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高人,總結了《論用筆十法》,整整10條,請背下來

2021-01-21 沐石陪您學書法

唐代有位書法高人,名叫張懷瓘,對自己的書法水平非常自信,自稱:「正楷、行書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書欲獨步於數百年間。」遺憾的是,他的書法,並無真跡傳世,所以說呢,我們也沒有機會去領略他的風採了,也無法判斷他是不是在吹牛。

書法作品雖然沒傳下來,可是呢,作為一位書法理論方面的高手,張懷瓘還是有很多經典的書法理論著作的。比如說收錄在《歷代書法論文選》中的《玉堂禁經》、《文字論》、《書議》、《書斷》等等。如果你想了解書法用筆,如果你想鞏固一下自己的理論知識,建議您抽時間讀一下。

今天呢,別的不說,我們來聊聊唐代書法高人張懷瓘總結的《論用筆十法》,整整10條,可以說是乾貨滿滿。喜歡書法的您,請背下來。(考慮到篇幅,咱們把兩條放在一起說。)

1、 偃仰向背,陰陽相應。

所謂的「偃仰向背」,說的就是點畫的姿態,就像張懷瓘強調的那樣「須求點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再簡單點,咱們在寫字的時候啊,要注意到俯仰向背的姿態呼應,要麼向相,要麼向背,最好不要「狀如算子」。

另外,張懷瓘在第2條中還強調:「陰為內,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須左右呼應。」

2、 鱗羽參差,峰巒起伏。

張懷瓘說的這第3條和第4條,看起來有點不怎麼好理解。這8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主要就是在強調點畫的質量和用筆的注意事項。

顏真卿說的「屋漏痕」大家都聽說過吧?

虞世南強調的「節節加勁」大家都明白吧?

《書法三昧歌》中也說:「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

明白了上面這幾句話,下筆時候能將這些筆法體現出來,自然也就能實現「鱗羽參差,峰巒起伏」了。

3、 真草偏枯,邪真失則。

第5條,真草偏枯,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寫字的時候,不能一會用楷書的筆畫,一會用草書的筆畫,要協調,要一致,這樣才能映帶流暢,筆勢飛動。

當然了,有很多高手在寫字的時候,也會刻意去強調這種效果。比如顏真卿的《裴將軍詩》,就是各種書體夾雜在一起寫成的。這屬個例,如果你沒那個水平,建議不要輕易嘗試。

4、 遲澀飛動,射空玲瓏。

用筆的「遲」和「澀」,還好理解一些,就是要求我們寫出入紙三分的力度,寫出線條的質感。只不過,凡事都有一個度。特別是在帖學用筆系統中,遲澀要有,飛動的筆勢,玲瓏的姿態也要體現出來。

5、 尺寸規度,隨字變轉。

什麼是「尺寸規度」?張懷瓘解釋說:「不可長有餘而短不足,須隱筆至盡處,則字有凝重之態。」

什麼是「隨字變轉」?張懷瓘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蘭亭序》中那麼多「之」字,各有姿態,王羲之為什麼這樣處理?主要原因,就是根據章法的整體需要,做了些細節上的靈活調整。

古人論書法,是非常生動有趣的。如果你想了解古人是怎麼想的,不妨多讀讀古人關於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

如果有一本書,將歷代書法名家的經典論述匯總到了一起,您有沒有興趣?

今天,將我手上的這本黃簡老師負責編輯的《歷代書法論文選》分享給大家。從早一點的蔡邕、王羲之,到明清時期的包世臣和康有為,這本書,一共888頁,95篇論文,幾乎涵蓋了書法史上的大部分經典論述。

值得一提的是,黃簡老師在書法講座中分享的《玉堂禁經》、《三十六法》、《用筆論》、《筆法訣》等名篇,也收錄在其中。這對我們從理論上掌握書法用筆,也是大有幫助的。

下面是連結,真正喜歡書法的朋友,不要錯過。

相關焦點

  • 書法界傳來喜訊,一幅唐代草書在敦煌問世,其價值無法估量!
    古人學習書法跟今人是大不相同的,書法在古代絕對能夠稱得上是貴族藝術。魏晉時期能夠掌握書法筆法的人,往往是一些高門大姓,比如「王氏家族」「謝氏家族」等等。這些筆法通過「王葆入關」傳給北朝之後,極大促進了北朝書法的發展,這當然也僅僅是在貴族之間傳播。到了唐代,「筆法」則一直靠著家族和師徒之間流傳,在拓片與印刷術並不普及的時代,筆法的傳承靠的是手把手傳授,所以一時間大師林立。
  • 解讀唐代顏真卿書法碑刻《郭虛已墓誌》(第二期)
    中國書法是一種具有獨特民族藝術個性的文化形態, 表象上看, 它是最簡單的線條組合, 但它記錄了創作者生命流程瞬間的文化行為, 也是他長期文化積澱的直觀釋放。深入分析, 它又是最典雅的傳統文化承載, 它關係創作者的德行、學養、天賦和藝術創造, 是闡發書法真諦的藝術語彙。
  • 300多頁的《經濟法基礎》怎麼背?精簡版必背法條60條來了!
    而且有時候前一天記住了,但是第二天再回想的時候,又不是特別確定自己背的對不對,書本太厚了不可能一直帶在身上看。所以小初特意整理了60條精簡版必背法條,大家可以保存下來,隨時打開手機就可以看一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高記憶!
  • 「黃鐘大呂」第五屆書法面授班總結
    寫總結是個比較辛苦的事情,但是不寫的話,總感覺會少些什麼。本來沒有計劃舉辦本次的面授班,奈何一直有學員們在諮詢,在期待,於是有了本次暑假的面授。也本想趁熱打鐵寫完這個總結,但瑣事纏身,拖拖拉拉,時至今日,趕緊發出來。
  • 學習:背法條、提取、放鬆
    落筆下來,隨意記錄些。對於不懂法學的人而言,背出法條是件很炫酷的事,對於懂法學的人而言,背出法條同樣炫酷。背法條不會成為任何課程的要求,因為它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就是背法條的嘛。但不能忽視的是,它是法律人專業化的一種重要表現。無論如何,背法條都是必須的事。
  • 書法的美:自然、邏輯、形態、觀念
    漢字擁有親疏、張馳、向背、仰俯這些的邏輯關係,也就促使書法擁有 相對的轉變,書法剛開始擁有圓與方、疾與遲、提與按、收與放、輕與重、連與斷的對立統一關聯。客觀性全球中全部的邏輯關係好像都被書法家們所發掘出來,這種規律性被應用到書法中則造成出多種多樣姿勢。
  • 做律師與背法條
    當時,我就覺得那麼多法條,背起來可是麻煩透了。後來就選了一個我覺得不需要死記硬背、我也很感興趣的學科——社會學。後來才知道,考法律研究生,誰說要背法條的?法律規定那麼多,誰說要一一背下來所有的法律規定的?就是這種錯誤認識,讓我與法律研究生失之交臂,擦肩而過。這一「擦肩」,錯過了整整八年時間。
  • 狂草書法技法10講
    狂草雖好,但其難度也是真大,從古至今書家數以萬計,但真正弄出名堂來的典型狂草書家也就這麼幾位:唐代張旭、懷素,宋代的黃庭堅,明末清初的王鐸、傅山以及現代的毛澤東。可見狂草之難、難於上青天!下面就自己多年研習狂草、以及在狂草章法上所悟到的一些心得,揀重要的總結成10條,大言不慚地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批評與指正。1、大小「大小」是指字體的大小。任何書體的一幅書法作品,字體的大小都應該是不同的,動態書體的行書、草書如此,靜態的篆書、隸書、楷書也是如此。
  • 【總結大賽 | 寧夏請喝茶】剁手又一年
    不知不覺又一年過去了,最近事情比較多,很久沒來派裡分享了,這幾天閒下來,剛好刷到了派裡的總結大賽,這怎麼能少了我這個參賽積極選手呢
  • 這些書法「錯別字」令人哭笑不得
    在唐代韓愈的《送李願歸盤谷序》裡,「願」和「谷」應該寫成「願」和「谷」,被寫成了「情願」的「願」和「穀物」的「穀」。而書法名家寫錯字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也因為書法作品寫錯字被眾人吐槽。在今年元宵節當天發的微博中,他不小心將「元宵節」寫成「元霄節」,作品發出不久即撤回。
  • 為您介紹唐代兩位草書「大家」
    不學習書法的朋友可能對這一行的名人無動於衷,就好比不研究微觀物理的人總說楊振寧的私生活。書法這行,即便是沒有一點基礎,也知道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再往深了一點說,知道他們是唐代人,唐代不同於秦漢,行、楷、隸、篆,各家爭鳴。
  • 一卷唐代的高清敦煌寫經,端莊俊秀、神完氣足!能否入圍中書協?
    比如唐代的崇文館設學士、直學士等,有校書2人,拓書手2人,書手10人,熟紙匠3人,裝潢匠5人,筆匠3人;其下司經局有書令史2人,楷書手25人;秘書省下設秘書監、著作局等部門,設有楷書手80人;門下省的弘文館設楷書手30人……另外,這些抄經書手的來歷大多為五品官員以上的子孫
  • 劉春聲:《正倉院鳥毛文字屏風印徵唐代花體篆書》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古錢上的花體篆書,「花體篆是中國書法上的一種書體,只在唐代流行過一段時間,今天已經很少有人使用,甚至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見過。據說在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還保存有我國唐代鳥毛貼制的文書屏風,上面的書法就是花體篆書。有趣的是,我收藏的一兩枚宋代大型壓勝錢『金玉滿堂背雙螭龍』上就保留了花體篆的身影。如果從保留書法藝術的角度講,這兩枚錢就更顯得有特殊意義」。
  •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第07課書法課程安排
    第07課書法課程安排前面六堂課,講了一些基本的理論,什麼是三種體,什麼是王羲之系統,書法的三要素等等。加在一起大約是三個小時,我希望有志於學書法的朋友,花點時間看一下。教學的基本原則,以前說是「雙基」,一是基本概念要搞清楚,二是基本技巧要熟練。
  • 日本東寺佛像特展:空海留唐學法請回日本的寶物,展現唐代密宗精華
    中國唐代的中晚期,極為盛行印度傳來的密宗佛教,在中國經過幾代高僧的闡發之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唐密」佛教,為了區別於後來的「藏傳密宗」,而稱「漢傳密宗」。唐密在唐代時東傳日本,一直延續下來,被稱為「真言宗」。
  • 精英律師中戴曦背法條,看著爽卻會誤導人
    裡邊還有一個情節,就是女主戴曦背誦行政訴訟法的整部法條。我的個天哪!這個真是個神人,已經不是什麼「法學院高材生」可以形容的了。當看到這的時候,是我精神最集中的時候,領教一下什麼叫高人。人家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張嘴就來,不打磕巴,真是牛,觀眾們是不是也看的特別爽,這是誰家的閨女啊,真厲害,自己家的孩子也得這麼培養啊。但殊不知,真正學法律的,真的沒什麼人能把法條背的這麼利索,背的這麼熟有個啥用,關鍵在理解。
  • 請跟我來,從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宋詞第三集)
    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局限於宋代。宋詞與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代表形式,並稱為「雙絕」,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顆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今天,我按照計劃再送上三幅以宋詞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順便說一句,詞作字數通常較多,需要大尺寸製作,書法創作過程很不容易,希望大家理解。
  • 富麗端莊美輪美奐的唐代古鏡
    唐代的銅鏡製作和發展都達到了頂峰。這可能也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在盛唐時期就流行著獻鏡和贈鏡的習慣。據《唐書,禮樂志》記載:八月十五唐玄宗的生日被定為「千秋節」,這一天群臣獻甘露壽酒,並以銅鏡作為壽禮或者互贈的禮物,因此「千秋節」又叫「千秋金鑑節」就如唐代銅鏡銘文中所寫的那樣「月樣團圓水樣請,好將香閣伴閒身。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當如見故人。」這很明顯就是贈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