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前段時間韓國一部名為《寄生蟲》的電影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一時間很多人都對韓國電影有了新的認知。筆者認為,該片之所以取名為寄生蟲,其中一定蘊含著與寄生蟲相關的寓意。現實世界中的寄生蟲可以說是生物體又愛又恨的存在,恨它們是因為它們會通過寄生的方式不斷剝奪生物體內的營養,還可能導致宿主的死亡。愛它們是因為其中有些種類的寄生蟲能夠和宿主形成共生關係,從而協同發展下去。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寄生蟲非常奇葩,它就是縮頭魚蝨。
看到這個名字,相信很多朋友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是一種寄生在動物身上的蝨子。它的本質確實如此,但它並非寄生在陸地動物的身上,而是寄生在魚類身上,常見的寄主就有鯛魚和其他七種魚類。縮頭魚蝨一開始的寄生方式和其他寄生蟲相似,但它們的最終目的並非一直存留在寄主體內安安分分地當寄生蟲,而是逐漸淘汰掉寄主身上的某個部位,從而讓自己成為該部位的替代品,縮頭魚蝨所替代的就是魚類的舌頭,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需要從縮頭魚蝨的生長過程說起,縱觀其生長曆程,可以將它看作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生物,因為它在幼年的時候是雄性的,後來生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又會轉變成雌性。起初縮頭魚蝨的幼體會在水中晃蕩,一逮住機會就會進入鯛魚的魚鰓裡面。進去之後幼體開始尋找合適的生長地點,一旦找到之後就會紮根,開啟自己的寄生道路。在魚鰓裡縮頭魚蝨的幼體瘋狂吸取鯛魚攝入的營養,等到發育成熟後就會轉變成雌性。
變成雌性之後縮頭魚蝨並不滿足於魚鰓的生存環境,它開始脫離魚鰓去更深的層次尋找安身之所,最後魚類的舌頭就成為了它們的最佳選擇,因為任何食物進入魚的體內都要經過舌頭。雌性的縮頭魚蝨先是在舌頭的底部用尾部固定好自己,然後在魚的舌頭上切出一道口子,並不斷將裡面的體液吸收進自己體內,就這樣魚的舌頭逐漸被縮頭魚蝨給吸乾了。等到魚舌頭萎縮之後,縮頭魚蝨就會迅速抓住機會霸佔魚舌頭的位置,開啟了和鯛魚共生的生涯。
儘管最後縮頭魚蝨霸佔了魚的舌頭,但它們並沒有殺死寄主的意思,因為一旦寄主死亡了它們也必須去尋找下一個寄主才能生存。有意思的是,在縮頭魚蝨正式替代魚類的舌頭之後,外界的雄性個體如果發現了魚嘴裡的雌性個體,還是會想辦法進去和它交配,然後誕下新的縮頭魚蝨幼體。幼體出生之後就會離開魚嘴飄散在水中,等待下一個寄主的出現。這估計是自然界中寄生行為最為奇葩的一種生物,通過替代寄主的某種器官來完成寄生,這招真是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