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沒有人比我們更清楚孤兒的心裡在想什麼,兒童福利院養育了我們,我們要用愛去守護這些孩子。」這是廣東省潮州市兒童福利院「90後」一線護理員李露新和李露南2016年入職時的信念,也是抗疫戰鬥打響後她們報名請戰的心聲。
自今年1月福利院發出全封閉管理的通知後,這對「姐妹花」已連續4個多月沒有離開福利院,堅守護理一線,照顧院內44名孤殘兒童。和其他同事不同,她們從小在福利院長大,畢業後毅然選擇回「家」,用行動報答福利院的養育之恩,為孤殘兒童構建一個溫馨的家。
學著為全院44名孩子理髮
潮州市兒童福利院始建於1981年,目前共有44名兒童,年齡最小的不足3歲,大部分患有智力或肢體殘障,生活不能自理。封閉管理期間,李露新和李露南分別負責嬰幼兒和智力障礙兒童的護理,每天為孩子們洗澡、穿衣、餵飯、測量體溫、對各個區域進行消毒……
李露新負責照顧的孩子平均年齡只有5歲,穿衣、吃飯、喝水、洗漱都需要照顧,一些嬰幼兒每隔三小時就要餵奶、換尿布。疫情發生前,李露新還負責3名外出上學孩子的接送工作。她每天早上6時起床,叫醒上學的孩子們,陪他們吃早餐後,送他們到學校,放學準時接回。疫情發生至今,孩子們都在院裡上網課,她就每天耐心陪伴孩子按時上網課、輔導寫作業。
李露南負責照護15名有智力障礙的女孩。每天6點多起床,她先為孩子洗澡穿衣,再到食堂領取孩子們的早餐,並為她們分配好。早餐結束後,她便收拾房間並用紫外線燈進行殺菌消毒,然後對公共設施進行擦拭消毒。白天,李露南陪孩子們曬太陽、做遊戲;晚上,哄孩子們睡著後,她還要多次起來查房,為愛蹬被子的孩子蓋好,防止他們著涼。
李露南(左)和李露新(右)為孩子測體溫
2月底,福利院安排醫護人員對全院孩子和工作人員進行核酸檢測。對於從未接觸過咽拭子檢測的孩子來說,容易出現緊張情緒,這對「姐妹花」耐心安撫每一個孩子。露如是一名智力障礙兒童,看到「全副武裝」的醫生便大哭大鬧,還咬斷了醫生的壓舌板。
看到這一情況,李露南趕緊牽著她的手,一邊安撫,一邊拿來孩子最喜歡吃的糖果。「乖乖聽話,讓醫生幫你看看,一會兒就能吃糖了。」在她的耐心引導下,孩子慢慢平靜下來,順利完成樣本採集。
防疫期間,由於封閉管理,平日定期到福利院為孩子們理髮的志願者沒辦法來。看著院裡孩子們漸長的頭髮,兩人找來理髮工具,學著動手為全院44名孩子理髮。「雖說比不上專業髮型師,但我倆還是挺佩服自己,至少以後可以兼職當孩子們的髮型師了。」李露南笑著說。
李露南(左)和李露新(右)為孩子理髮
努力當孩子們的超級「媽媽」
1995年,李露南和李露新先後入住潮州市兒童福利院。從此,這裡成了她們的「家」,工作人員成了她們的家人。這個「家」和這份愛給予了她們新的生命,為她們開啟了新的人生。
「我們的童年都是在兒童福利院度過,我們享有許多『爸爸』『媽媽』的愛,他們的愛讓我們真切體會到家庭般的溫暖,讓我們快樂成長。」李露南說。正是這份愛,讓兩人在潮州市高級技工學校畢業後,選擇回到福利院工作,守護那些與她們命運相同的孩子。
李露南的手機屏保是她和小若的臉貼臉自拍照。小若因患唐氏症候群,出生不久就被遺棄,送來兒童福利院後,由李露南照顧她。孩子非常依戀李露南,每天晚上要李露南陪在身邊才肯入睡。「我永遠不會忘記,小若1歲多的時候,一天我正抱著她看電視,突然她對我喊了聲『媽媽』。」聽到這一聲稚嫩的呼喚,21歲的李露南,淚水奪眶而出。這是小若第一次開口說話,也是第一次有人叫李露南「媽媽」。
孩子的信任和託付化作一聲「媽媽」,落在李露南心間,既讓她感動,也讓她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以前,福利院養育了我們;現在,我們要用生命去守護這些孩子。」李露南說。
來源:「廣東民政」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長大後 她們又回到兒童福利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