個體,時間可追溯至晚白堊世。這些骨架代表了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作者將其命名為「F·primaevus」。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屬名來自希臘文,意思是友好的或親切的,形容科學家們從這些化石中解讀到的行為。「F. primaevus」物種的腿部特別強壯,很適合掘洞,這讓它們能組成最多5名個體的跨代挖洞組。根據現存掘穴社群哺乳動物(如兔)的行為,研究團隊認為化石中的個體與它們有親緣關係。

研究人員總結表示,這些化石提供的證據可以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了。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鼠形多瘤齒獸類化石F·primaevus研究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
    F·primaevus研究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Credit: Luke Weaver)(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夢然):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導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社群行為。
  • 國際最新研究:哺乳動物或自7500萬年前就開始具有社群行為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通過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研究發現化石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提示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開始具有社群行為。
  • 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最早證據
    哺乳動物是群居動物有多久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至少從恐龍時代的白堊紀晚期開始,這種行為的最早證據距今大約1000萬年。我們說的不只是成年動物養育幼仔——在蒙大拿西部的蛋山,有一處遺址顯示成年動物和幼仔選擇一起挖洞和築巢,這也許是歷史上第一次這樣的社會活動。來自華盛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盧克·韋弗說:「我認為,觀察哺乳動物社會互動的根深蒂固是很有力量的。」
  • 哺乳動物也下蛋,來認識一下這個卵生哺乳動物
    在我們的印象中, 哺乳動物都是是胎生哺乳的,須不知也有一些最為原始的哺乳動物,至今保留了產卵的行為,也就是卵生哺乳,在分類學上,它們被單獨分在了一個亞綱,即哺乳綱下的原獸亞綱。目前世界上世界唯有的2種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和針鼴。
  • 社群常規的運營方法有哪些|sop|成方圓|qq群|微信|社群|原創內容|...
    社群常規運營是指社群在大多數時候定期進行的活動和推送的內容,還有社群運營的部分底層基礎,包括群規則、常規內容、常規行為三個部分。一群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群的規則在建立社群的時候就應該完善起來。社群規則應該涵蓋以下幾個方面:(1)會員方面:要求群員修改暱稱為指定的格式,如姓名+行業+城市。
  • 最新證據:早在7550萬年以前,這種哺乳動物就已會抱團取暖
    就在剛剛,科學家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的社會性行為,最早可追溯到7550萬年前!這遠遠比學術界之前所認定的,這種主動意識的社會行為是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才成長起來的說法,要早上將近1000萬年了。
  • 南極發現新型小龍蝦化石 迄今約7500萬年
    【南極發現新型小龍蝦化石 迄今約7500萬年】來自巴西古生物學博物館等幾個機構的考古學家13日宣布,他們在對2016年南極考察中帶回的巖石標本進行研究後,發現了其中含有一種新型南極淡水小龍蝦的化石。他們的這一發現發表在當天出版的《極地研究》雜誌上。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後獸下綱是有袋類動物,而現存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屬於真獸下綱,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都是胎生的,不同的是前者沒有胎盤,而後者有胎盤。現存後獸類:袋鼠恐龍時代有沒有胎生的哺乳動物?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距今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是不是胎生已經不可考。考慮到今天的哺乳動物仍有卵生的種類,最初的哺乳動物是卵生的可能性更大。恐龍時代同時生活著大量哺乳動物,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好幾十種中生代哺乳動物的化石,相信還有更多的原始哺乳動物沒有形成化石或還沒有被發現。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魚和哺乳動物免疫系統在進化上有關聯
    Oriol  Sunyer教授說:「在調查魚B細胞時,我們發現他們主動攻擊和吃外源異物,根據當前的定論,這種行為在B細胞中不應該發生,我認為這為免疫防禦最原始的形式之間的聯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證據,魚,以及更高等的人類和吉他的哺乳動物都存在免疫應答而倖存。」
  • 猴王——獼猴母系社群中的過客
    實際上,獼猴生活在以雌猴為主體的、等級嚴格的母系社群中。與眾多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獼猴群中,哺育後代的重任基本由雌猴獨立完成。雌猴首先要確保幼猴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同時也要想辦法抵禦捕食者,給幼猴一個安全的環境。這兩者都可以通過群體生活來獲得。一方面,群體在搜索食物的效率以及佔據食物資源的能力上明顯更具優勢;另一方面,群體在警戒以及驅逐捕食者上也更有效率,如群居鳥類中常見的對鷹、隼等捕食者的聚擾行為。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雌猴在大多數時候更需要群居生活。
  • 科學家發現罕見琥珀,4100萬年前交配被圍觀,跨越了時空的愛
    琥珀的形成是隨機的,條件也非常苛刻,因此一些特殊行為的琥珀是非常珍貴的,尤其是一些「凍結」的琥珀,保存了一些生物的捕獵、進食行為,但是遠古生物的交配行為在琥珀中保存下來是最少見的這一次莫那什大學地球、大氣與環境學院的一個科學團隊,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東南部、和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州多地的巖石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總數量超過了5800件。它們形成於0.4-2.3億年前,那個時代應該是恐龍剛剛出現崛起到它們滅絕2500萬年之後的那段時期,最古老的一塊琥珀化石形成於2.3億年前。
  • 產品運營的「社群之路」——以微信生態的社群運營為例
    編輯導讀:做好社群運營的關鍵,就是要學會和用戶打交道。微信作為一個日活量驚人的產品,已經形成了它獨有的一套生態系統,也成為了社群的主要陣地。本文作者以微信生態的社群運營為例,分析如何才能做好產品運營,希望對你有幫助。
  • 探究哺乳動物進化史 科學家深入研究遠古生物「瘋狂的野獸」
    根據今天發表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描述了一種 6600 萬年前和恐龍同個時代的奇異哺乳動物--Adalatherium。它是南半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謎團的重要部分,而且很多東西目前依然缺失。
  • [圖]探究哺乳動物進化史 科學家深入研究遠古生物「瘋狂的野獸」
    根據今天發表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描述了一種 6600 萬年前和恐龍同個時代的奇異哺乳動物--Adalatherium。
  • 專家估算到2100年將有多少種哺乳動物滅絕
    研究數據顯示,在近12.6萬年裡共有至少351種哺乳動物滅絕,其中80種是通過公元1500年之後的歷史資料得知,其他只是通過化石判定。這表明,這些年來動物滅絕速度一直在增加,對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輻鰭魚的觀察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 大家都在說社群,社群到底怎麼建立?怎麼運營?怎麼變現?
    ,那麼你的社群就是一個有價值的好產品。如何建立社群?2015年「社群」這個詞開始火爆流行,首先來給社群做一個簡單的定義,社群簡單認為就是一個群,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現形式。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社群它要有社交關係鏈,不僅只是拉一個群而是基於一個點、需求和愛好將大家聚合在一起,我們認為這樣的群它就是社群。
  • 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據了解,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它們形態特徵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