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經卷是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對人們研究歷史、文化、佛教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如此浩瀚豐富的敦煌經卷為什麼被封藏在藏經洞中,久久不見天日?這些經卷究竟是被誰封藏起來的?在這一問題上,專家們說法不一。
大體說來,有這樣兩種說法:
一種是「廢棄說」。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開造,為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敦煌各寺院把當時以為沒有用途的書卷集中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藏經洞,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敦煌經卷就源出於此。
實際上,贊成「廢棄說」這一觀點的人比較少,而大多數學者對「廢棄說」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那麼既然不贊成「廢棄說」,這些學者就敦煌經卷的來龍去脈問題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對於藏經洞的開鑿時期,他們又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
不少學者認為,敦煌經卷是當時人們為躲避戰亂而有目的地藏起來的,所謂廢棄一說純屬子虛烏有、空穴來風。自漢代起,作為西陲重鎮的敦煌,一直就是兵家相爭之地。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敦煌在戰爭中常常被波及,以至於莫高窟的管理者,也就是和尚,都要遠走逃難。
宋景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35年,
西夏兵亂,戰火蔓延,敦煌再一次受到影響,莫高窟裡的和尚也再一次遠走避禍。由於禍事來得太過突然,和尚們來不及做出行的準備,於是就在匆忙之間,他們做出了一個影響後世的決定:隻身出逃,留下經卷。
這些和尚當然不會把寶貴的經卷棄之不顧,因為他們非常珍愛這些經卷,他們懂得這些經卷的價值。和尚們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把這些不便帶走的經卷都封閉在一個洞窟的密室裡,外面用泥壁封堵,並繪上壁畫掩人耳目。除了經卷,他們把眾多的文書、繡畫、法器等物品也一同封閉在內,因為它們同樣珍貴。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伏羲女媧絹畫
這些和尚打算等到戰火熄滅的那一天,再返回到敦煌莫高窟中,然而他們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至於這批和尚為什麼沒能夠返回,原因已經不得而知。隨著當事人和知情者逐漸離開人世,洞窟頹廢,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風沙淤塞,這個盛放著五萬餘件寶物的密室也就不再為世人所知,就這樣一直過了八九百年。直到清朝末年的一天,莫高窟的秘密才終於被揭開。
可能有很多人的心裡存有這樣一個疑問:敦煌經卷果然是在藏經洞中默默地躺了近千年嗎?它們為什麼沒有腐爛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敦煌地區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從年頭到年尾都是如此,因而這些寶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康鵬,圖片來自網絡)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