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位書法高人,名叫張懷瓘,對自己的書法水平非常自信,自稱:「正楷、行書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書欲獨步於數百年間。」遺憾的是,他的書法,並無真跡傳世,所以說呢,我們也沒有機會去領略他的風採了,也無法判斷他是不是在吹牛。
書法作品雖然沒傳下來,可是呢,作為一位書法理論方面的高手,張懷瓘還是有很多經典的書法理論著作的。比如說收錄在《歷代書法論文選》中的《玉堂禁經》、《文字論》、《書議》、《書斷》等等。如果你想了解書法用筆,如果你想鞏固一下自己的理論知識,建議您抽時間讀一下。
今天呢,別的不說,我們來聊聊唐代書法高人張懷瓘總結的《論用筆十法》,整整10條,可以說是乾貨滿滿。喜歡書法的您,請背下來。(考慮到篇幅,咱們把兩條放在一起說。)
1、 偃仰向背,陰陽相應。
所謂的「偃仰向背」,說的就是點畫的姿態,就像張懷瓘強調的那樣「須求點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再簡單點,咱們在寫字的時候啊,要注意到俯仰向背的姿態呼應,要麼向相,要麼向背,最好不要「狀如算子」。
另外,張懷瓘在第2條中還強調:「陰為內,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須左右呼應。」
2、 鱗羽參差,峰巒起伏。
張懷瓘說的這第3條和第4條,看起來有點不怎麼好理解。這8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主要就是在強調點畫的質量和用筆的注意事項。
顏真卿說的「屋漏痕」大家都聽說過吧?
虞世南強調的「節節加勁」大家都明白吧?
《書法三昧歌》中也說:「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
明白了上面這幾句話,下筆時候能將這些筆法體現出來,自然也就能實現「鱗羽參差,峰巒起伏」了。
3、 真草偏枯,邪真失則。
第5條,真草偏枯,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寫字的時候,不能一會用楷書的筆畫,一會用草書的筆畫,要協調,要一致,這樣才能映帶流暢,筆勢飛動。
當然了,有很多高手在寫字的時候,也會刻意去強調這種效果。比如顏真卿的《裴將軍詩》,就是各種書體夾雜在一起寫成的。這屬個例,如果你沒那個水平,建議不要輕易嘗試。
4、 遲澀飛動,射空玲瓏。
用筆的「遲」和「澀」,還好理解一些,就是要求我們寫出入紙三分的力度,寫出線條的質感。只不過,凡事都有一個度。特別是在帖學用筆系統中,遲澀要有,飛動的筆勢,玲瓏的姿態也要體現出來。
5、 尺寸規度,隨字變轉。
什麼是「尺寸規度」?張懷瓘解釋說:「不可長有餘而短不足,須隱筆至盡處,則字有凝重之態。」
什麼是「隨字變轉」?張懷瓘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蘭亭序》中那麼多「之」字,各有姿態,王羲之為什麼這樣處理?主要原因,就是根據章法的整體需要,做了些細節上的靈活調整。
古人論書法,是非常生動有趣的。如果你想了解古人是怎麼想的,不妨多讀讀古人關於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
如果有一本書,將歷代書法名家的經典論述匯總到了一起,您有沒有興趣?
今天,將我手上的這本黃簡老師負責編輯的《歷代書法論文選》分享給大家。從早一點的蔡邕、王羲之,到明清時期的包世臣和康有為,這本書,一共888頁,95篇論文,幾乎涵蓋了書法史上的大部分經典論述。
值得一提的是,黃簡老師在書法講座中分享的《玉堂禁經》、《三十六法》、《用筆論》、《筆法訣》等名篇,也收錄在其中。這對我們從理論上掌握書法用筆,也是大有幫助的。
下面是連結,真正喜歡書法的朋友,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