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法醫秦明的本體竟然是……體溫計?
如果一個人真的徹底「涼涼」了,法醫是怎麼知道死亡時間的呢?
看了法醫大電影的童鞋,可能還會對這樣一場戲有印象:法醫把手放在屍體的某個位置,然後就開口估算出了屍體溫度,並且根據複雜的公式,推測出了大概的死亡時間。
看起來,電影裡的法醫似乎身兼一項神奇的技能:體溫計。
那麼,現實中的法醫秦明,也會有這樣的「神操作」嗎?為什麼法醫對屍體溫度這麼敏感?屍體溫度到底是測哪裡的溫度?屍溫計算又是怎麼一回事?
今天,小站的電影科普系列,就把以上問題的答案全部告訴你。
在回答以上所有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基礎知識點——死亡時間。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聽到「死亡時間」這個詞,似乎所有案件的偵破工作都繞不過它。那麼,什麼是「死亡時間」?為什麼死亡時間的推斷在刑偵破案中如此重要?
死亡時間在法醫學中又被稱為死後間隔時間,是從死者死亡到法醫進行屍檢時所經過的時間。
死亡時間推斷,則是法醫通過各種手段確認死者死亡時間的過程。
電視劇中,秦明正在和林濤討論案情 圖源:豆瓣電影
一般來說,法醫在到達案發現場後,首先會對現場進行一個初步勘查,其次會對屍體進行靜態勘查,最後還會對屍體進行動態勘查。
所謂動態勘查,就是初步檢驗屍斑、屍僵、角膜混濁甚至超生反應等屍體現象。
這些是法醫對屍體進行的「常規綜合判斷」,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預估出一個大概的死亡時間。
因為「死亡時間」對於案件的偵破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只要確定死亡時間,就可以基本確定作案時間,從而劃定偵查方向和範圍,甄別犯罪嫌疑人,另外,也有利於進行現場重建從而刻畫犯罪嫌疑人特徵。
不過僅通過「常規綜合判斷」,不可能將死亡時間的估算精確到小時,法醫的前期勘查所得結果大多是一個時間範圍。
在實際工作中,「死亡時間推斷」是法醫界最大的難題。因為不論用什麼手段推斷死亡時間,都會受到環境和個體差異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巨大的,有的甚至可以大到讓推斷毫無意義。
而為了降低推斷誤差,一名合格的法醫,在對一具屍體的死亡時間進行推斷時,應綜合多種方法進行。因為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多種方法綜合得出的平均數值,有更大的概率接近準確值。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法醫界的前輩們已經研究出很多種推斷方法,運用於不同環境、不同案情和不同屍體狀態。
直到今日仍有很多法醫同仁,在積累大量實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去研究新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
其中,通過「屍溫」來判斷死亡時間,只是最常見的一種。
在進一步了解「屍溫判別法」之前,先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屍溫」具體指什麼嗎?屍溫是指屍體內部溫度,而非屍體表面溫度。
因此大電影中估算屍溫的位置顯然是不太準確的,一般來說,法醫會檢測直腸溫度或者肝臟表面溫度來檢測屍溫。(PS:大陸法醫通常習慣測量死者直腸溫度,也就是「肛溫」;而在香港地區,很多法醫習慣測量死者肝臟表面溫度,也就是俗稱的「肝溫」。)
不管測量肛溫還是肝溫,都是在檢測屍體的內部溫度,只是方法不同而已。這一點差別,熟知刑偵港劇和老秦小說的讀者應該早就發現了。(戳連結了解更多知識:「肝溫」Or「肛溫」判別死亡時間?其中的學問還真多)
《法醫先鋒Ⅲ》中,調查人員正在檢查死者的身體 圖源:豆瓣電影
而利用屍溫進行死亡時間推斷,是法醫們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夠將死者的死亡時間精確到小時。
那麼,通過屍溫判別死亡時間一定是很準確的嗎?
老秦在這裡想說:並非如此。雖然利用屍溫來推斷死亡時間是最常用的,但它也有明顯的弊端。
因為在實踐工作中,屍溫下降還受到環境、個體差異、屍體體態、有無覆蓋物、室內室外、生前體溫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依靠屍溫得出的死亡時間,有時並不如想像中那麼準確。
並且,在屍體溫度已經降低到環境溫度以後,這一辦法就無法再使用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法醫又將如何進一步判別死者的死亡時間呢?
在之前的更新中,老秦曾給大家介紹過很多通過早期的屍體現象來判斷死亡時間的方法,並且詳細敘述了每一種變化發生的時間範圍,戳連結了解人死後的12小時內,會發生哪些逆天的變化?。在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熟悉老秦小說的讀者,一定對接下來要科普的這個名詞很熟悉,它就是「末次進餐時間」。通過「末次進餐時間」推斷死者的死亡時間,也是法醫們經常使用的推斷方法之一。
正常情況下,如果死者在進食後2小時左右死亡,胃內食物會有一定程度的消化,並且有食物從胃內向十二指腸推移;
如果死者在進食後4小時左右死亡,胃內還可以看到食糜;
而如果死者在進食6小時後死亡,胃內和十二指腸內均系空虛狀態。
通過以上已知規律就可以判別「死亡時間」了。但這一方法也有弊端。
假如發現死者時,他的胃已經完全排空,只知道是末次進餐6小時後死亡,面對這樣的情況,要如何進一步判斷死亡時間呢?又假如,偵查部門調查不清死者的末次進餐時間,而只能查清楚死者的次末次進餐(末次進餐的上一頓)時間,那又如何推斷呢?
鑑於這些問題的存在,老秦曾在師父的帶領下,完成了一個課題研究:通過判別進入小腸的食物的遷移規律來判斷死亡時間。
經實踐證明,這項研究的判別結果還是非常準確的。因為人的小腸有5至7米長,能容納末次進餐和次末次進餐的內容物。這一方法彌補了依靠胃內容物推斷死亡時間的不足。
看起來,這是一個天衣無縫的辦法。即便是早期屍體現象已經消失,即便已無法用屍溫來推斷死亡時間,即便是腐敗屍體,利用這個辦法,都可以推斷出死亡時間,而且比屍溫更準確。
但大家別忘了,這個辦法必須建立在調查部門查清楚死者「末次或者次末次進餐的具體時間」的基礎上。如果調查有誤,死亡時間的推斷也就不可能準確了。
最後老秦還想多嘴說說「法醫昆蟲學」。它是輔助法醫判別死亡時間的重要手段,對於已經出現「晚期屍體現象」的案件,有重大的意義。
在這類案件中,法醫通過研究屍體上的蠅蛆,來推斷死亡時間。
比如,在炎熱的夏天,一個人死亡1小時後,蒼蠅就會在屍體的眼、口、鼻、肛門等處產卵;20小時就可以孵化成蛆;蛆每天會長長3毫米,4、5天就成熟了,長度在1.2釐米左右;再經過一周左右就會形成蛆蛹,最終破殼成蠅。
法醫利用這一規律,就可以判斷死者究竟死亡了幾天。當然,在屍體旁邊尋找蛆蛹的時候,還要注意是它是第一代蒼蠅,還是第二代蒼蠅,這也直接影響到死亡時間的推斷。
小站之前科普過的《法醫說:這些重口味的蟲子,卻是破獲離奇無頭案的關鍵》一文,對「法醫昆蟲學」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戳標題前去閱讀。
《沉默的羔羊》裡從屍體上提取到的一隻蟲蛹 圖源:豆瓣電影
所以到目前為止,據老秦所知,還沒有一種可以不受內外因影響、脫離其他偵查獨立存在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
但很多院校、研究所還在積極研究一些新興的手法。比如老秦在讀雙學士學位的時候,就跟隨導師做過「DNA推斷死亡時間」的課題研究,即根據DNA物質的降解來判斷死亡時間。
這種辦法可以在碎屍案件等無法通過常規手段判斷死亡時間的情況下,輔助法醫對死亡時間進行判別,但對儀器、操作手法和觀測手段有嚴苛的要求。
不過,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法醫工作者們不懈的研究,總有一天,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更客觀、獨立、精確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幫助我們更快的破案。
最後,老秦還想說:在影視劇裡由於戲劇性的需要,法醫對死亡時間判斷的能力會被突出誇大,但到了現實中,法醫也不是神啊,如果你們見到我本人,千萬別把我當成體溫計使用……(因為咱真沒預設這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