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2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該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

據了解,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它們形態特徵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近日,蔡晨陽研究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化石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這種9900萬年前的流浪甲蟲,可伸出舌頭「抓住」獵物,這一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現生的突眼隱翅蟲屬代表的頭部及其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 南古所 供圖

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

這一研究成果,對理解現代的突眼隱翅蟲亞科內各個屬的系統關係和捕食行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並於2019年2月18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近幾年,南京古生物所的蔡晨陽副研究員和黃迪穎研究員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地收集和研究,並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

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這一發現代表著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已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

蔡晨陽稱,一億年前的隱翅蟲,它們的捕食對象應該也和現代的一樣,即捕食跳蟲。突眼隱翅蟲進化出來的這種吐長舌頭的方式就是針對快速移動的獵物。

專家認為,這一發現代表著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已經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

本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資助。(完)

相關焦點

  • 9900萬年前兩棲類動物Albanerpetontids是「彈弓式」舌頭的最早使用者
    9900萬年前兩棲類動物Albanerpetontids是「彈弓式」舌頭的最早使用者(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周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現已滅絕的兩棲類動物-Albanerpetontids(或Albies)是「彈弓式」舌頭的最早使用者,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緬甸琥珀中甲蟲「吐舌」式捕食行為
    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它們形態特徵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並對理解現代的突眼隱翅蟲亞科內各個屬的系統關係和捕食行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蔡晨陽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研究,並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從緬甸琥珀(距今約1億年)中發現2枚保存精美的突眼隱翅蟲化石。
  • 延續9900萬年的生死之戰:古化石定格地獄螞蟻捕食場景
    除了這些化石之外,還有一個罕見的、來自9900萬年前的化石,它展示了一隻神秘地獄螞蟻(haidomyrmecine)正在吞食類似蟑螂的獵物的場景。相反,據認為已經在6500萬年前消失的地獄螞蟻,它的下顎卻是垂直移動的。研究小組稱這是地獄螞蟻以這種方式使用獠牙狀特徵的首批直接證據。
  • 一隻9900萬年前的小鳥,被完整「雪藏」在一枚9釐米長的琥珀中
    中加美三國古生物學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一隻9900萬年前的小鳥,被完整「雪藏」在一枚9釐米長的琥珀中。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化石。標本保存非常理想,2釐米長的黃金色鳥足上,腳爪鋒利,鱗片、絲羽栩栩如生。
  • 這生死之戰持續了9900萬年
    除了這些化石之外,還有一個罕見的、來自9900萬年前的化石,它展示了一隻神秘地獄螞蟻(haidomyrmecine)正在吞食類似蟑螂的獵物的場景。相反,據認為已經在6500萬年前消失的地獄螞蟻,它的下顎卻是垂直移動的。研究小組稱這是地獄螞蟻以這種方式使用獠牙狀特徵的首批直接證據。
  • 琥珀定格「地獄螞蟻」捕食瞬間,距今約9900萬年
    這些小而奇怪的生物中的一種被發現被困在9900萬年的琥珀中。但這還不是全部。當科學家發現這個特殊的標本時,觀察到它牢牢地抓住了一隻蟑螂類昆蟲的蛹。古代捕食企圖的驚人一幕,為新澤西理工學院(NJIT)的進化生物學家菲利普-巴登(Phillip Barden)領導的研究團隊打開了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
  • 青翅隱翅蟲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青翅隱翅蟲
    青翅隱翅蟲,拉丁學名(Paederus fuscipes Curtis,1826),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多食亞目、隱翅蟲科的一種動物。成蟲體長6.5~7.5毫米。頭部扁圓形,具黃褐色的頸。口器黃褐色,下顎須3節,黃褐色,末節片狀。
  • 你身邊被忽視的劇毒之物, 隱翅蟲
    毒隱翅蟲已知種類超過250種,除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其體內含有強烈接觸毒物,給人們帶來困擾,但它屬於益蟲,捕食多種農林害蟲。真是讓人愛恨交加。隱翅蟲體內含有強烈毒物常見的含有3種毒素:隱翅蟲毒素(Pederin)、擬隱翅蟲毒素(Pseudopederin)、毒隱翅蟲酮(Pederone)它的毒有強酸性
  • 你身邊被忽視的劇毒之物,隱翅蟲
    毒隱翅蟲已知種類超過250種,除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其體內含有強烈接觸毒物,給人們帶來困擾,但它屬於益蟲,捕食多種農林害蟲。真是讓人愛恨交加。」、「青腰蟲」它是鞘翅目隱翅蟲科甲蟲的通稱,屬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
  • 研究發現怪異的已滅絕兩棲動物有著能快速發射的「彈弓式」舌頭
    據外媒CNET報導,周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現已滅絕的兩棲類動物-Albanerpetontids(或Albies)是「彈弓式」舌頭的最早使用者,用於通過收縮和高速發射從空中搶奪獵物。
  • 朋友圈熱傳「拍打隱翅蟲會致命」 醫生:沒那麼誇張
    開春以來,朋友圈熱傳的一條消息說,發現一種名叫隱翅蟲的昆蟲在身上後千萬別打,這種蟲子有毒液,「接觸到皮膚就死定了」。不少朋友擔憂不已,紛紛轉發,記者觀察到,僅僅10分鐘閱讀量就多達百次,還有人轉發說,自己曾遇到過隱翅蟲,不慎將毒液弄到了手腕上,手腕當即紅腫,疼痛難忍。隱翅蟲到底是種什麼蟲子,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 「隱翅蟲百科」傷口潰爛起膿泡!處理方式及預防
    隱翅蟲「隱翅蟲」在每年4~10月出沒,以6~9月為活動高峰期。傷口又痛又癢,求診後才驚覺是「隱翅蟲」惹的禍~「隱翅蟲」具有飛行能力,會在夜間受到居家環境的燈光吸引小於1cm的體長,讓它們得以鑽過紗窗孔隙而進入室內,真是太可怕了!隱翅蟲的小百科
  • 流言揭秘:隱翅蟲毒液 真的會致命嗎?不科學
    張小膽   包包,我聽說最近湖南一名男子右手食指不慎沾上了一點隱翅蟲的毒液。他想到有關隱翅蟲毒液可致人死亡的傳言,情急之下,竟拿起菜刀將自己右手食指砍下。隱翅蟲究竟是什麼東西? 周平   隱翅蟲毒液能致死的說法不科學,其毒液只會導致隱翅蟲皮炎。
  • 什麼是隱翅蟲 隱翅蟲拍不得嗎
    每到蚊蟲泛濫之際,在朋友圈裡就經常能看到某市民被隱翅蟲咬傷或拍打後導致皮膚潰爛的新聞。很多人被這種殺傷力巨大的蟲子嚇得不輕,在野外遇到陌生的蟲子都不敢處理。什麼是隱翅蟲?隱翅蟲真如傳聞中所說的那樣拍不得嗎?什麼是隱翅蟲隱翅蟲蟲體細長,長約0.3~2.5釐米,形如螞蟻,整個身體由黑黃二色相間組成。「隱翅蟲」又叫「影子蟲」,因翅膀不可見而得名。
  • 隱翅蟲咬人會致命?菏澤市林業部門:有毒素,但不危及生命
    隱翅蟲「咬人」真會致人死亡?對此,菏澤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稱,網上流傳此類隱翅蟲實屬毒隱翅蟲屬,其體內雖有毒素,但不至於危及生命,隱翅蟲咬人後會致命一說,過於誇張,純屬謠言。據菏澤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隱翅蟲不是物種名稱,從專業的角度說,它是指鞘翅目隱翅蟲科的蟲子,也並不是所有的隱翅蟲都有毒,網上上流傳的這種隱翅蟲實際上是隱翅蟲科毒隱翅蟲屬的蟲子。
  • 隱翅蟲!!
    下面我們學習下隱翅蟲咬傷隱翅蟲體外沒有毒腺,不會蜇人(隱翅蟲咬傷不會疼,但是病情會進展),但是體內有毒液(強酸性毒汁,pH值1到2),在被打死後毒液會流出來。人體皮膚接觸少量毒液後(如隱翅蟲從皮膚上爬過),皮膚會出現點狀、片狀或條索狀紅斑,隨後中央呈灰褐色壞死。若受傷面積不大,會有輕微癢痛感;若受傷面積較大(如多處皮膚被隱翅蟲爬過),則會有強烈癢、痛感覺;若人體皮膚接觸大量毒液(如毒液流到皮膚上),則受傷部位會產生水泡,呈嚴重燙傷樣改變。
  • 隱翅蟲引發皮炎,具有向光性和向高性,4樓以上樓層出現頻率較高
    ,接觸人體後,會產生皮炎,全世界已報導有250種,中國記載21種,主要種類有黃足毒隱翅蟲、黑足毒隱翅蟲和奇異毒隱翅蟲等3種。>多數種類的隱翅蟲,可捕食農業害蟲,是一類益蟲。野外的隱翅蟲捕食蚜蟲隱翅蟲防衛腺體囊的著生位置及形態結構差別很大,所分泌的化學物質也有所不同。毒隱翅蟲血淋巴含有毒隱翅蟲毒素,人體接觸後,會有瘙癢、灼燒感覺,一般患後能自愈,但不同的隱翅蟲種類引起的症狀輕重和持續時間是不同的。
  • 女孩公園跑步被隱翅蟲咬傷 今年隱翅蟲提前活躍
    他表示,一般在8—10月份才是隱翅蟲傷人高發期。通常情況下,雨後悶熱天氣,隱翅蟲出沒較多,但涼爽天氣同樣有隱翅蟲出沒,這個季節被咬傷也不奇怪。記者了解到,被隱翅蟲叮咬後的症狀會明顯區別於一般蚊蟲叮咬,若叮咬眼瞼或外陰部位,那麼腫脹會很明顯,典型症狀為條索狀、斑片狀或點簇狀水腫性紅斑。 「被隱翅蟲叮咬的感覺,也明顯與蚊蟲叮咬不同。」李升祥表示,被隱翅蟲叮咬常伴有瘙癢、灼痛和灼熱感。
  • 7500多萬年前哺乳動物就有社群行為
    集體合作歷史悠久7500多萬年前哺乳動物就有社群行為科技日報北京11月2日電(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導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社群行為。科學家們發現了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鼠形多瘤齒獸類的化石樣本,其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提示了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具有社群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