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首艘能發射探空火箭的無人艇,究竟是為了監測什麼?-虎嗅網

2020-11-28 虎嗅APP


從太空中看,我們的地球是藍色的,因為地球表面2/3的區域被海水覆蓋著。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對神秘莫測又威力無窮的大海就充滿了好奇。



哪吒鬧海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一方面,故事中哪吒的天真爛漫與不畏強權的精神,備受人們喜愛;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從東海龍王的可怕形象,感受到當時人們對海洋災害性天氣的恐懼和無能為力。


海洋災害性天氣有多可怕?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影響我國的海洋氣象災害以海上大風、風暴潮、海浪、海霧、海上強對流等為主,赤潮、海蝕、鹹潮與海水入侵和海嘯等海洋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


這些海龍王的氣象災害「分身」,不但影響城市正常運行甚至造成人員傷亡,而且導致生態破壞、疫病流行。例如,超強颱風能把萬噸巨輪拋向半空並攔腰斬斷,瞬間摧毀沿岸建築、橋梁、車輛等,颱風引起的泥石流還會破壞森林植被;風暴潮災害發生時,海水越過堤壩,淹沒農田及生產生活設施,給人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風暴潮帶來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漬化等災害;暴雨能造成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的洪澇災害,洪水過後常常容易出現疫情等。



2016年第17號熱帶風暴「鯰魚」造成福建省損失慘重。據福建省防汛辦統計:全省148.9 萬人受災,寧德、霞浦、永泰等3個城區和福州的部分城區受淹,緊急轉移群眾59.73萬人,因災死亡6人;農作物受災92.24千公頃、全省直接經濟總損失61.33億元。2016年9月30日,受颱風「鯰魚」影響,浙江省武義縣連降暴雨,致使一些山區公路邊出現多處滑坡體,阻塞交通。



2018年第14號熱帶風暴「摩羯」,導致山東省25.37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2.34萬公頃,成災面積8429公頃,倒塌房屋26間,嚴重損壞房屋11間,一般損壞房屋157間。2018年8月13日,受「摩羯」影響,山東青島沿海出現風暴潮,海浪越過堤壩侵入道路,部分車輛被淹受損。



2018年9月16日,第22號颱風「山竹」以強颱風級別在我國廣東江門市臺山沿海登陸,成為2018年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颱風「山竹」造成近300萬人受災,5人死亡,1人失蹤,160.1萬人緊急避險轉移和安置,農作物受災面積174.4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2億元。9月17日是超強颱風「山竹」過境後的首個工作日,一大批勤勞的深圳人,整理好被狂風吹亂的心情,勇敢地踏上爬山涉水的上班路。他們不斷解鎖各種「路障遊戲", 「十八般武藝」盡顯。



這些災害性天氣能準確預報嗎?


答案是:很難。


沿海地區以及瀕臨海域的氣候多變,氣象條件和海陸環境複雜。由於缺乏海上、尤其是外海氣象觀測資料,加之我們對這些海洋災害性天氣生消演變的科學認識還存在諸多不足,進而難以準確預報這些海洋災害性天氣。



雖然海陸空不同方式都可以觀測我國周邊廣闊海域上的氣象和水文狀況,但短板依舊明顯:近海布置的浮標不多;商船只能提供不連續、分散的氣象海況報告;海監飛機在惡劣天氣時不能提供氣象水文信息;島嶼和綜合考察船的氣象探空少,缺少覆蓋面寬、時間連續的對流層廓線剖面探測。這些短板限制了颱風生成與發展機理、海-氣相互作用以及厄爾尼諾事件相關的氣候變化等研究的深入開展,極大地阻礙了海洋氣象和水文環境預報尤其是颱風天氣預報能力的提高。


國際上,海洋上的氣象觀測資料主要由衛星遙感、商船氣象報和非業務性飛機觀測提供。雖然美國和加拿大擁有軍事用途的無人艇,但是並沒有應用於氣象觀測。比起陸地臺站網所提供的資料,海上氣象觀測資料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極大差距,不能滿足科研和業務需要。 


誰能追蹤「海龍王」


如果有幾個「遠海氣象觀察員」,就能幫助預報員及時掌握海上災害性天氣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為模式預報提供實測數據,為提高海洋氣象災害的預報精度提供有效的科學支撐,讓興風作浪的海龍王無所遁形。


要揭開海龍王的真面目,「遠海氣象觀察員」最好具備以下素質:要能耐得住長久的寂寞,能在海上長航時航行,獨自等待海龍王的出現;身體素質極好,要能在複雜海況條件下生存;一身是膽,有勇氣追蹤移動中尺度強對流系統或颱風系統,並對其進行實時的三維觀測,獲取高精度海洋氣象觀測資料。



2016年5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無人艇研發團隊成功研製了一款基於自控駕駛的半潛式海洋氣象觀測專用無人艇。該艇是一種自動駕駛的水面機器人,是世界上首艘可以發射探空火箭的無人艇。基於衛星定位導航和艇載姿態傳感器等的信息,該艇可以實現自動部署、自動觀測、自動發射探空火箭和自動傳輸觀測數據等功能。



無人艇為半潛式結構,艇身大部分處於水線之下,只有設備倉位於水面以上,大大降低了海浪對艇體的影響,使無人艇航行非常穩定;同時無人艇的重心遠遠低於其浮心,使無人艇具備自扶正功能,大大提高了其在惡劣海況下的生存能力。



該艇通過發射探空火箭,將下投式探空儀發射至指定高度,在探空儀下落過程中對中下對流層進行高精度的探測。無人艇火箭探空的優勢,在於其具備很強的機動性,能夠對偏遠海域、關鍵海域,或中尺度強對流系統、颱風系統進行實時的三維立體機動觀測,及時為相關業務和科研部門提供中尺度強對流系統或颱風系統內部較準確的海面大氣熱力和動力參數資料。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無人艇研發團隊的研究成果被選為中科院SCI期刊《大氣科學進展》2019年第4期的封面論文。封面設計展示了從夢想到現實,從圖紙到下海試驗的過程。



有了它,海洋天氣盡在掌握


2017年6月13日,在項目負責人陳洪濱研究員的帶領下,半潛式海洋氣象觀測專用無人艇在河北樂亭附近海域開展了海上探測試驗,首次在無人艇上發射了探空火箭,並獲取了世界上首條無人艇火箭探空廓線。同時,這次試驗還獲取了實時的海面常規氣象觀測數據、海表溫度和海上邊界層內的溫度、溼度、氣壓以及風速和風向高垂直解析度廓線。此舉標誌著智能化海洋氣象探測的開始,也是無人艇海洋氣象探測由近海向遠洋延伸、由二維海面觀測走向三維立體觀測的重要起點。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半潛式海洋氣象觀測無人艇在淮河和渤海開展了一系列河上和海上試驗,測試了半潛式海洋氣象觀測無人艇的功能、技術成熟性和業務化可行性。


為科研提供數據:半潛式艇體結構設計結合自動航行控制、實時衛星數據通訊、氣象水文自動觀測和探空火箭發射等技術,使得該艇能夠在複雜海況條件下開展連續、實時的海面氣象要素的觀測,同時結合海溫、海鹽和海流等海洋參數的觀測,為海洋氣象水文業務和科研提供資料。這些海洋氣象觀測數據可以促進海-氣相互作用、海氣界面感熱和潛熱通量的估算、海洋邊界層模擬和海洋衛星產品驗證等的研究。


為氣象災害提供預警:無人艇能對中下對流層進行氣象探空探測、實時數據和指令傳輸以及工作狀態監控,實現海洋尤其是遠海氣象與水文多要素的定點或走航式探測,實時監測海上大風、大霧和雷暴等天氣,對海上天氣探測、監測和預報起到積極作用。


2018年,根據前期海試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遠海海洋氣象綜合觀測的需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無人艇研發團隊對無人艇的船體結構和傳感器配置等進行了升級改造,目前改造工作正在進行中。基於原型艇的研製工作基礎,無人艇研發團隊已經開始建造2號艇,新艇的艇體結構強度和各項工作指標較原型艇都有大幅提高,並配備了更多海洋水文觀測設備,預計於2019年上半年完工。2019年,無人艇將開展更多的海上觀測試驗,尤其是中遠海觀測試驗。


海上無人區的滔天風浪裡,究竟發生著什麼?一切的未知就等遠海「天氣觀察員」為我們揭秘吧!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從半潛式無人艇發射探空火箭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鵬報導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大氣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稱,中國科學家首次從一艘半潛式無人艇上成功發射一枚探空火箭,這種火箭可將氣象儀器帶到8000米的高空中,從而對探空氣球無法到達區域的天氣進行觀測。
  • 為探測海洋氣象,中科院讓半潛無人艇發射探空火箭,海軍飯碗被搶
    其研製的一艘半潛式水下無人機,成功發射探空火箭。可用於在嚴峻海況下進行氣象觀測。為何我們要發展民用的海基探空火箭發射平臺呢?和傳統的氣象氣球進行對比,探空火箭的特點就是更高的探測空域,更快的探測速度不過缺點同樣顯而易見,對發射場地的配套設施建設要求很高。受此限制,多數情況只能選擇陸基的氣象火箭發射方式。探空的火箭的探空高度可達 8000 米(2.6 萬英尺)。
  • 英媒關注中國首創無人艇發射氣象火箭
    參考消息網2月2日報導 英媒稱,中國科學家利用半潛式無人艇發射了一枚氣象觀測火箭,這是世界上第一例以氣象學研究為目的同類發射。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月31日報導,這臺無人駕駛半潛式航行器是專為施放能夠到達超出氣象氣球飛行高度的儀器所設計的。
  • 中國無人艇完成世界壯舉:「鯊群」式攻擊堪稱敵人的噩夢
    在幾十年前,無人化作戰只是一種科學幻想,我們只能從電影中看到。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的出現,在軍民領域也湧現出大量的無人機、無人車輛、甚至是無人艦艇。無人化技術的出現,無形中改變了未來的軍事博弈手段。既能最大限度地免去人員傷亡,戰爭也變得簡單快捷。
  • 中國首艘智能無人系統母船開建!效果圖曝光,科技感十足
    中國智能無人母船開建,僅僅是為了海洋觀測?背後另有隱情?最近,嫦娥五號的成功歸來讓我國的航天技術再一次閃耀全球。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著手建設第一艘智能無人型母船,預計將在2022年交付使用。那麼智能無人母船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
  • 中國智能無人母船開建,僅僅為了海洋觀測?三大性能讓美軍後怕
    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著手建設第一艘智能無人型母船, 將在2022年左右交付使用。那麼一艘智能無人母船為何會在全球激起千層浪呢,到底能用來幹什麼?相信很多人對智能型無人母船不太熟悉,簡單說一下,這艘母船最大的特點就是智能化,它的定位是一艘革命性的科考船,可以同時搭載以及布多種類,實現對制定目標的立體動態觀測。
  • 兇殘的「食人魚」戰術:56艘中國無人艇組成一艘「航空母艦」
    近日,網路上風靡一段視頻,視頻的拍攝者應該為雲洲智能無人艇企業。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該企業組織了56艘無人小艇在南海萬山群島海域展開了名為「多艇協同」的戰術演練。視頻的效果非常震撼,這56艘小艇或整齊劃一的前行,忽而左右穿插,又或呈不規則區位部署,最為震撼的是,56艘無人艇竟然編組成為一艘「航空母艦」模樣,其中還令一艘小艇模擬殲15划過模擬的「飛行甲板」,進而「升空」的精彩動作。整段視頻中,無人艇在提前編程的操控下,一切動作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有懂無人控制技術的軍迷推斷,此次無人艇的控制採用了「蜂群算法」。
  • 我國將建全球首艘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科考船
    12月18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在珠海籤訂智能型無人系統支持母船設計建造合同。該船是全球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也是全球首艘實現空、海、潛無人系統協同作業的母船,可為我國拓展海洋科學、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
  • 中國首艘智能無人系統母船開建,預計2022年服役
    說到這,很多人可能要問了:說得這麼高大上,它具體有什麼用呢?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的本事可不小,在通過無人系統遠程操控的同時,還能確保艦船的可操控性和高機動性,適合各種環境使用的需求,甚至能夠同時實現海空潛多套系統協同作業,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勞要屬南方海洋實驗室海洋智能無人裝備創新團隊研發的"智能快速機動海洋立體觀測系統"(IMOSOS)。
  • 日本最近下水的大鯨級潛艇性能究竟怎樣,在世界上算什麼水準?
    李三萬 摘要:日本前不久剛剛下水的最新型潛艇大鯨級的首艇「大鯨」號,性能究竟怎樣,在世界現役常規潛艇中算什麼水準? 日本前不久剛剛下水的最新型潛艇大鯨級的首艇「大鯨」號,性能究竟怎樣,在世界現役常規潛艇中算什麼水準?
  • 半潛式海洋氣象探測無人艇研究獲進展
    日前,我國半潛式海洋氣象探測無人艇研究成果入選《大氣科學進展》今年第四期封面文章。據悉,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無人艇研發團隊成功研製了一款基於自控駕駛的半潛式海洋氣象觀測專用無人艇。該艇為半潛式結構,艇身大部分處於水線之下,可有效降低海浪對艇體的影響,並具備自扶正功能,進一步提高惡劣海況下的作業能力。
  • 這個東西明明是坦克卻偏叫艇?名字的「特二」又是什麼意思?
    且因海軍要求能利用潛艇運輸,特二式採用全焊接結構,艙門處均由橡膠條密封,使車體擁有極強的水密性。即使被擊穿,也能保持浮力,浮箱登陸後取除。另外,如果是潛艇運輸,還要拆掉發動機及電氣設備,在登陸時花約半小時安裝, 指揮塔和換氣塔在登陸後也會被去掉。
  • 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穿過颱風中心獲取觀測數據
    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MWO-3搭載了氣象和海洋觀測傳感器,通過中國北鬥衛星傳輸數據,在此次海上觀測試驗中經歷了「森拉克」颱風過境,提供了時間解析度高達1分鐘的實時觀測數據、監測颱風過境時海面各要素的詳細變化過程。相比傳統的海洋浮標觀測,MWO-3能夠機動應變航行觀測,獲取最優位置的實時觀測數據,具有獨特優勢。
  • 訓練升級,優秀新兵領先開展上艇操作
    「3、4號管——發射!」隨著口令下達,指控戰位的新兵李永康在技師齊會東的指導下第一次按下發射按鈕,魚雷如同覓食之鯊,向目標疾馳而去。 作為潛艇新戰士,這一刻來之不易。新兵入伍時間不長,經過訓練,技能、體能得到提高,但距離上艇實操的要求還有差距。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對現有新兵訓練模式進行創新,探索方法機制,提高訓練質量,增強新兵戰鬥本領。
  • 《我的世界》令人窒息的生草機翻!水雷艇?奇怪的翻譯又誕生了
    mc玩家把Minecraft放在了某翻譯平臺上,結果得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機翻結果:Minecraft=水雷艇!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跟水雷艇相比,什麼雷石東直放站、什麼大火杆都黯然失色!甚至《我的世界》在水雷艇面前都顯得黯淡無光、毫無新意,所以看來以後我得改名了:我叫水雷艇,謝謝。 2、Shulker Box=舒克箱;Shulker Box原意潛影箱,如果硬拗與舒克的關係的話,那得追溯一下,潛影貝可發出飛彈,舒克剛巧也是開飛機的。
  • 日本最新潛艇「大鯨」,究竟比「蒼龍」強在哪兒?
    究竟「大鯨」級有哪些新技術亮點使其能稱其為日本新一代潛艇?「大鯨」比「蒼龍」,到底強在哪兒?日本SS-513「大鯨」號潛艇泵噴式推進器取代螺旋槳是最突出技術創新泵噴式推進器取代螺旋槳,這是「大鯨」號潛艇相比「蒼龍」級的最突出的技術創新。
  • 臺灣今晚將在屏東九鵬基地發射第四枚探空火箭
    中新網12月14日電 臺灣「太空計劃室」預定今晚22時,將在屏東九鵬基地向東方海面發射第4枚探空火箭,據稱是為進行觀測大氣輝光的科學任務。
  • 這艘納粹潛艇因艇長如廁而沉沒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 美媒稱,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海軍的U-1206號潛艇因艇長如廁而沉沒。據美國《軍隊時報》網站11月26日文章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最令人驚嘆的一次勝利——雖並非大勝——其實根本沒有任何盟軍參與。其戰果是納粹德國海軍的U-1206號潛艇。
  • 蘇聯K-19核潛艇上發生了什麼?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這一消息讓美國人震驚不已,五角大樓連夜開會,決定要在深海扳回一城。原本5年完成的彈道飛彈核潛艇計劃,被壓縮到2年。美國人效率很高,1959年12月30日,「喬治·華盛頓」號彈道飛彈核潛艇服役。該艇長116.3米,水下排水量6800噸,搭載16枚「北極星A1」潛射飛彈,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戰略核潛艇。
  • 臺灣最牛火箭發射失敗,島內網友:原因可能是名字沒取好
    號稱臺灣自製的首枚民間探空火箭「飛鼠一號」,2月13日早發射失敗,令上百名專程前往觀看的島內火箭迷與當地民眾失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