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真的能夠一摸屍體 就算出死亡時間嗎?

2021-01-10 環京津網

難道法醫秦明的本體竟然是……體溫計?

如果一個人真的徹底「涼涼」了,法醫是怎麼知道死亡時間的呢?

看了法醫大電影的童鞋,可能還會對這樣一場戲有印象:法醫把手放在屍體的某個位置,然後就開口估算出了屍體溫度,並且根據複雜的公式,推測出了大概的死亡時間。

看起來,電影裡的法醫似乎身兼一項神奇的技能:體溫計。

那麼,現實中的法醫秦明,也會有這樣的「神操作」嗎?為什麼法醫對屍體溫度這麼敏感?屍體溫度到底是測哪裡的溫度?屍溫計算又是怎麼一回事?

今天,小站的電影科普系列,就把以上問題的答案全部告訴你。

在回答以上所有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基礎知識點——死亡時間。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聽到「死亡時間」這個詞,似乎所有案件的偵破工作都繞不過它。那麼,什麼是「死亡時間」?為什麼死亡時間的推斷在刑偵破案中如此重要?

死亡時間在法醫學中又被稱為死後間隔時間,是從死者死亡到法醫進行屍檢時所經過的時間。

死亡時間推斷,則是法醫通過各種手段確認死者死亡時間的過程。

電視劇中,秦明正在和林濤討論案情 圖源:豆瓣電影

一般來說,法醫在到達案發現場後,首先會對現場進行一個初步勘查,其次會對屍體進行靜態勘查,最後還會對屍體進行動態勘查。

所謂動態勘查,就是初步檢驗屍斑、屍僵、角膜混濁甚至超生反應等屍體現象。

這些是法醫對屍體進行的「常規綜合判斷」,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預估出一個大概的死亡時間。

因為「死亡時間」對於案件的偵破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只要確定死亡時間,就可以基本確定作案時間,從而劃定偵查方向和範圍,甄別犯罪嫌疑人,另外,也有利於進行現場重建從而刻畫犯罪嫌疑人特徵。

不過僅通過「常規綜合判斷」,不可能將死亡時間的估算精確到小時,法醫的前期勘查所得結果大多是一個時間範圍。

在實際工作中,「死亡時間推斷」是法醫界最大的難題。因為不論用什麼手段推斷死亡時間,都會受到環境和個體差異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巨大的,有的甚至可以大到讓推斷毫無意義。

而為了降低推斷誤差,一名合格的法醫,在對一具屍體的死亡時間進行推斷時,應綜合多種方法進行。因為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多種方法綜合得出的平均數值,有更大的概率接近準確值。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法醫界的前輩們已經研究出很多種推斷方法,運用於不同環境、不同案情和不同屍體狀態。

直到今日仍有很多法醫同仁,在積累大量實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去研究新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

其中,通過「屍溫」來判斷死亡時間,只是最常見的一種。

在進一步了解「屍溫判別法」之前,先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屍溫」具體指什麼嗎?屍溫是指屍體內部溫度,而非屍體表面溫度。

因此大電影中估算屍溫的位置顯然是不太準確的,一般來說,法醫會檢測直腸溫度或者肝臟表面溫度來檢測屍溫。(PS:大陸法醫通常習慣測量死者直腸溫度,也就是「肛溫」;而在香港地區,很多法醫習慣測量死者肝臟表面溫度,也就是俗稱的「肝溫」。)

不管測量肛溫還是肝溫,都是在檢測屍體的內部溫度,只是方法不同而已。這一點差別,熟知刑偵港劇和老秦小說的讀者應該早就發現了。(戳連結了解更多知識:「肝溫」Or「肛溫」判別死亡時間?其中的學問還真多)

《法醫先鋒Ⅲ》中,調查人員正在檢查死者的身體 圖源:豆瓣電影

而利用屍溫進行死亡時間推斷,是法醫們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夠將死者的死亡時間精確到小時。

那麼,通過屍溫判別死亡時間一定是很準確的嗎?

老秦在這裡想說:並非如此。雖然利用屍溫來推斷死亡時間是最常用的,但它也有明顯的弊端。

因為在實踐工作中,屍溫下降還受到環境、個體差異、屍體體態、有無覆蓋物、室內室外、生前體溫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依靠屍溫得出的死亡時間,有時並不如想像中那麼準確。

並且,在屍體溫度已經降低到環境溫度以後,這一辦法就無法再使用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法醫又將如何進一步判別死者的死亡時間呢?

在之前的更新中,老秦曾給大家介紹過很多通過早期的屍體現象來判斷死亡時間的方法,並且詳細敘述了每一種變化發生的時間範圍,戳連結了解人死後的12小時內,會發生哪些逆天的變化?。在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熟悉老秦小說的讀者,一定對接下來要科普的這個名詞很熟悉,它就是「末次進餐時間」。通過「末次進餐時間」推斷死者的死亡時間,也是法醫們經常使用的推斷方法之一。

正常情況下,如果死者在進食後2小時左右死亡,胃內食物會有一定程度的消化,並且有食物從胃內向十二指腸推移;

如果死者在進食後4小時左右死亡,胃內還可以看到食糜;

而如果死者在進食6小時後死亡,胃內和十二指腸內均系空虛狀態。

通過以上已知規律就可以判別「死亡時間」了。但這一方法也有弊端。

假如發現死者時,他的胃已經完全排空,只知道是末次進餐6小時後死亡,面對這樣的情況,要如何進一步判斷死亡時間呢?又假如,偵查部門調查不清死者的末次進餐時間,而只能查清楚死者的次末次進餐(末次進餐的上一頓)時間,那又如何推斷呢?

鑑於這些問題的存在,老秦曾在師父的帶領下,完成了一個課題研究:通過判別進入小腸的食物的遷移規律來判斷死亡時間。

經實踐證明,這項研究的判別結果還是非常準確的。因為人的小腸有5至7米長,能容納末次進餐和次末次進餐的內容物。這一方法彌補了依靠胃內容物推斷死亡時間的不足。

看起來,這是一個天衣無縫的辦法。即便是早期屍體現象已經消失,即便已無法用屍溫來推斷死亡時間,即便是腐敗屍體,利用這個辦法,都可以推斷出死亡時間,而且比屍溫更準確。

但大家別忘了,這個辦法必須建立在調查部門查清楚死者「末次或者次末次進餐的具體時間」的基礎上。如果調查有誤,死亡時間的推斷也就不可能準確了。

最後老秦還想多嘴說說「法醫昆蟲學」。它是輔助法醫判別死亡時間的重要手段,對於已經出現「晚期屍體現象」的案件,有重大的意義。

在這類案件中,法醫通過研究屍體上的蠅蛆,來推斷死亡時間。

比如,在炎熱的夏天,一個人死亡1小時後,蒼蠅就會在屍體的眼、口、鼻、肛門等處產卵;20小時就可以孵化成蛆;蛆每天會長長3毫米,4、5天就成熟了,長度在1.2釐米左右;再經過一周左右就會形成蛆蛹,最終破殼成蠅。

法醫利用這一規律,就可以判斷死者究竟死亡了幾天。當然,在屍體旁邊尋找蛆蛹的時候,還要注意是它是第一代蒼蠅,還是第二代蒼蠅,這也直接影響到死亡時間的推斷。

小站之前科普過的《法醫說:這些重口味的蟲子,卻是破獲離奇無頭案的關鍵》一文,對「法醫昆蟲學」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戳標題前去閱讀。

《沉默的羔羊》裡從屍體上提取到的一隻蟲蛹 圖源:豆瓣電影

所以到目前為止,據老秦所知,還沒有一種可以不受內外因影響、脫離其他偵查獨立存在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

但很多院校、研究所還在積極研究一些新興的手法。比如老秦在讀雙學士學位的時候,就跟隨導師做過「DNA推斷死亡時間」的課題研究,即根據DNA物質的降解來判斷死亡時間。

這種辦法可以在碎屍案件等無法通過常規手段判斷死亡時間的情況下,輔助法醫對死亡時間進行判別,但對儀器、操作手法和觀測手段有嚴苛的要求。

不過,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法醫工作者們不懈的研究,總有一天,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更客觀、獨立、精確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幫助我們更快的破案。

最後,老秦還想說:在影視劇裡由於戲劇性的需要,法醫對死亡時間判斷的能力會被突出誇大,但到了現實中,法醫也不是神啊,如果你們見到我本人,千萬別把我當成體溫計使用……(因為咱真沒預設這項功能。)

相關焦點

  • 探秘法醫工作環境:高度腐爛屍體氣味直衝上臉
    你好奇法醫是如何解讀屍體裡隱藏的事實真相,讓死者「開口說話」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閩北「屍語者」的世界,來認識了解這群神秘的法醫吧。徐倫武,南平市公安局延平分局刑警大隊技術中隊負責人、副主任法醫師。
  • 女法醫6年解剖109例屍體 忍受屍臭蛆蟲精確驗屍
    然而,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個可人女孩卻整天與屍體打交道,還能讓屍體「開口說話」。她,就是黃埔區公安分局29歲的女法醫莫傳瑩。莫傳瑩從事法醫工作6年,已解剖了109例屍體。近日,莫傳瑩獲得了省勞模和市勞模的稱號。
  • 貓真的會吃人類的屍體嗎?狗卻不會,這是真的嗎?
    貓會吃人類屍體嗎?或者說,人們死後會不會被家養的寵物吃掉?我們的擔憂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科學表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為了在不受虎斑貓幹擾的情況下完成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研究人員在屍體周身放置了一個籠子,阻止和虎斑貓的覓食。但是當籠子被拿走後,這隻貓又回來了,並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裡繼續覓食同一具屍體。隨後又出現了另一隻黑貓,這隻貓也喜歡身體的左側,更喜歡手臂和胸部組織。這隻貓在大約6周的時間裡拜訪了12次,。
  • 法醫對案發現場的屍體進行勘察和解剖時,他們會不會害怕?
    法醫自然也是如此,經常驗屍、屍檢,久而久之你說他們會怕嗎?當兵期間,沒有殺過人,見過的屍體也少。從警了,遇到屍體是免不了的,因為非正常死亡公安機關是必須到場的。一次遇到交通事故死人,一起去的一個同事見了血呼呼的屍體掉頭就躲,稱自己「暈血」,我打心眼裡反感:「怕屍體你還當什麼警察?」
  • 法醫如何克服屍臭?
    死亡是所有人都不願意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屍體也是非常恐怖的,絲毫不願意觸碰,特別是那些非正常死亡的腐屍,會散發出讓人難以忍受的屍臭味。那麼屍臭到底有多臭呢?多少天才會臭呢?法醫又是如何克服屍臭的呢?
  • 法醫發掘真相的日常:人皮手套、蟲卵鑑定、細菌屍爆
    而法醫只需要搞清楚不同昆蟲的發育周期,再將正在茁壯成長的昆蟲採集下來,鑑定出這是那一類的昆蟲、看看它們處於哪一階段,就能推算出大概的死亡時間。雖然噁心,但是有效。那麼問題來了,屍體都成這樣了,法醫要如何判斷死亡時間?舉個例子,如果「巨人觀」是在水中被發現的話,可以根據其體徵判斷死亡時間。
  • 火葬場員工透露:有一種屍體誰都不敢燒,就算家屬要求也不允許
    需要處理逝者的屍體,同時也需要進行必要的火化。可是你知道嗎?在火葬場中有這樣一類屍體是堅決拒絕火化的,這是種什麼屍體?而火葬場又為什麼要有這種講究呢?一、落葉歸根的習俗,讓中國人對喪葬極為看重在中國的各種文化觀念裡素來就有落葉歸根的傳統,中國歷來對於紅白事都非常的重視,再加上一個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也是他們必然要經歷的事情。
  • 法醫楊發英:用工匠精神抽絲剝繭破譯「死亡密碼」
    新華網 彭博 攝新華網重慶1月11日電(陳雨)幹練時尚,英姿颯爽,踩著高跟鞋衝進現場,穿著風衣般的白大褂淡定地在化驗室操作「高精尖」儀器,這是影視劇中「科技範兒」十足的女法醫。「現實中,法醫工作完全不一樣。」楊發英說。今年42歲的楊發英是重慶市銅梁區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三大隊大隊長,主檢法醫師。
  • 凌晨4點,睡在屍體旁的那個姑娘
    有人曾經調侃這些當法醫的,尤其是女性,能夠坦然接觸各種屍體,各種兇案現場,肯定是自己也比較「重口」,「天生就和被人不一樣」。可這世界上,有哪個正常人喜歡和屍體打交道。對她們來說,最怕的不是現場有多血腥恐怖,而是各種傳染性疾病,還會面臨特殊屍體釋放的毒素、病菌風險。法醫黃墁還記得在對一具患有愛滋病感染者的屍體進行解剖時,不小心被沾染了死者血液的縫合針刺破了手指。
  • 半夜驗上吊屍體!死者突「長嘆一聲」全場嚇壞 女法醫揭驚悚真相
    用專業發現」蛛絲馬跡」,為死者伸冤是法醫這個職業最厲害的地方。然而,女法醫張鵬雨坦言,」現實中往往要經歷太多不堪細說的苟且,需要克服太多的困難甚至是恐懼。」她分享,有一次在案發現場勘驗時,上吊身亡的屍體竟發出一聲」長嘆」,當時現場人員都嚇壞冒冷汗,只有她一人淡定應對。
  • 法醫講述破案經歷:3毫米指甲劈裂揭開分屍案真相
    家屬一口咬定,死者在死亡前與人發生爭執,對方揚言要打死他。難道對方真的是兇手?無頭女屍案如何一層層剝絲抽繭鎖定案犯,離奇死亡男子到底是他殺還是出現意外。本期「重案組——法醫現場」,通過法醫王直的親身經歷,為您揭開無頭女屍案背後不可思議的真相。法醫檔案:王直,瀋陽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技術一處法醫室主檢法醫師。
  • 「法醫秦明」系列新作問世
    當時,他透露,「法醫秦明」系列第二卷「眾生卷」的第一季《天譴者》即將問世。經過一年半時間的雕琢、打磨,作為「法醫秦明」系列的第七部作品,《法醫秦明:天譴者》如約與廣大讀者見面。▲秦明已出版作品在萬象卷裡,「秦明」初出茅廬,懷揣著一腔熱血,闖入法醫的世界,目睹了人間萬象,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步步前行。
  • 20年驗屍1000餘具 法醫阿超的箱子裡為何總有一把湯勺
    說起法醫,很多人會想到刑偵片裡的畫面: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幾名身著白大褂的法醫拎著箱子走進荒郊野嶺,對一具不明身份的屍體進行勘查。是自殺還是他殺?兇手是誰……法醫神秘的勘查箱裡有哪些法寶?據說,勺子除了舀湯還是法醫的好幫手。生活中,法醫還破解了小區裡的流浪貓死亡案。2021年1月12日,現代快報記者走進潘鬥超法醫工作室,了解法醫的故事。
  • 法醫劉良:全國首例新冠逝者遺體解剖,法醫秦明稱其為老師
    和走在一線的醫生們不一樣,這個特殊的職業叫做法醫。 講到法醫,大家會想到什麼? 解剖、死亡、屍體…… 可能是《非自然死亡》裡的三澄美琴,或是《法醫秦明》中的秦明,行走於各種危險場景,卻依舊有著處變不驚的「帥氣」。
  • 大自然中的法醫:食肉甲蟲啃食屍體清理骨架
    北京時間1月2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報導,一種叫做「皮蠹」的食肉甲蟲是大自然中的法醫專家。皮蠹的英文單詞是dermestid,該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皮」,因而這種昆蟲的命名很貼切。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蟲會把肉從屍體上啃下來,這被稱為「白骨化」過程。
  • 屍體是怎麼腐爛的? 屍體的腐爛過程
    屍體的腐爛過程 屍體腐爛固然是一個很噁心的過程,但是研究屍體現象的發生、變化特點及其規律,對法醫確定死者的死亡原因、死後經過的時間、死亡時的姿態及死後是否被移動等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可以在刑偵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按照死後的時   原標題:屍體是怎麼腐爛的?
  • 問吧精選|法醫,讓死者和生者在各自空間裡明白地活著
    馬蘇皮拉密:劉教授,您是現場解剖還是在法醫室裡做,據說現場做解剖是不給帶口罩的,這個傳說是真的嗎?劉良:解剖場地野外有,室內也有。有條件儘量在正規的解剖間做。過去傳統認為,不帶口罩可以聞到可以毒物氣味,有助於鑑定。另一方面說法是戴口罩其實不能阻擋氣味的穿透,效果不好。所以,一般早期屍體,可以不戴口罩。
  • 法醫秦明:公安廳的「段子手」 對得起死者就OK
    「去死亡最多的地方」  美劇《不死法醫》中的法醫亨利·摩根說:「如果你想了解死亡,就去死亡最多的地方。」  秦明是安徽省公安機關三百多名法醫中的一員,他們每年承擔近萬起非正常死亡的現場勘查等工作。「上吊的,自殺的,交通事故,各種意外死亡都要法醫確認。」
  • 秦明:我只是一個愛講故事的法醫
    剛走進學校的他,都不知法醫是什麼,只知道當時全國法醫專業畢業生一年200人。「一頭霧水地參加見習,但是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歡這個職業」。「發現」這份熱愛,要追溯到第一次參與屍體解剖。那年秦明18歲,上大一,死者是他相熟的同齡人。
  • 女子身穿黑色裙子在公寓的浴室裡身亡,屍體旁2隻貓也已經死亡
    近日,泰國一名女子在一家豪華公寓的浴室中身亡,警方還在其屍體旁邊發現了兩隻寵物貓的屍體,在其書架上也發現了很多本關於抑鬱症的書。據泰國媒體7月12日報導,7月11日,Paholyothin警察局Thanarat Suwanadee中校接到了報警電話,有人報警在曼谷乍都乍府Chomphon街Lat Phrao路5號Soi Lat Phrao附近的公寓中有煤氣味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