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3月15日報導(編譯:蔡怡然)
一位年輕的男士正注視著攝影鏡頭。他看起來不過20幾歲,最多30歲出頭的樣子,身穿一件麂皮夾克,帶著一副雙色調的時髦眼鏡。當他向YouTube的觀眾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他興高採烈地向大家揮手致意並說道:「Hi大家好,我是Will。我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
他接著說:「儘管我的家人們對我的離去有點難過,但他們不必因喪葬事宜備受壓力。這都要歸功於我在離去前所做的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註冊Everest並預約它的服務。」
Everest是美國休斯頓一家提供喪葬服務的公司。去年秋天,Everest委託Sandwich Video——一家在矽谷享有盛名的視頻製作公司幫忙製作Will的遺願視頻,並於2016年2月正式發布。Everest將主要目標群體定位在千禧一代身上,希望那些20幾歲的年輕人能夠藉此新穎的創意認真考慮他們離去後的各項事宜。
目前,提供這種幫助千禧一代計劃身後事的App和數位化服務層出不窮,Everest只是其中一家。根據千禧一代的日常愛好,這些服務都希望能夠為千禧一代辦出一個值得在Instagram上與他人分享的獨特葬禮。去年秋天,互為競爭對手的Cake和SafeBeyound相在一個月內繼上線,兩家都希望能夠在App中提供喪葬事宜一條龍服務。
這些後事規劃App一般都會為用戶建立一個帳戶,他們可以在裡面添加生前遺願、喪葬事宜計劃、多媒體追悼會所需的素材以及對遺產的安排。這個帳戶可以說是用戶所有社交帳戶的母帳戶,用戶可以將所有帳戶密碼都儲存在其中以便親朋在他過世後使用帳戶。
但是千禧一代中的大多數都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有了日臻完美的日常生活,那麼這些規劃身後事的App如何在他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創造新的精彩呢?
2011年,McAfee公司在其所做的一份調查研究中發現,美國人對其數字資產的估值平均在5.5萬美元左右。據2015年的某項調查顯示,每個網民平均擁有90個網絡帳戶。一位專家估計在2012年會有約289萬Facebook用戶步入生命終結,而他們的帳戶也就在他們辭世後被打入冷宮。在美國年齡在18到29歲的成年人中,有89%的用戶會使用網絡社交工具。
Google、Pinterest、Twitter和Facebook等知名社交網站已經為用戶提供了帳戶移交管理的服務,這樣在原始用戶去世之後他們所授權的那些人就能夠繼續使用這些帳戶了,但目前這一功能還收到一些限制。比如說,Facebook中的被授權人是不能夠編輯原始用戶以前分享的內容的,也不能夠徹底將帳戶註銷。
相比之下,這些後事規劃App就人性化的多——他們會將完整的帳戶密碼傳遞給被授權人,以便他們能在使用逝者帳戶時不受任何限制。不僅如此,這些App還能為被授權者提供網上銀行、數字媒體訂閱、網上購物使用的帳戶和密碼。
其實千禧一代的死亡率並不是很高。目前最新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千禧一代的死亡率與過去幾年持平,年輕群體的死亡率甚至出現了小幅的下降。所以從邏輯角度說,是二戰後新生嬰兒數量的增加催生了這些規劃後事的App的產生。
這些提供喪葬服務的公司將主要目標群體定位於千禧一代,因為他們認為這一代人大多都已經成家立業,已經到了可以思考遺產分配等身後事的年紀了。甚至還會有一些人把體驗死亡作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死亡沙龍和死亡咖啡館等活動的廣泛開展就能夠說明這一問題,甚至有人會在在網上分享自己在葬禮上的自拍照。
Everest表示,在美國和加拿大有很多企業已經為超過2500萬的人口添加了喪葬服務這一項員工福利。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Everest於2013年推出了雲服務——與Cake和SafeBeyound有點類似,以方便用戶更便捷地將數據存儲在伺服器中。
另一家同樣也提供後事策劃的公司Everplans的編輯主任Gene Newman表示:「我們不希望用戶草率地用一天甚至一個小時就完成自己對身後事的規劃。這應該是一個持久彌新的過程。」
Newman還說他每周都會更新他的Everplans,不斷根據用戶的反饋來添加或刪減Everplans所提供的服務。當Everplans的功能作出調整時,Newman也會對自己的帳戶作出相應的調整。
還有一些像Afternote這樣的應用程式,會為用戶提供一些追悼會視頻致辭作需的製作模版,用戶可以在生前製作好屬於自己的素材並將其儲存在帳戶中。如果你只想讓其他人記住你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間,Afternote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由於千禧一代大都喜歡用虛擬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生活,這就使得攝影成為了後事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Melanie Parker是一位專門拍攝葬禮照片的獨立攝影人,她從事這一行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了。雖然她所負責拍攝的葬禮中還沒有一位是屬於千禧一代的,但她表示向她預約服務的客戶都是24歲左右的年輕人。
Parker說:「那些跟我進行交流的客戶會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這些照片,因為他們認為就跟其他精彩的瞬間相似,死亡也是他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