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物學家提科學假說 揭示鳥類飛行能力源泉

2021-01-16 中國網

中新社昆明九月二十九日電 一直以來,人們一直在研究為什麼同為鳥類,鷹、雕可以翱翔九天,而鴕鳥、企鵝等鳥類卻飛行能力退化、只能與走獸為伍?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提出了與能量供應相關的線粒體基因在不同飛行能力的鳥類中受到了不同的選擇壓力的科學假說,回答了這一問題。

具有飛行能力是鳥類區別於其它脊椎動物的最主要特徵之一,也是該類群能從殘酷的自然界競爭中生存、繁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現存的鳥類中,飛行能力呈現了多樣化。比如:鷹和雕等飛禽具有良好的飛翔能力;與此相反的是企鵝、鴕鳥等鳥類的飛翔能力完全退化,而家雞,環頸雉和錦雞等鳥類的飛翔能力部分退化,只能短距離的滑翔飛行。據張亞平介紹,鳥類的飛行是非常耗能的運動,約為動物奔跑所耗能量的三至十五倍,而飛行及奔跑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細胞內的「能量工廠」線粒體提供。

張亞平院士課題組通過對七十六個鳥類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的比較和分析,證實了飛翔退化組的鳥類線粒體基因所受到的選擇壓力顯著地小於飛翔組。飛翔能力退化的鳥類,由於不飛行,需要比較少的能量就能維持其運動,因此在飛翔能力退化的鳥類線粒體基因組中,即使發生輕微影響功能的突變,使其產能效率降低,對個體的生存、繁衍沒有太大的危害。因此,在飛翔能力退化的鳥類中的選擇壓力顯著地放鬆,積累了更多的輕微影響功能的突變。

為了進一步揭示這個科學假說的普遍性,課題組進一步研究了二百一十四個哺乳動物線粒體基因組。結果顯示,奔跑運動能力弱的哺乳動物線粒體基因組受到的選擇壓力比奔跑運動能力強的哺乳動物顯著地放鬆。該研究揭示了動物系統發育研究中最流行的標記――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並非傳統認為的中性進化,物種運動功能相對應的能量需求對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有很重要影響,因為線粒體在能量代謝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據了解,線粒體在一八五0年被發現,一八九八年命名,是細胞內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主要場所,有細胞「動力工廠」 之稱。線粒體有自身的DNA和遺傳體系, 但線粒體基因組的基因數量有限,因此,線粒體只是一種半自主性的細胞器。

該研究論文已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基因組研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鳥類飛行秘密
    網易探索1月8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即使最平凡無奇的鳥所具備的飛行能力也讓人類的飛機自愧不如,美國蒙大拿州大學飛行實驗室的生物學家對此深有體會。實驗室創始人肯尼思·戴爾表示:「鳥類能夠做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它們能夠在短短幾秒鐘內將速度從零加速到每小時40英裡(約合每小時64公裡)或者降落在處於移動狀態的樹枝上,令人非常吃驚。」
  • 研究揭示現生鳥類飛行能力的退化機制
    具備飛行能力是鳥類與眾不同的生物學特徵之一,因此鳥類的飛行進化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基本科學問題之一。近幾十年來,飛行進化研究主要集中於已滅絕的古代鳥類或恐龍,有關現生鳥類飛行進化的研究鮮有報導。儘管飛行賦予了鳥類極大的生存優勢,但現生鳥類中卻有百餘種(如鴕鳥、雞等)的飛行能力發生退化,變得無法飛行或飛行能力降低。前人研究發現,形態結構變化(如翅膀變短)和能量節約策略與現生鳥類飛行能力退化有相關性,但仍有兩個關鍵性問題亟待回答,即這種飛行能力的轉變是否具有共同的遺傳基礎,以及它是如何演變的?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研究團隊對巾幗鳥進行了比較形態學、骨組織學、飛行能力以及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巾幗鳥屬於目前已知僅次於孔子鳥目的最原始的尾綜骨類鳥類。尾綜骨類是指末端的數枚尾椎癒合成一塊複合骨(稱之為尾綜骨)的鳥類,涵蓋了除始祖鳥、熱河鳥類之外的所有鳥類。反鳥類和今鳥型類(後者演化出所有現代鳥類)是在中生代演化最為成功的鳥類,這兩個類群的早期分子已經出現大量進步的形態和生理特徵,屬種眾多。
  • 徐星:鳥類的恐龍起源假說 | 公眾科學日特獻
    相對而言,中國學者傾向採用前一研究方式,因為後一研究方式往往需要研究者博聞強記,知識淵博,有些類似現在流行的多學科交叉方式。其實,有關鳥類起源還有其他幾種假說,由於篇幅原因,在這就不一一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幾種假說爭論激烈,但總體而言,世界各地的化石發現,持續地為鳥類恐龍起源假說提供支持,使其逐漸成為了有關鳥類起源的主流假說。
  • PNAS:鳥類飛行或始於滑翔
    PNAS:鳥類飛行或始於滑翔該研究由美國堪薩斯大學和中國東北大學科學家合作完成
  • 鳥類的飛行能力:體型巨大,不妨礙運動
    不能飛行的鳥類沒有飛行能力,比如鴕鳥、鴯鶓、可食火雞、美洲駝鳥、幾維鳥和企鵝等,它們賴以生存的能力是奔跑或者遊泳。這些鳥類的許多解剖學特點很清楚地表明,不能飛行的鳥類進化自其飛行祖先。在鳥類的歷史中,飛行能力的演變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鳥類中的許多種類失去了飛行能力後,在安全時便開始探索地面上的情況。利用其長腿,它們很快就成為高效的跑動者,以躲避捕食者。在能量方面,飛行需要耗費許多能量,如果在地面上是安全的,鳥類就不會飛行。由於鳥類具備兩種模式的運動能力,即靠翅膀飛行、靠腿奔跑,因此沒有飛行能力並不妨礙它們在陸地上或水中運動。
  • 研究揭示鳥類如何在濃霧中飛行
    日前發表於《威爾遜鳥類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濃霧不僅能使飛機停飛,還會讓鳥兒無法飛行——只不過並非總是如此。
  • 研究揭示飛行羽毛形成的原理
    研究揭示飛行羽毛形成的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4:29:52 近日,美國南加州大學Cheng-Ming Chuong、中國臺灣醫科大學Wen-Tau Jua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飛行羽毛形成所需的生物結構學原理和適應性
  • 科學網—研究揭示鳥類如何在濃霧中飛行
    本報訊 日前發表於《威爾遜鳥類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濃霧不僅能使飛機停飛,還會讓鳥兒無法飛行——只不過並非總是如此。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比如,在我國發現的中國鳥龍,身體羽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原始的羽毛,主要起保溫作用。它們翅膀和尾部的羽毛非常接近現在鳥類的正羽,有羽軸和不對稱的羽枝,所以中國龍鳥可以滑翔,比如從一棵樹滑落到另一棵樹上,或者從樹上滑翔降落到地面。和中國鳥龍生活在同一時代,也屬於馳龍類的顧氏小盜龍,不僅前肢生長著羽毛,它們的後肢也長有羽毛,這樣,小盜龍就可以藉助四個翅膀進行滑翔。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比如,在我國發現的中國鳥龍,身體羽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原始的羽毛,主要起保溫作用。它們翅膀和尾部的羽毛非常接近現在鳥類的正羽,有羽軸和不對稱的羽枝,所以中國龍鳥可以滑翔,比如從一棵樹滑落到另一棵樹上,或者從樹上滑翔降落到地面。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雖然屬於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反鳥類之一,新鳥卻保存了很多進步的特徵,包括胸骨後緣具有兩對突起、小翼指退化、腓骨與尾綜骨縮短等,明顯區別於同層位發現的其它鳥類;新鳥的下頜具有14枚牙齒,是目前已知下頜齒數最多的反鳥類,揭示了大量的形態分異在反鳥類演化初期就已經出現。  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尾骨的變化最為顯著。
  • 飛行的異類,四翼神「鳥」,遠古恐龍長得像鳳凰,卻是鳥類祖先
    我們知道,飛行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消耗能量的運動方式。而用兩對翅膀飛行又比只用一對翅膀飛翔更加耗能。另外使用兩對翅膀進行飛行時,需要極其複雜的身體平衡輔助,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增加了飛行控制的難度,從而大大影響了飛行的效率。不得不說,蜻蜓真的是非常神奇的動物,蜻蜓是昆蟲家族中少有的雙翅飛行卻控制得很好的種類,而且飛行能力極佳。更特別的是,昆蜻蜓是整個昆蟲家族中較早演化出來的種類之一。
  • 鳥類飛行空氣動力學對人類飛行的啟示
    早期人類仿鳥飛行的失敗應歸因於缺乏對空氣動力學的基本認知,而在固定翼飛行蓬勃發展的時代,人類逐步建立了空氣動力學理論體系,在理論指導下人類研究鳥類飛行,獲得了很多設計靈感,為飛行器性能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
  • 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鳥類是如何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地犧」與「樹棲」之爭鳥類絕大多數是靠飛行而生的,而恐龍或槽齒類都是以陸地為生的,它們要進化出飛行能力談何容易。會飛就意味著捕食範圍的擴大和逃生機會的增多,但也將為克服強大的地心引力而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不管是恐龍還是槽齒類,它們都是先進化為會滑翔,後再變成會飛的。它們是從快速奔跑中開始會滑翔呢?
  • 賽鴿飛行羽毛對飛行能力的影響
    本文就是依據部分賽鴿公棚決賽前十幾名賽鴿翅膀飛行羽毛的結構性圖片和在公棚決賽中高位名次賽鴿雙翼飛行羽毛結構特徵的實際觀察,從對主副飛行羽毛單羽結構和整體排列結構的研究和分析,從中發現了許多共性特徵和明顯的差異性特徵。
  • 雷射影像技術揭示聖賢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
    據該館工作人員吳利霞介紹,這具化石出土於遼寧北票縣,由於它最早在中國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所以,科學家以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來命名它。《中國寶石雜誌》提到,這種鳥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它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具有角質喙而沒有牙齒的鳥類,也是世界上除德國始祖鳥外最原始的鳥類。這種鳥的生物化石同烏鴉的形態比較相似。其早期的鳥喙的進化過程仍然是一個謎。
  • 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它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關於現代鳥類的起源,目前流傳範圍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恐龍,因為曾有考古人員發現了具備飛行能力且長出羽毛的恐龍。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恐龍至少也有六千多萬年,而始祖鳥被認為生活在距今1.5億年,在這段時間裡恐龍是如何逐漸演化成鳥類的?它們是從何時開始發生演變的?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些鳥類具有複雜而令人驚訝的認知能力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多數鳥類行為具有本能、原始的大腦,因此只能執行最基本的心理過程。結果,過去的神經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所觀察到的認知方面。在1900年代中期,英國動物學家威廉·索普(William Thorpe)的研究指出,鳥類可能具有比最初預期的更為複雜的認知能力。索普發現,經過訓練的燕雀可以逐漸學會如何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