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3 15:4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見習記者 施佳琦
浙江遺囑庫負責人葉世娟在接受諮詢。
編者按:清明是一個獨特的節日,一面是對逝者的感懷與追思,一面是滿目春日的治癒。時代變遷,現代人如何面對死亡?清明來臨之際,我們採訪了一群人,他們中有遺囑登記員、器官捐獻協調員、選擇生態葬的老人。我們試圖透過他們的視角,探尋新時代人們對生命的價值的感知。
清明將至,祭掃先烈、親屬之外,人們得到一個節點來思索「生死」之事。當一個生命從世界消逝後,會留下什麼?在浙江,越來越多的老人在生命最後,選擇用遺囑表達對親人的情感。
從畢業後來到浙江遺囑庫,今年是慧玲在遺囑庫工作的第三年。十幾平米的大廳裡坐滿了等待訂立遺囑的鶴髮老人,穿梭在他們之間的慧玲是一名「90後」,腳步輕快,笑容燦爛,在大廳裡添得一份亮色。2016年,法律相關專業畢業的她,聽說剛設立的浙江遺囑庫在招人,沒有多想就報了名。「當時了解到這是個公益助老的事,覺得也挺有意思的。」慧玲說。
位於錢塘江畔的浙江遺囑庫是由浙江民生社會養老服務中心和杭州市南都法律服務所共同設立的公益項目,免費為浙江省6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遺囑法律諮詢、免費遺囑登記和免費遺囑保管服務。設立兩年來,遺囑庫現在平均每天要接待十幾個老人,忙的時候還要提前兩三個月預約。
遺囑諮詢溝通、指紋掃描、影像留存、法律見證、文件存檔……一天下來,包括慧玲在內的5、6個現場工作人員,時常沒時間吃午飯。不大的空間裡,牆上掛著此前老人送來感謝遺囑庫法律服務的錦旗,來訂立遺囑的老人圍坐在一起,毫不忌諱地分享著各自的身後之事,更有熱心者,生動地普及著立遺囑的好處。
遺囑多涉及老人身後財產問題,大部分老人初次來到遺囑庫諮詢,都只有一個簡單的分配意向。繼承人往往是自己的直系子女,也有在慧玲看來比較恩愛的兩老夫妻,會在遺囑裡寫明,希望自己過世後對方能夠再婚等意願。來立遺囑的老人,幾乎都不太會為自己做打算,這是慧玲工作以來最大的感受,「死後不要開追悼會,不要鋪張浪費,甚至垂危之際不要花錢搶救……這些都會根據老人意願寫進遺囑,身後事在這裡被看得很淡。」
對於遺囑庫來說,老人的意願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問答確認意願、錄音錄像和手抄遺囑,都是為了保證老人知曉每一條內容。但作為一個公益助老機構,慧玲和遺囑庫的夥伴們更希望在解決老人後顧之憂的同時,更多的給老人普及法律知識,盡力維護老人的生前利益通過立遺囑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孝親氛圍。
就在不久前,年過七旬的李玉琴來到遺囑庫,希望通過訂立遺囑,在身後把自己的房產留給堂侄女。由於子女都已過世多年,日常生活都是堂侄女一手打理,對於身後事,李阿姨沒有更多的考慮,因為擔心後事給侄女添麻煩,今後拜祭也只有她一人,所以只要求把骨灰撒江。考慮到李玉琴的養老,慧玲建議老人用遺贈扶養協議代替遺囑繼承,「協議對遺贈人和扶養人之間有生養死葬義務作了明確的約定,包括撫養人要照顧老人日常起居、情緒穩定等等,能消除老人的養老顧慮。」慧玲說,這是一份對親情延續的保障。
在大廳裡「交流經驗」的老人,不乏周邊居民,尤以獨居老人居多。遺囑訂立完成,並不意味著老人和遺囑庫之間聯結的結束,老人根據情況變化可隨時撤改遺囑。慧玲和老人也保持著日常的聯繫,方便及時溝通交流。除了遺囑和身後事外,遺囑庫的大廳也成了家長裡短的交換地。至於生死,在這裡似乎變得再平常不過,「遲早有這麼一天」,在遺囑庫做登記,「慧玲們」看到更多的是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真情的延續。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慧玲、李玉琴為化名)
浙江新聞+
浙江範圍內60以上的老人想要立遺囑可以前往浙江遺囑庫諮詢,地址:杭州市上城區紫花支路22號諮詢(上城區人民法院旁邊),聯繫電話:0571-86576052、86576053,公交車:198、62、8至三郎廟站下或復興路紫花路口站,地鐵4號線南星站A出口沿錢江路往四橋方向走到紫花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