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亂象叢生隱私「裸奔」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

  近年來,基因檢測揭開神秘面紗,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基因檢測是指採集被檢測者的血液、口腔黏膜細胞,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基因晶片等技術,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並從中分析出包括疾病風險、用藥安全、營養代謝等方面的信息。

  專家介紹,基因檢測主要針對健康和個人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通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高發疾病患病風險,檢測是否攜帶先天性遺傳疾病基因,幫助腫瘤患者進行個性個體化醫療。毫無疑問,基因檢測所推動的精準醫療,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福音。

  但亂象也由此滋生。「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和潛能」「準確預測癌症腫瘤,準確率近100%」……打開搜尋引擎,鍵入「基因檢測」,類似的廣告語不時可見。基因檢測儼然成了可以預測未來發展以及旦夕福禍的「利器」。

  據了解,正規的基因檢測機構一般要有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開展基因檢測項目,實驗技術人員也應該具備相應的專業資質。「現在,基因檢測市場魚龍混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很多基因檢測機構並沒有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業務水平參差不齊。

  75個位點就能確定一個人

  行業亂象的背後,不僅是檢測質量不能保障,檢測結論可能存在誤導,還關係個人隱私安全。隨著精準醫療在全球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基因數據被「脫敏」後公開,用於各類研究。

  人們往往認為,一組醫療數據把名字、身份證信息去掉後就安全了,可以公開使用。然而,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發展,只需大概75個統計上獨立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即可唯一確定一個人,所以說基因數據比指紋數據更敏感。當基因檢測數據與一些病理數據相遇時很容易匹配到具體個人,從而侵犯個人隱私。

  「基因檢測和基因數據安全涉及倫理問題。例如,很多基因關係到人類的智商、身材等,還有一些檢測手段能判斷出胎兒的性別,所以不能隨便什麼機構都可以開展。」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遺傳中心副主任醫師侯巧芳說。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92%的美國人不願意公開基因數據,因為子孫後代的信息都有可能被公開。

  隨著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與中國人疾病有關的基因數據還面臨大批量流出的風險。目前國內相關檢測機構使用的大多是進口設備,數據安全受到的威脅更大。

  打開預見未來的世界,正快速商業化的基因測序技術帶來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景象。由基因測序衍生而來的科研、診斷、治療、預警等應用場景,正挑戰已有的政策、監管、法律、倫理甚至是商業競爭邏輯;基因組巨大的信息量還有大部分沒有明確的解釋,除了個別遺傳病基因,其他基因與患病概率之間的關係仍無頭緒,個人了解的欲望與檢測的必要性也沒有最終定論。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基因大數據著實誘人,它可以為不少疾病帶來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與此同時,如何保證基因安全,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政策管理方面,國內目前僅有針對臨床基因檢測運用的政策約束。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衛計委聯合發出禁令,要求任何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基因測序臨床應用。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引起較大爭議,到了2015年上半年,國家衛計委又先後公布了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的試點名單。

  但在非臨床領域,尤其是在天賦檢測、健康風險等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國內的監管始終處於缺位狀態。

  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表示,沒有監管和規範的行業只會野蠻發展。他呼籲,儘快出臺監管政策,同時強化數據資源在採集、存儲、應用和開放等環節的安全保護,推動電信和網際網路數據管理細則出臺。「如果時間拖太久,市場沒有監管,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當然,單純依賴政策的保護、技術的革新是不夠的。未來醫療將是全民主動參與,每個人都是數據的提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如何引導普通大眾提升基因安全保護意識,讓更多人可以在放心的環境下,收穫基因數據賦予的健康紅利,也是亟須探討的問題。(半月談記者 王爍)

相關焦點

  • 2021廣東省考申論熱點:民宿亂象叢生 平臺不能做甩手掌柜
    空白的租賃合同,完全虛構的「房源」,甚至用公廁照片充當房源衛生間,都能通過民宿平臺審核;訂的「經濟間」居然是個陽臺,因為颱風退訂民宿,1000多元房費只退100元清潔費;房東不查身份證,沒人知道隔壁是否住著逃犯,電視機上可能有針孔攝像頭,燃氣管道可能斷裂漏氣…… 公考角度解讀[提出觀點]共享民宿要從興起走向繁榮,還隔著太多的消費亂象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基因檢測江湖亂象:數據折損、造假,捆綁消費...
    而被噱頭吸引的消費者不知道的是,由於缺乏統一的行業規範與市場監管,檢測公司魚龍混雜,產品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現象嚴重。更令人擔憂的是,基因檢測已淪為部分商家的營銷工具。針對消費者的檢測結果,商家會進行二次「精準推銷」,如定製化妝品、兒童早教班、心腦血管保健品等,價格大多不菲。
  • 「大頭娃娃」事件頻出,母嬰行業亂象叢生……可憐天下父母心
    諸多母嬰行業產品質量新聞的背後「真兇」,是實體母嬰店的混亂。一「大頭娃娃」事件一年兩起2020年8月,江蘇省連雲港市的徐女士,在金寶貝母嬰生活館經銷售員推薦,為自己的孩子購買了一款專門治療寶寶溼疹、發紅、發痛的產品——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然而在多次使用之後,徐女士的孩子出現異常肥胖與多毛的症狀。
  • 廣州日報:寵物醫院亂象 監管責任誰擔
    原標題:寵物醫院亂象 監管責任誰擔 「寵物貓摔傷了,沒想到進了寵物醫院門,僅化驗血就花了513元!」廣州街坊湯女士向本報報料稱,近日帶受傷的寵物貓來天河區黃埔大道一間寵物醫院就診,抽血化驗、拍X光片,拿幾粒藥,折騰半天,花了近千元。看病貴、收費亂、黑幕多,這只是寵物診療亂象的一個例子而已。
  • APP亂象:「精準」推送 難道是隔牆有耳?
    數量如此龐大的APP,在為網民提供豐富網絡體驗的同時,難免魚龍混雜、亂象叢生。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就發現大多數APP在隱私保護方面僅達及格水平甚至低於及格水平。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APP亂象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個人信息的過分採集。
  • 當手機變成「監視器」 如何讓隱私信息不再「裸奔?
    儘管如此,上述事件再度引發了對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個人隱私該如何得到安全保障的反思。  隱私信息在「裸奔」  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詐騙行為分析報告》顯示,通過對1129款手機APP獲取手機用戶隱私權限情況的統計,評估移動端的安全性。
  • 「揭秘天賦基因檢測」後續:天賦基因檢測亂象曝光,市監部門上門查處
    財經生活頻道《1919創財經》戳 ↓↓ △天賦基因檢測亂象曝光,市監部門上門查處3月16日,我們欄目推出了《揭秘天賦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在採訪報導中,記者發現,很多基因檢測公司收取幾千乃至上萬元,就宣稱可以檢測孩子具備哪些天賦。
  • 「裸奔」的網際網路時代:APP如何偷窺你的隱私?
    另外,你的手機是否頻繁收到一堆優惠活動的垃圾簡訊;除了快遞小哥給你打電話,更多時候對方直接報上你的大名,當你以為是老朋友或者同事時,卻發現對方讓你帶上小孩來參加課程體驗,或者某某房源又有優惠。對於個人隱私洩露,你是否深惡痛絕呢?對于越來越懂你的手機,你懂它嗎?本文起底惡意APP如何竊取你的隱私,以及教你如何防範。
  • 一紙報告驗血統,高大上的基因檢測為何被批太坑爹
    當然,從一開始就很少有人會閱讀隱私政策(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新研究,總是不到10%的人會去閱讀隱私政策)。而且現有的基因檢測隱私政策並不一定是明確的或即將出臺的。Hazel發現,在他研究的90家基因檢測公司中,有39%的公司「在他們的網站上沒有適用於基因數據的並且隨時可用的隱私政策」。
  • 一紙報告驗血統,高大上的基因檢測為何被批太坑爹?
    當然,從一開始就很少有人會閱讀隱私政策(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新研究,總是不到10%的人會去閱讀隱私政策)。而且現有的基因檢測隱私政策並不一定是明確的或即將出臺的。Hazel發現,在他研究的90家基因檢測公司中,有39%的公司「在他們的網站上沒有適用於基因數據的並且隨時可用的隱私政策」。
  • 兩部委叫停基因檢測 濟南6家醫院只有一家被叫停
    但最近的一個消息讓吳女士不禁加快了再次檢查的步伐:國家食藥監局和國家衛計委近日聯合下文,叫停了包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基因檢測臨床應用。如果不能做基因檢測,那吳女士必須做羊水穿刺檢查,對胎兒風險較高。而受此政策影響,今年濟南或有3000多產婦產前檢查受影響。
  • 寵物用藥亂象叢生 市場缺乏監管多為走私偷賣
    寵物用藥到底該如何監管帶著張先生的問題,記者走訪本市寵物用品批發市場、多家寵物醫院後發現,寵物用藥亂象叢生,不僅人畜混用,而且大多為走私偷賣。 本報記者 盧燕 亂象 網絡大肆叫賣寵物處方藥 登錄淘寶網,記者輸入「寵物」、「處方藥」兩個關鍵詞,頁面的圖片顯示,藥品的原產地可謂遍布全球,賣家們自稱是荷蘭、法國、美國的海外代購,有的甚至堂而皇之地聲稱是美國某知名醫藥公司的「正品」。
  • 《財經》特別報導 | 產前DNA檢測走紅背後的基因江湖
    安諾優達CEO陳重建告訴《財經》記者,企業扎堆可以快速地拓展、教育整個市場,而且行業的繁榮會加快監管機構規範市場。  不可避免,扎堆也會帶來價格競爭、服務混亂。比如,不少基因檢測公司與醫療機構進行合作,由醫生開方子,通過醫院的腫瘤科、檢驗科、病理科等科室,以臨床試驗的形式為個人開展諸如癌症基因檢測、遺傳病基因檢測等服務。這屬於產業的灰色地帶。「行業仍需監管部門的進一步規範。」
  • 2019年全球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報告:頭部效應加劇,分子診斷異軍突起
    2019年中國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趨緊,私募融資領域頭部效應顯著,基因檢測類公司在交易數量及融資金額上均名列前茅;科創板開板半年來,IVD成為生物醫藥板塊中的熱門細分領域;併購市場全年共成交兩筆超過10億人民幣的重大交易。海外市場的融資交易超過半數由基因檢測企業完成,與此同時分子診斷公司熱度持續,佔據大量行業資源。
  • 南京綠博園內外亂象叢生
    原標題:南京綠博園內外亂象叢生   「公園門前違章停車,公園內遊人任意踐踏花草、露天燒烤場烏煙瘴氣……」近日,不斷有市民撥通本報信息熱線4008885998反映說,綠博園內外亂象叢生。前天,記者前往調查。
  • 個人隱私洩露誰負責?
    對此,用戶十分牴觸——洩露隱私怎麼辦?不過,代收點態度十分強硬,一些人拗不過只好妥協。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
  • 「瘦吧」減肥店亂象叢生 該讓違規者「減減肥」了
    健康證過期3個月、按規消毒「形同虛設」、給顧客使用的產品沒有標明產品信息、38元一斤按斤計費實際卻遠不止於此、宣稱不到30天即可減重20斤,幾位顧客卻說體重根本就沒有下降……近日,記者來到南昌市紅谷灘「瘦吧」減肥專門店萬達星城店暗訪調查發現,該減肥店亂象重重,存在諸多違法違規問題。
  • 網絡直播為牟利亂象叢生 專家:應打一針"鎮定劑"
    原標題:網絡直播亂象叢生緣何難管? 專家因法律位階低   直播亂象叢生 只為牟取利益   當前,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形式迅猛發展,已成為網際網路傳播的新業態。除了鬥魚、映客、花椒等原生直播應用,秒拍、美拍等各種視頻社區也紛紛嵌入直播功能。   然而,網絡直播在呈現出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亂象出現。
  • 民宿行業大洗牌,誰能笑到最後?
    一方面,民宿廣受消費者歡迎,行業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行業又亂象叢生,疫情之下更是舉步維艱,未來民宿該走向何處?民宿行業發展簡史1960年,民宿起源於英國,當地人利用自家住宅的空閒房間,結合附近的人文景觀為外出郊遊提供一處個性化而又便宜的暫住場所。
  • 8月底全國技術檢測平臺上線 嚴查獵豹安全大師等App窺探隱私亂象
    這次工信部與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啟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將加大發現力度、曝光力度、處罰力度。  從央企到上市公司集體違規  App在提供方便的同時,卻也「窺視」甚至「偷竊」了我們的通訊記錄、帳號、密碼等隱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