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唐代的高清敦煌寫經,端莊俊秀、神完氣足!能否入圍中書協?

2020-12-06 書畫課代表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課代表要同大家分享的是一卷高清敦煌寫經作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卷書寫於唐朝儀鳳元年。

唐儀鳳元年《金剛經》

敦煌寫經與敦煌的石窟、壁畫可說是整個敦煌藝術文化最為經典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講,敦煌石窟、壁畫(多為佛像、佛畫)無論是在造型、色彩、形象性等方面比敦煌寫經更為吸引人,畢竟好看是吸引人的第一步。但敦煌寫經往往又與敦煌石像壁畫密不可分,因為佛像、佛畫、佛經,都是佛教的具體呈現。

從唐初至晚唐的200多年中,唐朝諸多帝王崇佛佞佛。一方面它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導致佛教宗教派別的興旺發達;但另一面,大興土木、愚弄百姓,導致國力虛空,也是不容小視的。

寫經並不是唐朝的才有的,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所以敦煌寫經的具體流存數量大概沒人全部統計過。據說,僅是那個被餘秋雨稱為「文化大盜」的伯希和就在藏經洞裡精挑細選了六馬車的經卷文書

伯希和在藏經洞

唐代抄經風氣極盛,不但官方抄,民間也抄。你以為抄經生都是和尚?那可就錯了。通常為了迅速傳達經文旨意,官方有專門的楷書手抄經,並招募了大量擅長書法的抄經生。

比如唐代的崇文館設學士、直學士等,有校書2人,拓書手2人,書手10人,熟紙匠3人,裝潢匠5人,筆匠3人;其下司經局有書令史2人,楷書手25人;秘書省下設秘書監、著作局等部門,設有楷書手80人;門下省的弘文館設楷書手30人……

另外,這些抄經書手的來歷大多為五品官員以上的子孫,而且還必須得擅長書法。

《新唐書·藝文志》云:「貞觀中,徼、虞世南、顏師古繼為秘書監,請購天下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繕寫藏於內庫,以宮人掌之。"

唐儀鳳元年《金剛經》 局部

古代的抄經生其實是非常苦悶且繁忙的。往往一部經書要按照固定的形式、紙張抄寫數十本,這樣民間才有一個可抄寫的仿本。

並且書寫完畢,要自己先校對一遍,然後由官府的專門人員校對三遍,接著由佛寺的高僧校閱三遍,再由監管官員籤名,最後才由官方的裝潢手裝裱,藏於內府或發放給各大寺院。不信?我們來看看本卷寫經末尾的書寫記載:

唐儀鳳元年《金剛經》 局部

最值得吐槽的是——抄經生是沒有俸銀報酬的!他們的報酬僅是各種貯米和料錢!相當於我們以前的各種糧票、布票。並且還是計時、計件來結算的~

《唐六典》有記載「中書、門下令史,諸楷書手寫書課,皆有炭料"「食貯米,菜料日四十錢,給三口糧。"

這也多虧了這些抄經生的家底殷厚,要是有人想要以此謀生,多半是堅持不下的。不過也正因如此,這些身出名門的公子哥才耐得住性子,流傳下了這寶貴的藝術財富

此卷《金剛經》作為盛唐時代的書法作品,用筆精謹勻停、筆筆不苟,結體寬博舒展、端莊俊秀,字形大大體一致,橫豎空間分配均勻。這種整齊劃一,可以說是筆法、章法的高度統一。

所以對於熱愛書法的朋友來講,實在是難得的學習資料,強烈建議收藏本文哦!畢竟任何形式的書法學習都離不開臨帖、讀帖,而一卷高清真跡的寫經書法可以讓你更清晰地觀摩到古人書法的筆墨特點。(文末有彩蛋,可獲取本卷寫經書法的高清完整版原圖哦~)

接下來,就一起來欣賞本卷寫經書法的部分高清大圖吧:

唐儀鳳元年《金剛經》 局部
唐儀鳳元年《金剛經》 局部
唐儀鳳元年《金剛經》 局部
唐儀鳳元年《金剛經》 局部
唐儀鳳元年《金剛經》 局部

彩蛋:關注@書畫課代表,在評論區留言或私信:唐代書法敦煌《金剛經》,即可獲取完整版的高清全圖喲~

我是書畫課代表,看更多高清金石書畫精粹,請關注我們啊,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敦煌初唐寫本《道德經義疏》
    敦煌唐初寫本《老子道德經義疏》,麻紙本,捲軸裝,首尾殘,現存270.5cm,經文148行,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老子義疏》是唐代道士成玄英撰寫的一部關於道家經典《道德經》的注釋集,作者主要在書中注釋《道德經》中的生僻字詞,並闡述自己讀《道德經》的心得,本書是唐代玄學的經典著述。
  • 書法界傳來喜訊,一幅唐代草書在敦煌問世,其價值無法估量!
    1900年,王道士在無意間開啟了敦煌藏經洞,這一人類文明的寶庫,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數量最多的乃是唐代人抄寫的經卷,這些經卷是極為寶貴的書法作品,只可惜在上個世紀絕大部分已經流落海外。此帖便是著名的唐代草書經卷《法華經》。這卷《法華經》乃是地道的唐代風度,讓人不服不行。如今,其價值也無法估量!
  • 敦煌遺書中的印章
    在敦煌遺書所呈現的官印中,隋唐時期的官印還有一個顯著特點,表現在其較之秦漢與魏晉時期,有逐步增大的趨向,一般以5.3釐米到5.8釐米見方,也間或出現長方印面。從目前出土的敦煌印文來看,大多是唐代至宋初的印文。這些印文,集中體現了隋唐時期印章的典型特徵,作為唐朝中央官署的憑信,其印面規格雖有微妙的區別,但其印風基本趨同。前者相對工穩,而後者結構相對鬆弛。
  • 來看看中書協從397位精英中精選96人都是誰
    「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代書法創作」是中國書協策劃的一場以藝術史、文化史為依託,與書法的當代文化使命密切關聯,以古今交流對話為形式的綜合學術藝術活動,同時也是發現人才、推動創作與研究的重要途徑。本次活動的人才評選屬於中國書協人才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冠服之豐美華麗」,敦煌壁畫中唐朝服飾文化的演變
    敦煌壁畫中晚唐的人像也是身上穿著非常有晚唐風格特點的衣服,相比之下,唐代女子的服飾可以說非常的多,吸引人的眼球。藉助敦煌壁畫去研究唐代服飾藝術的形式美學,由此可見其重要性,敦煌壁畫中所顯示出來的唐代服飾藝術美學特徵在兩個方面尤為突出顯著,即敦煌壁畫中唐代服飾的所展示出來的技術上美感和藝術上的美感。
  • 趙聲良|別具風韻的唐代敦煌彩塑藝術
    唐代,隨著全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彩塑藝術也快速走向成熟。在莫高窟初唐第332窟、57窟等窟中的彩塑還保持著一定的隋代遺風,初唐以後,以第328窟、320窟、45窟等窟為代表的彩塑代表著一種全新的雕塑風格,體現了唐代雕塑藝術發展的高潮。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事實上,鄭汝中先生曾經在《敦煌學大辭典》中撰寫「敦煌音樂」的詞條,梳理了上述內容:敦煌音樂敦煌遺書和石窟壁畫中的古代音樂資料及其研究。包括文獻和圖像兩個方面。前者指:(1)莫高窟藏經洞所出之曲譜以及相關的材料。(2)藏經洞所出舞譜中與音樂有關的材料。(3)敦煌變文、經卷、曲子詞以及唱贊等作品中的音樂材料。
  • 1300年前唐朝敦煌「學詩郎」,詩寫得一般,除了玩就是想當官
    這首《詠鵝詩》是唐朝大詩人駱賓王7歲時的作品,今日已寫進小學課本中成為家喻戶曉,老少稱頌的傑作了。可惜在《唐詩紀事》中留下的記載太少,無法還原「神童」真實的少年生活,更不知道他在年幼時受過何等教育,有過什麼人生理想,為什麼會寫出這樣一首兒歌。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究竟是什麼?
    那麼,敦煌壁畫中到底有哪些樂器?接下來,我們就按樂器的演奏方式(彈撥、吹奏、打擊)精選了一些敦煌樂器,對應美輪美奐的各朝壁畫,進行一番微考據。琵琶初唐 第220窟 南壁彈撥類樂器中,當屬琵琶這件樂器最有代表性。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無論在小型樂器組合、大型經變樂隊,甚至不鼓自鳴中都能尋見它的蹤影。
  • 富麗端莊美輪美奐的唐代古鏡
    唐代的銅鏡製作和發展都達到了頂峰。這可能也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在盛唐時期就流行著獻鏡和贈鏡的習慣。據《唐書,禮樂志》記載:八月十五唐玄宗的生日被定為「千秋節」,這一天群臣獻甘露壽酒,並以銅鏡作為壽禮或者互贈的禮物,因此「千秋節」又叫「千秋金鑑節」就如唐代銅鏡銘文中所寫的那樣「月樣團圓水樣請,好將香閣伴閒身。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當如見故人。」這很明顯就是贈別的意義。
  • 飽覽敦煌性壁畫 裸體飛天栩栩如生
    敦煌遺書的性文化   敦煌文化究其來源,基本為兩大部分:一是來自於敦煌各石窟內的壁畫和塑像,二出自於藏經洞內的各種遺書、遺物和經典。在敦煌學中,所有殘卷、經書、寫本,統稱為敦煌遺書。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曾將斯坦因購走的7,000餘經卷和流失在其他國家的資料攝成顯微膠片,為敦煌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翔實的資料。
  • 說古談今|敦煌經卷為何被藏在藏經洞中上千年沒腐爛?
    敦煌經卷是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對人們研究歷史、文化、佛教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如此浩瀚豐富的敦煌經卷為什麼被封藏在藏經洞中,久久不見天日?這些經卷究竟是被誰封藏起來的?在這一問題上,專家們說法不一。大體說來,有這樣兩種說法:一種是「廢棄說」。
  • 敦煌資料所見漢唐野生動物保護
    唐代敦煌盛行網鷹活動,一般在七八月間進行。P.4640《歸義軍軍資庫布紙破用歷》載:己未年(899)七月「廿二日,支與網鷹人程小遷畫紙一帖(伍拾張)」。又P.2629《歸義軍酒破歷》:「八月廿九日支捉鷹神酒壹鬥,卅日捉鷹人神酒壹角(十五升)。」此外,S.6306、S.5008等文書中亦有網鷹的記載。所網之鷹,一是用來娛樂和進貢,二是為了保護其他鳥類免遭鷹的捕食和傷害。
  • 網友:讓當今書協汗顏
    其實最初的幾屆的書協確實發揮了不少積極作用,能夠進入書協的書法家也是非常有實力的,比如課代表今天要介紹的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劉炳森劉炳森作為中書協的早期成員,雖然其已離開多年,但他的書法造詣及成就和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劉氏的隸書早已進入電腦字庫並被廣泛應用,其楷書也寫得非常好。
  • 經書《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小楷欣賞
    寫經文化也由此應運而生。寫經經歷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發展,漸漸形成寫經體,成為書法領域裡一種重要的書體。敦煌宮廷寫經《妙法蓮華經卷第五》,水墨紙本,規格:25.7×919cm,大英圖書館收藏。本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題記:上元三年(676)十一月五日弘文館楷書成公道寫,用紙二十一張,裝潢手解善集,初校、再校及三校均為禪林寺僧慧智,詳閱太原寺大德神苻,詳閱太原寺大德嘉尚,詳閱太原寺主慧立,詳閱太原寺上座道成.判官司農寺上林署令李德,使朝散大夫守尚舍奉御閻玄道監。
  • 張大千:千裡迢迢去敦煌
    在風沙瀰漫中他們又騎駱駝走完了最後1百裡路,風餐露宿了3天3夜,才到達了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張大千到莫高窟後,頭兩個多月,先對所有的石窟進行了編號。這時一項細緻而又繁瑣的工作。在張大千來之前,已經有人對石窟進行過編號。那是一個竊賊—法國人伯希和。  清朝末年光緒二十五年,千佛洞的一個道士王圓篆偶然發現了一個唐代前後遺留下來的藏經洞。他將此事呈報了清朝地方政府。
  • 龔劍:敦煌塑像、壁畫中的唐朝武備
    壁畫中還涉及大量天王、武弁、其兵甲器械眾多,國內學界只有楊泓先生對敦煌壁畫中的北朝、唐朝騎兵做了一定梳理。本文擬通過對敦煌壁畫、絹畫對唐朝武備進行分析梳理。《資治通鑑》的胡注中則能發現一些有關橫刀名稱由來的線索:「橫刀者,用皮襻帶之,刀橫掖下」。從史料中可知,橫刀為雙提掛形式,配掛於腰間。陌刀在唐代史料中則有較多的記錄,在唐代對外戰爭和平定「安史之亂」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陌刀起源於隋朝,隋將闞稜善使陌刀,《新唐書》載:「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 唐代傳世孤品複製成功
    鄭州大學成功複製唐代傳世孤品陳豔展示複製的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複製的魚尾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劉袁抒文許俊文攝影在陳凱歌電影《妖貓傳》中,白樂天夜闖唐玄宗秘寶室,欲盜錦囊時,一把五弦琵琶直立在地面上,琴弦猶自在顫動,天花板上鬥轉星移……時過千年,唐人懷抱著的五弦琵琶,也只留下敦煌壁畫、石窟雕刻上的蹤影。
  • 看古代敦煌的清明民俗活動:踏青、方風箏、鬥雞、蹴鞠等
    風箏《降魔變文》敦煌文獻S.5511從古代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風箏與風琴及天樂密切相關。如敦煌遺書S.5511《降魔變文》載:「琴箏懸在四隅頭。」除文獻記載之外,在考古挖掘的漢墓中,發現有鬥雞畫面的畫像石。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繪有一幅形象生動的鬥雞圖。鬥雞有著漫長的歷史進程,從先秦經漢唐到宋元明清,歷時二千五百餘年,演變成一種全民性的習俗。
  • 花中三絕和花草四雅,每一盆都飄逸俊秀、亭亭玉立,你家有嗎
    我國花卉栽培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人們把一些特殊的花花草草封為各種各樣的名號,如: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花中三絕、花草、等,這些帶有名號的花卉足以說明它們都有著特殊的性質和意義,也可見自古以來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能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並非一般的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