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桌傳承上千年的華夏家文化

2021-01-19 器居紅木家具

桌子可以說是中國家具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角色,其中方桌更是桌案類家具中的典型代表。四方桌是方桌中常見的器型,四方桌也叫它八仙桌,桌子每邊可以坐兩個人,不大也不小,一家七八口人圍坐在一起,熱乎、親密,溫馨。

大紅酸枝無束腰攢牙子方桌

天圓地方

八仙桌最早出現在遼金時代,於明清時期盛行。在明朝,八仙桌分為無束腰與有束腰兩種形式,可以說當時其造型已基本完善。無束腰的桌面,其四腿則直接連接桌面;有束腰的桌面,其下部分有一圈是收縮進去的。至清朝,大部分八仙桌都改成有束腰的,在造型上則增加了很多的吉祥圖案,不僅很美觀,而且做工也極致為精巧。在我國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明百姓的家庭,均可見到八仙桌的影子。其一度成為很多家庭中最為明顯的家具。

器居製造

該方桌由大紅酸枝所制,通體方才全身打窪,腿起委角線。四面牙子用橫豎材攢邊框子中加矮佬,矮佬上下端都用格肩榫和框子的橫材連結。在即搭配四把燈掛椅可會友問茶。

相關焦點

  • 追本溯源,華夏文化的發源地,華夏民族的誕生地就在這裡
    那麼,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中國,中華民族、華夏文化的發源地與聖地,在哪裡呢?至今仍然是一個謎!與西方不同,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很早很早以前,中國就實現了大一統的國家政治格局,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當權者,為了文化統治的合理性、政治統治的正統性,毫無例外地宣傳新的中心為華夏文化的傳承者,導致文獻記載對華夏文化發源地的多重性。
  • 最實用的方桌
    我國桌子的發展歷史悠久,早在敦煌唐代壁畫中就出現了方桌形象。方桌是桌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個品種,是指四邊長度相等的桌子。根據其規格的大小,功能的不同,各式各樣,方桌只是一個統稱。
  • 古典家具八仙桌,方桌的鑑賞
    方桌是一種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家具,桌面呈正方形,約110釐米見方「八仙桌」、約86釐米見方的「四仙桌」。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在各類影視劇中層出不窮。有束腰方桌是方桌的一種基本造型,有束腰,兩腿之間有牙板。牙頭較長向下,支撐腿子,這是方桌造型的一種獨特形式。
  • 紅木科普:為什麼有方桌卻沒有方案?
    桌子是中國古老的家具之一,古代桌子可不僅僅只是一張桌面加四條腿的簡單家具,實際上桌子的分類有許多,桌子分為桌與案,而其中桌有條桌、方桌、長方桌、炕桌等等,而案這邊有條案、平頭案、翹頭案等,可以說桌子的器型多樣是時代文化發展下的產物。
  • 樹的榜樣——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十年再出發主題藝術展
    2018年是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十年再出發」的開局之年,8月22日下午五點三十分,由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主辦的「樹的榜樣——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十年再出發主題藝術展」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隆重開幕,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200餘人出席了開幕儀式,展覽將持續到8月30日。
  • 中式家具:八人圍坐的方桌曰八仙桌
    【清美家具 第1213期】八仙桌是我國常見的傳統家具,它是一種特定的方桌,桌面四邊長度相等,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漢族民間雅稱八仙桌。八仙桌歷史悠長綿延,是我國舊時廳堂的主要家具。八仙桌桌面四邊長度相等的、桌面較寬的方桌,大方桌四邊,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八仙桌結構簡單,用料經濟,一件家具僅腿、邊、牙板三個部件。
  • 尚豪美家陶瓷展廳升級發布會暨「家文化」主題論壇
    遇見年輕:尚豪美家陶瓷展廳升級發布會暨「家文化」主題論壇  2017年10月15日尚豪美家陶瓷舉辦展廳升級發布會暨「家文化」主題論壇。、陶瓷資訊、建材天地、陶瓷網、陶衛網、華夏陶瓷網、今日設計、陶瓷世界、中國陶瓷品牌網、美家網、眾創社等多家陶瓷主流媒體共同見證這場高品質,高格調的展廳發布會。
  • 【六穩六保,華夏在行動】系列報導之四:堅守定位,事不避難,華夏...
    (一)主動對接與疫情防控有關和受疫情影響的科技文化類小微企業,了解客戶需求,制訂金融服務增強方案。(二)開闢綠色服務通道,業務辦理上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急事急辦。(三)降低客戶融資成本,取消各項收費,主動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壓力。(四)增加靈活授信支持,並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全力滿足企業資金周轉需求。(五)加強線上金融服務,提供7*24小時線上金融服務。
  • 章丘「方桌會」開到群眾心坎兒裡
    近年來,濟南市章丘區聚力打造百姓宣講品牌——「方桌會」。方桌會寓情於講、寓樂於講、寓教於講,使黨的理論傳播更加通俗化、更加接地氣、更有互動性,讓「群眾聽得懂」「群眾聽得進」「群眾真受益」。目前,各種形式的「方桌會」已召開600多場,受益群眾10萬多人。「方桌會」已經成為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橋梁紐帶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品牌。「什麼是新六產啊?
  • 古人為什麼稱自己為華夏民族,是炎黃子孫?背後有說法
    中國為什麼叫做華夏民族?這兩個字大有說法 中華擁有5000年的文化傳統,淵源很長,是歷史上現存唯一的文明古國,文化這個東西流傳了5000多年才是中國人最自豪的事情。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你會喜歡單張小方桌還是成套的大方桌?
    在很大一部分人的印象中,方桌其實多是以八仙桌的形象存在,八仙桌是桌面較寬的方桌,每邊可坐兩人,四邊八人故取名八仙桌,但實際上方桌器型存在大小之分,不僅有八仙桌還有六仙桌、四仙桌等。今天來看看大小方桌的區別。
  • 信陽名片酒傾情贊助首屆「禮衣華夏漢服超模大賽」
    8月23日,由信陽名片酒傾情贊助的「2020年信陽市文旅創作「抖來信陽」抖音挑戰賽暨首屆「雞公山」杯禮衣華夏漢服超模大賽」在避暑聖地雞公山隆重舉行。華夏之美,源遠流長,禮儀之邦,衣冠上國。服飾華採之美為之「華」,疆界廣闊道德興盛為之「夏」,故稱「華夏」。中國白酒與中國傳統文化素來密不可分,而三千年商代古酒文化孕育而成的信陽名片酒參與其中贊助此次活動,可謂美酒華服,相得益彰!
  • 《夢想改造家》打造「俠義傳承的家」,用改造留住家族傳承
    12月30日周三晚22點,將播出東方衛視立邦《夢想改造家》第七季第十二期《俠義傳承的家》。位於廣東順德潭村的百年老宅,始終承載著委託人一家六口的思念,但老宅漏水破敗、根基不穩,早已無法住人。設計師梁穗明面對這棟承載著全家人念想的家,不僅盡全力留住了老宅的歷史記憶,更融合了現代設計,用一棟全新改造的四層半小樓,全面滿足了家人們各式各樣的居住需求。醒獅、俠拳、書法……本期夢改的委託人老何,深深熱愛著傳統文化。作為潭州俠拳傳人的他,始終期盼著有一天能夠回到祖宅生活。和老何一樣,奶奶思念著同村的姐妹,孫輩們也懷念著在老屋裡度過的童年時光。
  • 蛇是華夏文化最複雜的動物,與西方文化中邪惡形象迥異
    ●蛇在華夏文化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形象:正反都到了極致。」黃帝也是華夏始祖。還有神農氏,共工的手下相柳,夏后氏,在古籍記載的傳說裡都是蛇身人首形象。這些遺留在人們記憶中的遠古傳說中,蛇是一種受人尊敬的形象。這些傳說也影響了華夏文化蛇形象的複雜化。
  • 好姐妹傳承歌仔戲 王金櫻 小咪入列臺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華夏經緯網1月9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三歲加入戲班、六歲登臺演出,人稱「貓姐」的歌仔戲名伶王金櫻,近日獲得臺灣文化部門認定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與王金櫻在戲曲道路上相互扶持多年的手帕交、歌仔戲名角「小咪」陳鳳桂,也在同時獲得殊榮,將在傳承歌仔戲技藝的道路上繼續前進,讓各界更能了解歌仔戲文化。名伶王金櫻從事歌仔戲工作逾一甲子。(文化部提供/王寶兒臺北傳真)現年74歲的王金櫻現為河洛歌子戲團藝術總監,除了表演以外,對於傳承文化向來不遺餘力。
  • 樂樂趣原創揭秘翻翻書「揭秘華夏」:讓孩子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樂趣
    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承載著歲月的積澱,凝結著中國人的智慧。樂樂趣童書將華夏文化的精粹與互動閱讀方式相結合,讓平日裡有些嚴謹、厚重、難懂的傳統文化變得輕鬆好玩,更容易被孩子們理解。用全新審美、視角和創新閱讀方式詮釋中國文化樂樂趣互動童書首席設計師孫肇志為大家推薦「揭秘華夏」系列時,感慨地說:「去年我們策劃確定這套書的選題,形式上,採用翻翻頁這種創新的閱讀方式。在主題上,呈現很明晰的中國符號。
  • 文化傳承一旦旅遊開發,再碰上偽文藝青年,基本死路一條
    但每去一個地方,內心就感到無比疼痛,華夏文明的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人開始出現斷層。我們一直在喊傳統文化要傳承,先人智慧不能忘,但在這個多元化、快節奏、物慾橫流、異常浮躁的年代,本需要我們年輕人去傳承的東西,結果被粉飾得亂七八糟,甚至是面目全非。
  • 明式家具的復刻是一種文化傳承——杌凳坐墩類
    一切美好的經典都是值得去被復刻傳承的。杌凳坐墩類1、復刻(故宮款)六足圓杌鼓凳此六足圓杌鼓墩原為宮作,黃花梨材質,整體形狀似鼓,八件成堂,極為少見。該器面呈圓形,嵌松花石面,束腰內開狹長之禹門洞,壼門式牙板,如意形分心花。六條腿足皆起燈草線與牙板、管腳棖貫通。管腳棖窪堂,兩面工。外側鏤空雕如意雲頭紋,內側亦起燈草線,浮雕拐子紋。
  • 鏤空光影中的文化傳承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楊小玲攝 提到旬邑彩貼剪紙,就必須提到一個人——庫淑蘭,她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旬邑彩貼剪紙的創立者和開拓者。她出神入化的剪紙技藝,不僅讓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弘揚和傳承,還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了中國剪紙藝術,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