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來物種「斑腿樹蛙」入侵臺灣新北市/圖
外來物種「斑腿樹蛙」入侵臺灣新北市 (神秘的地球)據香港媒體東網報導,臺灣新北市農業局啟動清蛙計劃,局長廖榮清表示,屬外來入侵種的「斑腿樹蛙」,自2006年於臺灣彰化田尾發現以來,近幾年也在新北市八裡、五股及相鄰地區出沒,每年4月至9月間為其繁殖期,年產卵次數5次,每次約600顆,比白頷樹蛙產卵2次,每次300顆具有族群競爭優勢,再加上其啃食其他蛙種蝌蚪與蛙卵的行為,已嚴重威脅原生物種的生存。
-
臺北動物園揭開枯葉蝶樹蛙隱身的秘密(圖)
大枯葉蛾(圖)成蟲體翅呈現慄褐色,前翅上有寬形之淡褐色斜帶兩條,因體色酷似樹皮,難發現偽裝。臺灣「中央社」圖為枯葉蝶合上翅膀時的情況。由臺北市動物園提供給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1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動物園11月起推出「動物隱身術」活動,由動物管理員為民眾解說蝴蝶變枯葉、樹蛙會變色等動物變身秘密。 動物園說,蝴蝶界中有障眼隱身高手,最知名的就是枯葉蝶,枯葉蝶合上翅膀時,顏色和形狀類似枯黃樹葉,不但葉脈清晰,上面還有被蟲咬過痕跡,企圖欺騙敵人。
-
都昌縣發現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樹蛙
經專業人員鑑定,這四隻怪蛙均為樹蛙,也叫飛蛙,屬國家三類保護動物。該蛙分布較廣,但數量稀少,在都昌縣更極少見到。它主要棲息於附近水源較多的竹林或樹林中,捕食森林昆蟲,有較高的經濟和科研價值。 據了解,樹蛙和普通青蛙的不同點主要有:一是樹蛙腳趾大而長,趾間長著很寬的蹼(皮膜),趾端有吸盤,具吸附作用,以便於在樹枝上活動;二是樹蛙能隨時變換體色以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從而保護自己;三是樹蛙一般在樹上完成繁殖交配產卵,其受精卵在雌蛙產卵時排出的液體中發育成小蝌蚪,小蝌蚪再通過運動或被雨水衝刷,到達樹下水池,在水池中繼續生長發育、完成變態。
-
臺灣缺水影響大 雲林諸羅樹蛙遲不現蹤(圖)
原標題:臺灣缺水影響大 雲林諸羅樹蛙遲不現蹤(圖) 受到缺水影響,生態大受影響,雲林縣古坑山區今年至今尚未聽到諸羅樹蛙的叫聲。 圖/臺灣《聯合報》 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3月1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全臺灣鬧水荒,不僅民生大受影響,生態界也拉警報,除了紫斑蝶為尋找水源提前從茂林北返,原本雲林縣古坑山區常見的蜻蜓種類和數量也大減,甚至連這個季節早該出現的諸羅樹蛙,至今仍未聽到蛙鳴,環保團體擔心如果持續缺水,生態界將大受影響。
-
從蛙鳴聲不同入手 臺灣研究者發現樹蛙新品種太田樹蛙
臺灣一研究團隊19日發布成果稱,以鑑別鳴叫聲為關鍵突破口,團隊發現一種外形與日本樹蛙極其相似的新蛙種——太田樹蛙。 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個方面的研究,發現了新種樹蛙,其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
-
超萌樹蛙的絕技,竟然是——裝死!
短片分別以樹蛙、蒼蠅和魚的視角,刻畫了捕食的瞬間,記錄它們在生死關頭僅能看到一次的畫面。三種動物恰好串成一個食物鏈,而且擁有各具特色的視覺系統——動態視力、複眼和魚眼。片中主角之一的樹蛙,原型是臺灣特有的——莫氏樹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
-
臺莫氏樹蛙溼地繁殖忙
圖片來源: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初春是青蛙繁殖季節,光復鄉馬太鞍溼地生態教育協會總幹事葉國政,昨天捕捉到一對莫氏樹蛙正在交配時,不同種的澤蛙也跑來「湊一腳」的3P鏡頭,相當難得。 莫氏樹蛙是保育類特有種,體型約4至5.5公分,主要特徵是背部常帶有一些小白斑或黃斑,皮膚光滑沒有顆粒。
-
林中古精靈:樹蛙
目前,中國的樹蛙已知有5屬約40餘種,主要分布於秦嶺以南的各省區,其中又以四川、雲南、貴州、海南和臺灣等地區物種居多。在野外,它們常見於潮溼的闊葉林區及其邊緣地帶。常見的樹蛙種類有斑腿樹蛙、紅蹼樹蛙和黑蹼樹蛙。■ 熱帶和亞熱帶的溼潤地區為樹蛙類物種生存提供了先決條件。與大多數蛙類一樣,樹蛙類動物一般夜間出來活動。
-
叫聲洩露「天機」——臺灣研究者發現樹蛙新品種
臺灣一研究團隊19日發布成果稱,以鑑別鳴叫聲為關鍵突破口,團隊發現一種外形與日本樹蛙極其相似的新蛙種——太田樹蛙。 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個方面的研究,發現了新種樹蛙,其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
-
千萬別認錯 容易與斑腿樹蛙混淆的布氏樹蛙
這聲音不是鬼魅的低語,而是夏夜小精靈「布氏樹蛙」的求偶叫聲。布氏樹蛙是普遍分布於我國臺灣淺山環境的蛙種,雖然平時居住樹上較難發現,不過在熱情奔放的夏天,它們會聚集在水池邊的植物上面或是有遮蔽物的地上勤奮高歌,以爭取雌蛙的青睞。夜間池邊達達的敲桌聲,伴著面天樹蛙「滴滴滴」哨音和拉都希氏赤蛙、貢德氏赤蛙、黑眶蟾蜍……等蛙族們的鳴唱,交織出一曲自然的交響樂。
-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9月19日,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臺北舉行。會上介紹,經過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師生林思民、王盈涵、蕭鬱薇等人近5年跟蹤研究,臺灣一種樹蛙從過去學界熟知的「日本樹蛙」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種,命名為「太田樹蛙」。這一新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英文名為PLOS ONE)。圖為「太田樹蛙」。
-
獵手變獵物:樹蛙嘴裡的小蛇發出「最後尖叫」
雖然這條小蛇最後的命運我們不得而知,但宏都拉斯兩棲動物救助和保護中心主管喬納森·科爾比(Jonathan Kolby)表示,這條蛇應該不會活太長時間——儘管獵物被青蛙活吞時通常還會動來動去,但是一旦青蛙的嘴巴合上,獵物就會很快死亡
-
臺灣民眾大風雨中守護 受劇組驚擾小白鶴回家了
原標題:臺灣民眾大風雨中守護 受劇組驚擾小白鶴回家了 金山溼地西伯利亞白鶴受驚嚇,電視劇組5月11日擅自佔用道路拍片,遭金山警分局舉發裁處,至於驚擾保育類行為,移請新北市府動保處調查。來源: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5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歷經劇組拍攝製造聲響與幹擾的驚恐,飛離棲地的西伯利亞白鶴,經過當地居民在狂風大雨中的守護,12日中午回到基地,讓關心的鳥友都相當感動。 瀕絕稀客西伯利亞白鶴,11日度過來臺150天以來最黑暗的一天,由於受到連日來鳥界攝影入侵封鎖線,以及電視劇組的驚嚇,飛離小鶴基地。
-
外來魚類威脅原生魚類生存 臺灣新北邀民眾釣魚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外來魚類曲腰魚、鯉魚、吳郭魚等憑藉旺盛的生命力,分別在新北市坪林區北勢溪、石門區老梅溪出沒,嚴重破壞當地原生魚類的生存及棲息地。新北市農業局呼籲釣魚者協助清除,設獎金鼓勵民眾舉報違規放生等行為。曲腰魚。
-
盧文氏樹蛙知識科普,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盧文氏樹蛙,拉丁文學名是Liuixalus romeri,中文別名是盧氏小樹蛙或羅默氏小樹蛙,英文名Romer's Tree Frog,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新蛙亞目、樹蛙科的一種動物。
-
臺灣獼猴數量劇增 民眾呼籲及早控制(圖)
臺灣獼猴數量劇增 民眾呼籲及早控制(圖) 2011年06月21日 14:1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北正式啟動「樹蛙家園復育計劃」(圖)
中新社臺北三月一日電(記者黃耀輝 陳立宇)由臺灣HP惠普科技企業、臺北市政府以及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合作的「臺北樹蛙家園復育計劃」,今天上午在臺北市政府一樓「沈葆楨廳」正式啟動。 臺北市市長郝龍斌在出席今天的啟動儀式時說,由於城市的發展,環境的改變等因素,臺北樹蛙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現在的臺北已很少聽見蛙鳴鳥叫的環境。 他稱,「臺北樹蛙家園復育計劃」就是從小朋友開始,由小朋友影響到大人,在復育臺北樹蛙生存環境的同時,也在復育人們居住的生態圈環境。
-
動物保護高標準 臺灣民眾眼裡不揉沙
動物保護高標準 臺灣民眾眼裡不揉沙 2014-12-30 09:40:03溫雅瓊 河馬「阿河」之死,這一事件再度引發臺灣輿論對動物保護議題的關注
-
科普紅眼樹蛙
這是一篇關於紅眼樹蛙習性的科普文章。紅眼樹蛙夜間在樹上捕食,白天睡覺。
-
動物保護高標準臺灣民眾眼裡不揉沙
「阿河」兩年前被拍到生龍活虎張大嘴巴的模樣河馬「阿河」之死,這一事件再度引發臺灣輿論對動物保護議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