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鳥類如何在濃霧中飛行

2021-01-10 科學網

 

日前發表於《威爾遜鳥類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濃霧不僅能使飛機停飛,還會讓鳥兒無法飛行——只不過並非總是如此。

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密西西比河上遊中西部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的Eileen Kirsch和她的同事,在一個11月的清晨觀察了威斯康星州東南部荷裡康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的沙丘鶴。當天大霧籠罩,但沙丘鶴依然從夜間棲息地起飛前往覓食區域,儘管要比平時晚了些。

這為研究鳥類在大霧中飛行時的表現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沙丘鶴小心翼翼地飛著,保持在鳥巢附近,並且以兜圈子而非直線的方式前進。Kirsch認為,它們或許不願意飛到比自己所見距離更遠的地方,並且想讓鳥群保持著不分散。

它們還比平時鳴叫得更為頻繁和大聲。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的Graham Martin表示,這在低能見度條件下飛行的鳥類中很常見。這或許可以讓它們在無法被看見時保持聯繫。

當有霧,下小雨或大雨時,諸如沙丘鶴、野鴨、大雁等大型鳥類通常喜歡待在原地不動,直到情況好轉。因此,Kirsch認為,飢餓和迫切的向南遷徙可能驅使沙丘鶴飛行,儘管能見度很差。「天氣很冷,它們需要進食維持能量。」(來源:中國科學報 徐徐)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研究揭示鳥類如何在濃霧中飛行
    本報訊 日前發表於《威爾遜鳥類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濃霧不僅能使飛機停飛,還會讓鳥兒無法飛行——只不過並非總是如此。
  • 科學家揭示鳥類飛行秘密
    戴爾和同為生物學家的布萊特·託巴爾斯克一直致力於縮小飛行器與鳥類飛行能力之間的差距。在飛行實驗室,他們與幾名研究生共同努力,試圖揭開鳥類飛行的秘密。風洞實驗中,他們在鳥類翅膀前緣上方發現了渦流,正是它增加了鳥類的升力。為了研究鳥類的飛行,他們還在姬地鳩和大烏鴉等鳥類胸部植入晶體傳感器,測量飛行過程中的肌肉收縮。
  • 研究揭示飛行羽毛形成的原理
    研究揭示飛行羽毛形成的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4:29:52 近日,美國南加州大學Cheng-Ming Chuong、中國臺灣醫科大學Wen-Tau Jua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飛行羽毛形成所需的生物結構學原理和適應性
  • 研究揭示現生鳥類飛行能力的退化機制
    具備飛行能力是鳥類與眾不同的生物學特徵之一,因此鳥類的飛行進化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基本科學問題之一。近幾十年來,飛行進化研究主要集中於已滅絕的古代鳥類或恐龍,有關現生鳥類飛行進化的研究鮮有報導。儘管飛行賦予了鳥類極大的生存優勢,但現生鳥類中卻有百餘種(如鴕鳥、雞等)的飛行能力發生退化,變得無法飛行或飛行能力降低。
  • 中國動物學家提科學假說 揭示鳥類飛行能力源泉
    中新社昆明九月二十九日電 一直以來,人們一直在研究為什麼同為鳥類,鷹、雕可以翱翔九天,而鴕鳥、企鵝等鳥類卻飛行能力退化、只能與走獸為伍?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提出了與能量供應相關的線粒體基因在不同飛行能力的鳥類中受到了不同的選擇壓力的科學假說,回答了這一問題。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2018-09-2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PNAS:鳥類飛行或始於滑翔
    PNAS:鳥類飛行或始於滑翔該研究由美國堪薩斯大學和中國東北大學科學家合作完成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隕石撞擊地球以及火山頻繁活動導致的大量火山灰在大氣中布滿,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進一步造成植食性恐龍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最終導致食物鏈最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如暴龍等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 鳥類如何在強側風下穩定飛行
    為了了解鳥類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美國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助理教授David Lentink實驗室裡的研究人員對在橫風隧道中飛行的愛情鳥進行了研究。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9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有望為自主飛行機器人開發出更強大、計算效率更高的視覺控制算法。
  • 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 鳥類飛行空氣動力學對人類飛行的啟示
    早期人類仿鳥飛行的失敗應歸因於缺乏對空氣動力學的基本認知,而在固定翼飛行蓬勃發展的時代,人類逐步建立了空氣動力學理論體系,在理論指導下人類研究鳥類飛行,獲得了很多設計靈感,為飛行器性能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
  • 古鳥類軟組織研究揭開鳥類呼吸系統的起源之謎
    201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研究員所屬的研究團隊,從鳥類的骨骼和軟組織特徵角度,對熱河生物群的早期鳥類進行了長期的研究,10 月 22 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報導了在一件距今 1.2 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構,為揭示早期鳥類呼吸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初學者在飛行中拍攝鳥類的指南
    在飛行中拍攝鳥類需要很多耐心和練習。不僅需要擁有合適的相機裝備和知識才能有效地使用它們,而且還要了解哪種設置在哪種情況下最有效,以及如何創造美麗的作品。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與您分享在飛行中拍攝鳥類的三個最重要的原則。我還擴展了每個原則,以便您清楚地了解使飛行中的鳥類圖像看起來具有藝術性和視覺上令觀眾滿意所需的技能。
  • 新的研究成果!偽齒鳥或許是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
    新的研究成果!偽齒鳥或許是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 2020-10-30 08:22:25 來源:科技日報 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
  • 中國科學院最新研究表明 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或來自南極
    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此次發現的這類偽齒鳥或許是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
  • 鳥類飛行遵循物理法則(圖)
    鳥類飛行遵循物理法則(圖)     南方都市報   本報綜合報導 據《自然》雜誌報導,英國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鳥類飛翔的一個秘密。牛津大學的格雷厄姆·泰勒稱:「我們已經弄清楚了動物飛翔的原理。」
  • 科學家揭示600萬年前"阿根廷巨鳥"飛行奧秘(圖)
    科學家揭示  中新網華盛頓7月3日電 美國科研人員研究表明,史前「阿根廷巨鳥」不可能自由地騰空而起,飛入雲霄。
  • 科學家希望複製鳥類飛行本能 提高無人機性能
    這項最新研究將幫助美軍研製新型無人機部署在阿富汗一支研究小組發現鳥類能夠測量它們所處環境的密度,例如:森林,鳥類的本能飛行速度可以尋找開闊環境,並避免出現空中飛行碰撞。目前,這項研究將幫助工程師設計新型無人偵察機以超速度穿過森林和城市建築群。這將幫助當前美軍在阿富汗等戰爭區域部署無人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飛行航空學副教授埃米利奧-弗拉佐利(Emilio Frazzoli)是該項研究小組成員之一,他正在觀測研究鳥類的飛行舉止特徵,以及無人機工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