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少人都在問小兵兵,印度人會不會狗急跳。
emmmm……考慮到之前小兵兵的毒奶,我們先不下定論。
今天,咱們一起看一看,印度人有沒有「跳牆」的資本。
其實在小兵兵看來,這支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力量的戰象,正在陷入一場難以自拔的戰備困局。
▲這是一張很諷刺的照片,印式摩託竟然在高原上機動了
01.中看不是很中用的「萬國牌」
印度人的軍火庫,絕對是享譽世界的一朵奇葩。
依靠絕佳的國際環境,出手闊綽的印軍總能買到世界各國的先進軍火,進口範圍則是海陸空無縫覆蓋,放眼望去簡直是「群英薈萃」。
就以最基礎的步槍為例,被印度制式列裝的步槍竟然有十幾種,如以色列TAR-21「塔沃爾」、美國M4A1、比利時FN2000、瑞士SG551、保加利亞AR-M1F、國產INSAS「英薩斯」。
▲印度自行研製的英薩斯步槍只能單發和三發點射
這些步槍的口徑和彈藥各異,配套裝備雜亂無章,每次印度大兵上鏡,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擺攤賣槍呢。
步兵的狀況如此,其他軍種也沒好到哪去。
在這種情況下,全軍上下都被亂七八糟互不兼容的彈藥規格和零件儲備搞得喘不過氣來,後勤壓力極為沉重,且效率低下。
▲網上非常知名的一張照片,六個印度兵手上有五種不同的槍
根據印軍自己的統計,在170種關鍵型號的彈藥中,約有85種缺乏充足的庫存,一旦爆發戰爭,現有彈藥存量只能維持幾個星期的甚至幾天作戰需要。
當然,這個統計數據也不一定準,實際情況也要打起來才知道不過小兵兵到覺得,印度人真能幹出這種事。
就比如99年印巴卡吉爾衝突,剛開戰沒4天印度人就把彈藥打光了,無奈之下,印度只好緊急從以色列購買高價彈藥救急。當時印巴卡吉爾衝突持續了74天,也就是說,印度後來的70天用得都是高價彈藥……要說賺錢還是得是猶太人,要說冤大頭,印度人稱第一,也就灣灣敢稱第二了。
▲讓我冷靜一下
更麻煩的是,印度的軍工體系沒有辦法改變這一現狀,其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遠遠跟不上印度軍隊對高精尖裝備的渴求。
在先前的文章《1962≠2020?原來這才是印度最近囂張的原因!》中,小兵兵提到,印度空軍對現役的蘇-30MKI戰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摸底排查,結果發現大量飛機存在飛行速度不達標的問題。
▲印度裝備大量蘇-30MKI戰機,但多為降檔版
但是印度對此毫無辦法,反而在中印士兵發生肢體衝突後,只能無奈提出加購21架米格-29和12架蘇-30MKI戰鬥機的想法。
印度搞了這麼多年的國防自主化,戰備能力仍然停留在一有事就先想著進口外國裝備這個水平。
且不說花多少錢,真動起手,你來得及買嗎?
現在的印度,要靠花錢進口來強撐自己的裝備陣容,而這種東拼西湊的做法只會對本國的軍工企業造成長久的打壓和傷害,結果越買裝備序列就越亂亂,後勤難度也越來越大。
這在極為重視後勤保障的現代戰爭中是大忌。
02.蛇心不足的冤大頭
其實,如今印度這個尷尬的境地,就是被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態血坑的。
印度和鄰國有領土爭議的地區大多在海拔普遍較高的地區。
如西段的阿克賽欽,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路況差、兵站少、補給困難,條件十分艱苦。
▲在中印邊境,許多巡邏線路就在陡峭的山體之上
除了高原反應和自然環境對人員的考驗,主戰坦克、大口徑火炮等重裝備難以使用也是一大困擾。
為了提高山地部隊在高原地區的火力投射能力,印度斥資7.5億美元,從美國購買了145門M777超輕型榴彈炮。
採購方案前前後後拖拉了六年,但在部隊的強烈需求下最終還是成行了。
▲美國的M777超輕型榴彈炮
儘管在試用該炮時出現了自產炮彈炸膛的事故,但印度還是將它和瑞典FH77B、韓國K9共同視為155毫米口徑三大主力型號,畢竟錢不能白花啊。
該火炮使用大量鈦合金製造零部件,整炮的戰鬥全重只有4.2噸,是全世界最輕的155炮,可直接用CH-47「支努幹」吊運,戰場機動性極強。
▲能用支努幹快速調運是M777的一大賣點
4.2噸什麼概念?
同屬印軍裝備序列中的FH77B重達11.5噸,M777僅為它的三分之一左右,這種輕量化優勢在高原地區尤為突出。
印度的如意算盤打得叮噹響,既然大家在高原使用重裝備都比較費力,那我買了M777,炮兵的機動性就強於解放軍,一旦某個區域發生衝突,我迅速把炮架到周圍,你的炮上不去,我就能威攝你。
然而顧,頭不顧腚的印度只看到了M777的重量優勢,卻沒有仔細掂量一下自己有沒有能力將它發揮出來。
美國研發這門炮的初衷,在於讓空降兵這類快速反應或先頭部隊,擁有一種能和人員協同機動的重火力,依託強大的直升機、運輸機隊在戰場上快速部署。
在美軍中,使用這門炮的主要用戶也並不是陸軍,而是作為開路先鋒(炮灰)的馬潤。
▲馬潤的V-22調運M777
人家的玩法是直升機吊著滿天飛,是在雙方都沒有曲射火炮的情況下迅速展開,以此實現單方面火力壓制。
但是印度無力實現這一點。
因為印度沒有美國那麼強的空運能力,在高原運火炮還得靠卡車往上拽。
花那麼多錢買一個用不上的輕量化概念,意義何在?
咱琢磨了三分鐘,覺得也不是完全沒用,畢竟卡車的油耗下來了
除了機動性得不到發揮,印度炮兵還嚴重缺乏現代化作戰思維,腦子裡還是拼數量、拼口徑的單線程迴路。
對於現代炮兵來說,生存能力與火力同樣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反制炮兵的手段太多了,兩三輪齊射打完還不撤就會被對方定位反打,不要貪炮是公認的基本常識。
▲M777除了輕,一體化程度也很高,射完一摺疊就能轉移
這也是自行火炮能夠得到充分重視和長足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在頻繁轉移射擊陣地、打了就跑這方面,有牽引火炮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
譬如德國PzH-2000自行火炮,它的多發炮彈同時彈著能力(MRSI),可以讓先後射擊的三發炮彈同時命中目標,等你反應過來開始反擊的時候,那邊已經吃著棒冰唱著歌跑路了。
▲PzH-2000號稱全世界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自行火炮
再敲下黑板:生存能力很重要!
道理是這麼簡單沒錯,可高原環境畢竟特殊,大口徑火炮就算能上去,部署和反應速度也比平原慢得多。
解放軍在明面上的解決辦法大致有三種,一是積極發展卡車炮,把自行和輕量化有機結合起來,滿足火炮在高原地區的機動性和自動化需求,這就是為什麼各型卡車炮會優先交付給駐紮在藏地的部隊使用。
▲我軍卡車炮在西藏進行射擊訓練
二是發展遠程火箭炮,使用精確制導、火箭增程技術大幅提高火箭彈的射程和精度,不需遠程奔襲就能覆蓋大片目標區域,抹平海拔和地形對機動造成的負面影響。
▲玩什麼超輕榴,300遠火了解一下?
三是降低火炮口徑,放棄部分投射量減輕牽引難度,過去我們大量使用54式、83式122加榴炮,現在用07A自行火炮補強。
▲07A高原齊射
這是很簡單也實用的辦法,威力小一些又如何?比對面沒炮用強得多,這就叫因地制宜。
可就是這麼簡單的方法,每天盯著解放軍的印度就是搗鼓不明白,總幻想著依仗西方的各種黑科技跟兔子死磕,卻始終看不到問題的本質所在。
印度為啥會這樣?
眼高手低、脫離實際。
▲ 腦子不靈光,腿抬得再高也沒用啊
03.被溫水煮熟的青蛙
難道印度就看不到這些問題嗎?當然能!
但是,想要改變又談何容易?
長期進口裝備,已經讓印度的保障和訓練體系被外國套死,僅主戰坦克這一項就要完全依賴俄羅斯。
印度目前有700輛T-90、1000多輛T-72和一些雜七雜八的二代坦克,自己的阿瓊搞了40年都無法服役,等於整個坦克裝備序列都是俄國貨。
▲印度向邊境地區運輸T-90坦克然而胖兵很懷疑這東西到了4000以上的海拔還能開得動
還有法國的幻影2000、陣風,美國的阿帕奇、大力神就不說了,90%以上的主戰裝備都要依賴進口,一鍋大亂燉。
印度想要破這個局,怕是比讓全體人民都用上廁所還要難。
一個沒有自主軍工體系、給外國軍火商送錢、還沒打就先找別人求助的虛胖軍隊。
有什麼資本在我軍面前叫陣「跳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