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烈士孫秀珍:劉胡蘭式的女英雄

2021-01-08 魯網

  巍巍魚山屹立,濤濤黃河不息。

  60多年前,在這個山河相映的地方,烈士孫秀珍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傳頌至今。

  面對敵人的掃蕩,她主動站出來,自稱「我就是你們要找的共產黨員,我就是魚山的村幹部。」,讓鄉親們幸運脫險。

  落入敵軍魔窟後,她受盡折磨毒打,幾次被打昏迷,始終堅貞不屈。敵人惱羞成怒,竟將其上衣脫去,遊街示眾。

  敵人本想讓她屈服,孫秀珍卻藉此面向群眾高喊:「鄉親們,劉鄧大軍已經過河南下,快行動起來,迎接全國大解放!」膽怯的敵人,急忙用毛巾堵住她的嘴。

  毒打、羞辱,都奈何不了她,敵人最後下了毒手:活埋。

  在就義的最後一刻,她衝著敵人厲聲斥責:「死,只能嚇唬你們這些怕死的……」

  1947年,18歲的孫秀珍,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苦孩子:9歲時失去雙親,後參加革命

  1978年10月,時任東阿縣委宣傳部報導員的劉玉新,接到一個任務:採集烈士孫秀珍的事跡。當時,聊城出版部門抽調全市的精幹寫作力量,編撰烈士回憶錄《光嶽春秋》。後來,孫秀珍烈士的事跡編入該書。

  「從前期採寫、到後期修改,前後歷時一年多,我住到魚山村,把孫秀珍烈士的親屬、鄉親喊到一塊,大家坐床沿上座談。還去了泰安、濟南,採訪孫秀珍烈士生前的領導、戰友。」回憶起30多年前的這次採訪經歷,東阿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文史專家劉玉新依然歷歷在目。

  隨著調查採訪的深入,孫秀珍烈士的成長曆程,在他腦海漸漸清晰,烈士的事跡深深地吸引了他。

  9月27日,劉玉新和孫秀珍烈士的親屬房鵬接受記者採訪,講述這位女英雄的生前故事。

  東阿魚山,是建安詩人代表人物曹植的埋身之地。魚山東側,便是奔流不息的母親河黃河。

  1929年,孫秀珍烈士就出生在距魚山不遠的東阿縣魚山鎮林馬村。

  她命運多舛,9歲時父母先後去世。作為家中的獨生女,她由該鎮魚山村農民房燕多收養,後來與房燕多之子房義訓訂了婚。

  房燕多一家本來就生活貧寒,年幼的孫秀珍來到後,這家的日子更難過了。

  懂事的孫秀珍,把這一切看在眼裡,一邊照顧雙目失明的婆婆,一邊幫助公公照管黃河上擺渡的生意。生活的艱難,磨練了其堅強的意志。

  擺渡的生活,更是讓她接觸了外面的世界,從過往的行人那裡,她探聽到了共產黨、八路軍、打鬼子等信息。時間長了,她了解到,共產黨是為窮人做主的,是打日本鬼子的,心中便生了親切感。

  194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來到東阿。年僅14歲的孫秀珍,說服公公,兩人一塊加入了共產黨組織的農會。第二年,她又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積極學習文化知識,宣傳紅軍長徵過草地的故事。

  1946年,為了響應黨和政府衝破封建枷鎖的號召,孫秀珍成為魚山村第一個剪髮、放腳的女性。後來,她還說服動員很多年輕婦女剪髮、放腳,解放自己,加入革命隊伍。

  這年秋天,孫秀珍參加了中共東阿縣委舉辦的幹部培訓班,後被分配至六區工作。

  此時,孫秀珍已經成長為一名年輕的革命幹部,有文化、有思想,有組織能力。

  俠義女:面對敵軍圍剿,主動站出來解救鄉親

  在工作中,孫秀珍深受百姓愛戴。對待孤寡老人,她總是牽掛其衣食冷暖,常常把俘獲敵軍的糧食送給他們。因此,當地群眾見了她,都親切地喊她「八路小幹部」,老人有了好吃的,也給她留著。

  自幼失去雙親的她,對鄉親的愛戴記在心間,暗下決心,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1947年夏天,劉鄧大軍渡河南下,各地掀起了擁軍高潮。其間,孫秀珍便深入沿黃十幾個村莊,組織婦女為解放軍趕做「反攻鞋」。儘管日常工作繁忙,她還是熬夜做了6雙布鞋。常常是,她一手拿著針,一手拿著鞋,就睡著了。

  她在每雙鞋上都繡上「反攻」、「勝利」等字樣,然後偷偷送到前線。

  正當劉鄧大軍南下,揭開解放戰爭反攻大幕之時,國民黨武裝和地方偽軍開始進犯黃河南岸,與黃河北岸的解放區隔河相望。

  1947年10月8日凌晨,一股敵軍趁著夜色渡過黃河,包圍了魚山。當時,魚山村村民沿山而居,很多院落就建在半山坡上。

  一陣密集的槍聲,驚醒了睡夢中的孫秀珍。她爬起來就往外走,丈夫拉住她,讓她快藏起來。但是,她堅持去報告區委領導。

  出了家門,她就被全副武裝的敵人發現了。機警的孫秀珍,急走幾步,拐進了一個胡同,趁著夜色躲進了一個柴草堆裡。

  後來,敵軍挨門挨戶地搜索,將沒有躲藏起來的群眾全部趕上了魚山山頂,進行拷問,逼迫群眾說出村裡的幹部和共產黨員。但是,所有人以沉默抗拒,沒有一人洩露信息。

  敵軍從人群中將房燕東老人拉出來,詢問他,誰是村裡的幹部和共產黨員。老人始終稱不知道。敵軍惱羞成怒,將老人一頓毒打,打得死去活來。

  這時,孫秀珍從南山坡走來,後面跟著幾個敵軍。原來,不堪忍受鄉親遭受毒打,孫秀珍主動站了出來。

  「你們住手,不許打人。」看到敵軍又從人群中拉出幾人,準備嚴刑逼供,孫秀珍厲聲呵斥。隨後,她說:「我就是你們要找的共產黨員,我就是魚山的村幹部。」

  開始,敵軍不相信這這個小姑娘。接下來,她說,剪髮放腳,是她組織的。鬥爭地主、支援劉鄧大軍前線,也是她領導的。這樣,敵人便相信了她。

  得知敵軍偷襲,我軍派出兩個連的兵力,趕到魚山殲敵。敵人怕被殲滅,帶著孫秀珍、魚山村農會主任房義興以及其妻王蓮英,倉皇渡河而逃,逃至黃河以東現在的平陰縣東阿鎮。

  在敵軍此次圍剿中,孫秀珍主動站出來,不幸落入魔窟,而鄉親們卻得救了。

  真英雄:毒打羞辱奈何不得,慘遭活埋

  到了東阿鎮後,孫秀珍被關進了政府監獄裡。

  在獄中,敵人嚴刑拷打,逼迫她說出黨組織的情況,她都嚴詞拒之。至始至終,敵人沒有在她口中,得到任何信息。

  一天,在東阿鎮大集上,敵人脫去她的上衣,押著她遊街示眾,希望以此羞辱她,讓她屈服。但她卻面對集市上的群眾高聲喊道:「鄉親們,劉鄧大軍已經過河南下,快行動起來,迎接全國大解放!」敵人只好急忙用毛巾堵住她的嘴。

  其間,她一次次遭受毒打,皮開肉綻,鮮血浸透衣衫,幾次昏死倒在地上。

  但是,敵人始終無法讓她屈服。

  半個月後,一無所獲的敵人,徹底死心,下了毒手。

  趁傍晚時分,孫秀珍、房義興、王蓮英三人,被敵人押解出監獄,來到東阿老縣城城南一個楊樹林內。這裡,有一個已經挖好的大坑。

  看著深深的大坑,孫秀珍並沒有膽怯,她昂著頭,直視著敵人,反而嚇得對方直往後退。

  敵人問她,死到臨頭,還有什麼要說。

  她說,今天埋了她,18年後她還當共產黨員。

  此時,她剛剛18歲。

  敵人問她怕不怕死,她說:「死,只能嚇唬你們這些怕死的。今天,我死在你們手裡,親人和後代還會當共產黨,還會和你們這些壞蛋作鬥爭……」

  驚慌的敵人,隨後將她推入大坑,殘忍地活埋。

  孫秀珍英勇就義的消息傳來,魚山一帶的百姓,為之悲慟。

  1947年11月3日,相關部門為孫秀珍舉行了萬人追悼大會,並為其立碑紀念,上面寫道:孫秀珍烈士之墓。

  新中國成立後,參與殺害孫秀珍的劊子手,均被捕歸案,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巍巍魚山屹立,濤濤黃河不息。如今,距孫秀珍烈士犧牲,已過去60多年,但這位劉胡蘭式的女英雄的事跡,仍在傳頌。

相關焦點

  • 紅色文化:尹靈芝烈士紀念館
    尹靈芝烈士紀念館位於壽陽縣城朝陽街東端,佔地面積2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34平方米。整個景區依山而建,東西對稱、設計獨特,全館分停車區、瞻仰區、憑弔區三個部分。建有紀念廳、東西陳列室以及接待室和辦公室,中心位置矗立高六米的烈士塑像。2016年,紀念館重新布展,增添了生動的實物塑像陳列,還可螢屏觀影。
  • 熟悉的《小白楊》這首歌原來是唱給孫龍珍女烈士的!
    一首《小白楊》被閻維文首唱,他唱的是小白楊,其實他唱的是塔斯提哨所旁的小白楊樹,其實他唱的是孫龍珍女烈士!那是中蘇關係緊張時,蘇聯多次入侵我國邊境,並且經常擄走我邊民和牲畜,一次蘇軍小分隊擄走我一位邊民,這時孫龍珍和四十多年輕人拿著鐵鍬斧頭等去營救,不料被蘇軍伏擊,孫龍珍女烈士不幸中彈犧牲,腹中六個月的胎兒在腹中掙扎著,最後死去!
  • 山西壽陽:700萬建烈士紀念館竟成豆腐渣工程
    然而,8月21日,距工程竣工剪彩還不足9個月,這一花費近700 萬元的烈士紀念館已經出現多處險情:房屋漏水、牆體裂縫、臺階下沉等情況。    新修的尹靈芝烈士陵園位於壽陽縣城東城郊結合處,如果不是硬傷累累,單從選址、規劃及設計看,這座陵園還算宏偉。作為陵園的主體建築,烈士紀念廳內,房頂正滴滴答答往下滲水,四周牆壁上已有多處斑斑水跡。
  • 烈士紀念日向英雄致敬!浙江解放前在冊烈士七千餘人
    2018-09-30 11:3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李鵬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浩然正氣垂青史牆 黃永偉/攝今天是第五個烈士紀念日。每到這一天,英雄的事跡和精神,總能喚醒我們深藏的記憶與情感。心懷崇敬,緬懷浙江英烈時,耳際總能迴響起一句讓人潸然淚下的話:「同志們,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
  • 尹靈芝:寧死不屈的女英雄
    原標題:尹靈芝:寧死不屈的女英雄 尹靈芝(資料圖片)。 站在壽陽縣堆臺梁上,俯瞰白馬川,一座白色的雄偉建築映入眼帘,這就是寧死不屈的女英雄——尹靈芝紀念館。 尹靈芝,1931年3月12日出生在壽陽縣趙家堖村一個貧寒的家庭。
  • 英雄回家!中國隆重迎接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
    機上搭載著117位志願軍烈士的遺骸。這些闊別祖國近70年的英雄回家了。這是第七批回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今天載運他們的是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進入中國領空後,兩架戰鬥機起飛護航,以空軍特有的禮儀向他們致敬。9月27日,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運送志願軍烈士遺骸的空軍專機通過水門。
  • 英雄的工兵班,英勇的烈士和戰友,我永恆的記憶
    〔英雄的工兵班:左起丁正波、鄧友明、王順華、母晉中、王新民(烈士)、陳繼誠(偵察大隊工兵參謀)、劉波,韋松〕工兵班的主要任務,在當時主要是布設雷場和在雷場中開闢通路,保障偵察連的陣地安全,並為偵察兵前出偵察開闢通路,由於中越邊境老山前線八布地區,地形複雜,灌木雜草縱生,從1979年至1985年近七八年的時間裡,敵我雙方在不同時期、
  • 為酒泉籍烈士尋親——從康西瓦到果園鎮
    梁培清烈士的部分親人犧牲時,烈士們都很年輕,絕大多數沒有留下子女。英雄不該寂寞,為烈士尋親,是親人、是故鄉,也是我們所有人對英雄的紀念和緬懷。「來自康西瓦的召喚,為酒泉籍烈士尋親」,9月30日,烈士紀念日,《酒泉日報》和酒泉日報官方抖音號@jqrb2019同時發出稿件與視頻。
  • 政策解讀丨這些問題與烈士遺屬息息相關
    《烈士褒揚條例》施行前,烈士遺屬的一次性撫恤待遇按照《革命烈士褒揚條例》及其解釋等相關法規政策規定享受。1950年12月11日以前犧牲的烈士,不發一次性撫恤金;(3)定期撫恤金。烈士遺屬符合就業條件的,由當地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優先提供就業服務;已經就業,用人單位經濟性裁員時,應當優先留用;從事個體經營的,工商、稅務等部門應當優先辦理證照,在經營期間享受國家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優惠政策;(3)養老方面。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孤老烈士遺屬本人自願的,可以在光榮院、敬老院集中供養。各類社會福利機構優先接收烈士遺屬;(4)住房方面。
  • 烈士的母親撫摸著兒子的塑像失聲痛哭,這位英雄犧牲時只有23歲
    這是我國軍人王成龍烈士和母親相見時的畫面,但這時的王成龍已經是以塑像的形式和母親相見,對王成龍母親而言,這種痛真的是撕心裂肺。母親溫柔地撫摸著兒子的塑像,早已哭成淚人。站在一旁的很多路人見到這樣的場面也是心痛不已,淚流滿面,人們在緬懷英雄的同時,也能理解這位英雄母親的喪子之痛。那麼烈士王成龍是何許人也呢?其實王成龍是一名優秀的特戰隊員,年紀輕輕的他就已經是武警特戰指導員了。
  • 直擊|英雄魂歸故土:117位志願軍烈士遺骸在瀋陽安葬
    1/10 直擊|英雄魂歸故土:117位志願軍烈士遺骸在瀋陽安葬
  • 英雄回歸!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多個細節讓人淚目
    2020年9月28日,第七批志願軍烈士遺骸終於從韓國迎回,這117位英烈受到了最高禮遇,得以魂歸故裡。01、空軍運輸機編號為:012020年是抗美援朝的第70個周年,自1950年至1953年,197685名志願軍用自己的性命換來了寶貴的勝利,換來了無數人的幸福生活。
  • 9月27日117位英雄回家:中韓將交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
    9月27日117位英雄回家:中韓將交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 2020-09-27 07:59:00來源:央廣網
  • 志願軍烈士遺骸歸葬在這裡!
    志願軍烈士遺骸歸葬在這裡!,雙方交接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時至中午,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外面,現場已架起圍欄,管制交通。道路兩旁聚集大批市民等待烈士歸來,有的市民一邊用手機看直播,一邊翹首以盼。
  • 英雄歸來,機場水門最高禮遇迎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
    每經編輯:畢陸名據央視新聞27日消息,剛剛,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機場以水門迎接烈士,給予最高禮遇!「過水門」是民航界的最高級別禮儀,寓意著接風洗塵,迎接祖國的英雄兒女回家!央視新聞客戶端9月27日消息,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今天上午在韓國仁川舉行。交接儀式後,搭截117位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專機起飛返回中國。相比較於此前六批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儀式,今年的活動有哪些特別之處?對此,記者對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副司長李敬先進行了獨家專訪。
  •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記錄者走進楊根思烈士陵園緬懷烈士豐功偉績
    、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烈士的家鄉江蘇省泰興市根思鄉。  記錄者徐兆宏首先來到楊根思烈士碑前,仔細閱讀碑文後,在碑前留影;然後來到楊根思烈士雕像前,莊重向楊根思烈士敬軍禮;最後走到楊根思烈士史料陳列館、楊根思紀念堂、氣壯山河廳和楊根思烈士衣冠冢瞻仰。
  • 【鄉鎮】翔雲革命烈士紀念碑:銘刻11位烈士名字 年齡最小的才19歲
    翔雲革命烈士紀念碑。
  • 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在瀋陽安葬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瀋陽9月28日電28日上午,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117位志願軍烈士忠骨終歸故土,在中華大地上安息。上午10時許,軍樂隊奏響《思念曲》,儀式正式開始。
  • 劉伯堅烈士故居·巴中市
    劉伯堅烈士故居 劉伯堅烈士故居位於巴中市平昌縣龍崗鄉龍山寺村。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劉伯堅烈士故居始建於1895年,1937年維修,為穿鬥木結構民居,分28號房和33號房,又稱南樓和北樓,面積共538平方米。
  • 烈士紀念日,江夏人這樣悼念他們!
    9月30日是第五個「烈士紀念日」,當天上午,區領導張利、李新軍、舒基元、韓良炎、任麗英、肖水林、曾建輝、吳建國、明一先等來到江夏區革命烈士紀念館,緬懷先烈豐功偉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青松翠柏掩映下革命烈士的銅像巍然屹立、宏偉壯觀。張利一行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緩步來到項英烈士銅像前,靜靜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