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法醫,很多人會想到刑偵片裡的畫面: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幾名身著白大褂的法醫拎著箱子走進荒郊野嶺,對一具不明身份的屍體進行勘查。是自殺還是他殺?兇手是誰……
法醫神秘的勘查箱裡有哪些法寶?據說,勺子除了舀湯還是法醫的好幫手。生活中,法醫還破解了小區裡的流浪貓死亡案。2021年1月12日,現代快報記者走進潘鬥超法醫工作室,了解法醫的故事。
20年間,他共檢驗屍體1000餘具
潘鬥超是南京市公安局棲霞分局的民警,身材瘦削。原以為長期接觸不能發聲的屍體,人會變得沉默寡言,沒想到他格外幽默健談。
在公安一線崗位上的20年間,他共檢驗屍體1000餘具,出具各類人體損傷鑑定達2000多份,直接認定破案500餘起,用無數鐵證澄清事實、還原案情,偵破了80多起重特大案件。
「法醫對細節非常重視。舉個例子,一名受害人死亡後,經檢驗身上只有大腿內側的一道傷,是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現場有一攤血。但是經過法醫仔細勘察,現場還有其他零散的血滴,這血滴是受害人的嗎?通過血滴的走向、分布,我們判斷出這是犯罪嫌疑人受傷留下的,而不是受害者的血。因為主動脈破裂的出血量非常大,受害人大腿受傷後瞬間倒地,就無法行動了。」潘鬥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後來經過DNA的檢測,證實細小的血滴確實是嫌疑人的血液。
潘鬥超表示,面對一個案件時,不僅是法醫,所有刑偵警察就像是在解一道複雜的數學題。解題的方程式有很多,每個警種有不同方式。現在警種大融合,面對案件時大家共同去破,所以破案速度越來越快。
箱子裡都有啥?勺子居然有這用場
法醫的小箱子裡都有什麼法寶?潘鬥超打開勘查箱向記者介紹道:「箱子裡的工具都是根據法醫平時工作需要挑選出來的,有的可能是其他專業的用具,甚至是生活中的用具。比如這個箱子裡的,大多數是外科醫生會使用的工具,有止血鉗、剪刀等,還有一些是生活中就會用到的。」
說到這裡,潘鬥超拿起箱子裡的一把長柄勺子:「猜猜這把勺子是什麼用處?」猜了半天,也沒人說出正確答案,潘鬥超揭曉謎底:「勺子在平時可能是盛湯用的,但在我們這裡用處可不一樣。在法醫檢驗屍體時,如果死者是因為大失血死亡,那腹腔內可能有大量血液。這把勺子容量為30毫升,如果一共在腹腔內舀出10勺,那麼死者的出血量就是300毫升左右。」 「因為腹腔內有很多臟器,用長柄勺子可以在不破壞臟器的情況下取出血液並測量出血量,這個勺子的巧妙用處也體現了業界前輩的智慧。」潘鬥超補充道。
潘鬥超又拿起一個撬棍樣式的工具告訴記者:「這是開顱工具,因為腦組織比較容易被破壞,所以一般在用鋸子鋸到一定深度後,就要更加小心地操作,要用這個小工具順著骨縫把顱骨撬開。」
是不是每次解剖都需要打開顱骨?潘鬥超說:「是的,我們解剖是要嚴格遵循國家頒發的標準,每次解剖都要將三腔打開,也就是死者的胸腔、腹腔和顱腔。顱腔要打開的話,就要先打開顱骨。」
潘鬥超拿起一個溫度計進行解密:「這是測量屍溫用的。大家可能會覺得屍體都是冰冷的,沒什麼溫度,其實在實踐中,屍體溫度是必須測量的。測量出屍體內部的溫度後,再結合環境溫度,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死者的死亡時間。」
法醫工作對他的生活有影響嗎?
2017年4月,棲霞區一處河塘中出現了一具浮屍,已經發黑髮臭。潘鬥超的同事李承承接到報警後迅速趕到現場,由於屍體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已經高度腐敗,顏面膨大,眼球外突,屍體膨大呈現「巨人觀」。村民們都不敢靠近,李承承一人將屍體拖上了岸。
這樣常人無法忍受的工作環境,對於法醫來說是常態。潘鬥超說:「我的職業比較特殊,面對的挑戰比較大,工作環境也和其他人不太一樣,但是我覺得對我生活影響不大。可能對我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影響很大。比如,我喜歡刨根問底、執著,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喜歡邏輯推理,透過表象尋找事實。」
潘鬥超表示,單純從法醫角度來看,社會大環境越來越安定,惡性案件越來越少,傳統法醫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少。「現在小型案件較多,我們需要考慮法醫職業的發展方向,如果沒有殺人等惡性事件的發生,法醫如何發揮專業特長。2020年江蘇警方破獲命案積案兩百多起,大多數是過去的案件,一方面體現出現在命案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無論時間過去多久,警方都責無旁貸找出事實真相給死者交代。他說:「我們法醫、刑警的初心不改。」
鏡
頭
還原現場
流浪貓大白之死
潘鬥超家所在的小區裡曾有一隻可愛的流浪貓,因為全身雪白,孩子們都叫它「大白」。一天,大白消失了,喜歡它的孩子們慌了,甚至還有孩子說在河邊看到疑似大白的屍體。孩子們不敢靠近貓的屍體,同時也心存僥倖,猜測大白可能是出去找「女朋友」了,這隻死去的貓一定不是大白。可是大白到底去哪兒了?
潘鬥超12歲的兒子央求他去現場看看。潘鬥超通過小貓屍體眉心的雜毛,判斷這就是大白。屍體周圍有散落的毛,身上損傷不多。「我判斷,大白是跟其他貓打架爭奪領地,被打傷後掉落水中,爬起來後沒有體力,饑寒交迫,在岸邊凍死了。」
「這個思維就是判斷非正常死亡的過程。首先要確定死者是誰,他的身份;然後判斷他是什麼時候死的,怎麼死的。通過大白的屍僵現象和角膜情況,判斷出它大概的死亡時間為一天左右。再問小朋友們在河邊玩的時候有沒有看見大白,進行走訪調查,確定死亡時間大概為24小時。同時,根據散落的毛,判斷出它有打鬥行為。」潘鬥超說。
兒子的理想
做一名醫生
由於工作繁忙,潘鬥超沒有太多時間去看影視作品。不過他喜歡看科幻小說,是「三體迷」,也愛看諾蘭的電影如《盜夢空間》等。燒腦的作品他都很喜歡。值得一提的是,幾年前大火的電視劇《法醫秦明》,主角原型秦明是潘鬥超的學弟。潘鬥超說,上學時,秦明就是一個文藝青年,自己也抽空看了《法醫秦明》的書和電視劇。
在父親的薰陶下,兒子小潘對父親非常崇拜,他在作文《我的偶像》中就寫了潘鬥超。小潘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潘鬥超告訴記者:「兒子的這個理想一方面是因為看到醫護工作者抗擊疫情,另一方面和我也有關係,我本身就是學醫的,後來成了警察。」
潘鬥超說自己平日裡對政法新聞很感興趣,比如去年杭州的殺妻拋屍案。「在破案之前,我就關注了相關新聞,兒子當時也和我討論過很多次。憑著作為刑警的直覺,我的判斷和最後通報的新聞事實一致。」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