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談今|敦煌經卷為何被藏在藏經洞中上千年沒腐爛?

2021-01-08 騰訊網

敦煌經卷是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對人們研究歷史、文化、佛教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如此浩瀚豐富的敦煌經卷為什麼被封藏在藏經洞中,久久不見天日?這些經卷究竟是被誰封藏起來的?在這一問題上,專家們說法不一。

大體說來,有這樣兩種說法:

一種是「廢棄說」。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開造,為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敦煌各寺院把當時以為沒有用途的書卷集中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藏經洞,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敦煌經卷就源出於此。

實際上,贊成「廢棄說」這一觀點的人比較少,而大多數學者對「廢棄說」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那麼既然不贊成「廢棄說」,這些學者就敦煌經卷的來龍去脈問題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對於藏經洞的開鑿時期,他們又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

不少學者認為,敦煌經卷是當時人們為躲避戰亂而有目的地藏起來的,所謂廢棄一說純屬子虛烏有、空穴來風。自漢代起,作為西陲重鎮的敦煌,一直就是兵家相爭之地。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敦煌在戰爭中常常被波及,以至於莫高窟的管理者,也就是和尚,都要遠走逃難。

宋景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35年,

西夏兵亂,戰火蔓延,敦煌再一次受到影響,莫高窟裡的和尚也再一次遠走避禍。由於禍事來得太過突然,和尚們來不及做出行的準備,於是就在匆忙之間,他們做出了一個影響後世的決定:隻身出逃,留下經卷。

這些和尚當然不會把寶貴的經卷棄之不顧,因為他們非常珍愛這些經卷,他們懂得這些經卷的價值。和尚們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把這些不便帶走的經卷都封閉在一個洞窟的密室裡,外面用泥壁封堵,並繪上壁畫掩人耳目。除了經卷,他們把眾多的文書、繡畫、法器等物品也一同封閉在內,因為它們同樣珍貴。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伏羲女媧絹畫

這些和尚打算等到戰火熄滅的那一天,再返回到敦煌莫高窟中,然而他們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至於這批和尚為什麼沒能夠返回,原因已經不得而知。隨著當事人和知情者逐漸離開人世,洞窟頹廢,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風沙淤塞,這個盛放著五萬餘件寶物的密室也就不再為世人所知,就這樣一直過了八九百年。直到清朝末年的一天,莫高窟的秘密才終於被揭開。

可能有很多人的心裡存有這樣一個疑問:敦煌經卷果然是在藏經洞中默默地躺了近千年嗎?它們為什麼沒有腐爛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敦煌地區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從年頭到年尾都是如此,因而這些寶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康鵬,圖片來自網絡)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一卷唐代的高清敦煌寫經,端莊俊秀、神完氣足!能否入圍中書協?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課代表要同大家分享的是一卷高清敦煌寫經作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卷書寫於唐朝儀鳳元年。唐儀鳳元年《金剛經》敦煌寫經與敦煌的石窟、壁畫可說是整個敦煌藝術文化最為經典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講,敦煌石窟、壁畫(多為佛像、佛畫)無論是在造型、色彩、形象性等方面比敦煌寫經更為吸引人,畢竟好看是吸引人的第一步。但敦煌寫經往往又與敦煌石像壁畫密不可分,因為佛像、佛畫、佛經,都是佛教的具體呈現。從唐初至晚唐的200多年中,唐朝諸多帝王崇佛佞佛。
  • 張鈞甯《國家寶藏》演繹藏經洞「畫中人」 窩窩頭髮型亮點十足
    節目中,國寶守護人張鈞甯通過敦煌研究院選送的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帶觀眾共同探尋國寶的前世今生。張鈞甯《國家寶藏》張鈞甯《國家寶藏》本期節目,張鈞甯跟隨敦煌研究院專家的腳步,探訪曾經存放這些敦煌遺書的藏經洞。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即今編號第17窟)內發現的數萬件古文獻及數百件精美繪畫,震驚了英國人斯坦因和世界考古學界。那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地方官員貪婪短視,藏經洞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任何有效保護,大量經卷、繪畫被劫掠至海外。直至1909年,清政府才下令把剩餘的一萬多件文物運回北京。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關 鍵 詞】敦煌;樂舞;圖像;文獻敦煌石窟,其營建上迄十六國下至蒙元,壁畫上保存著內容豐富、數量龐大的樂舞圖像,此外,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中,也發現了一部分與古代樂舞相關的記載。事實上,鄭汝中先生曾經在《敦煌學大辭典》中撰寫「敦煌音樂」的詞條,梳理了上述內容:敦煌音樂敦煌遺書和石窟壁畫中的古代音樂資料及其研究。包括文獻和圖像兩個方面。前者指:(1)莫高窟藏經洞所出之曲譜以及相關的材料。(2)藏經洞所出舞譜中與音樂有關的材料。(3)敦煌變文、經卷、曲子詞以及唱贊等作品中的音樂材料。
  • 飽覽敦煌性壁畫 裸體飛天栩栩如生
    敦煌書P2702卷是藏文教科書,為什麼會出現四幅體位各異的做愛圖?敦煌性文化的演變與發展,是禁慾和縱慾兩種不同思想觀念與矛盾的集中表現,是性與宗教的聯繫,也是佛教與道教長期爭論的焦點。表現在敦煌壁畫上的「性」是各種不同性觀念的調適與融合,敦煌學的性文化,既體現了道教性自然學說,也貫穿了儒教對性的控制思想。
  • 「雲遊敦煌」掌中驚豔:穿越千年的身臨其境
    敦煌莫高窟九層樓 攝影:許柏成敦煌,向來是國人心頭的嚮往與使命感之所在。「雲遊敦煌」,雖然是「小程序 」,但承載的內容一點都不少。總體上分為首頁、探索、遊覽和保護4個部分。這幾天最熱的無疑是剛上新的「敦煌動畫劇首映」,點擊首頁按鈕,來到的是另一個「雲遊敦煌動畫劇」小程序。
  •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文殊菩薩像》
    年代:唐(9世紀)名稱:文殊菩薩像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材質:設色絹本尺寸:高:39.5釐米 x 寬:14.5釐米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編號:1919,0101,0.137 Ch.xxvi.a.007
  • 歲時節令看敦煌|芒種:青梅煮酒,刈麥山前
    然而,作為千年前的絲路重鎮——敦煌,在這一天也是異常忙碌的,在敦煌壁畫中就記錄著刈麥、耕牧、揚場、田間小憩的場景。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芒種意味著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此時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一候螳螂生,二候鶪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 敦煌遺書中的印章
    在敦煌遺書所呈現的官印中,隋唐時期的官印還有一個顯著特點,表現在其較之秦漢與魏晉時期,有逐步增大的趨向,一般以5.3釐米到5.8釐米見方,也間或出現長方印面。從目前出土的敦煌印文來看,大多是唐代至宋初的印文。這些印文,集中體現了隋唐時期印章的典型特徵,作為唐朝中央官署的憑信,其印面規格雖有微妙的區別,但其印風基本趨同。前者相對工穩,而後者結構相對鬆弛。
  • 敦煌初唐寫本《道德經義疏》
    敦煌唐初寫本《老子道德經義疏》,麻紙本,捲軸裝,首尾殘,現存270.5cm,經文148行,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老子義疏》是唐代道士成玄英撰寫的一部關於道家經典《道德經》的注釋集,作者主要在書中注釋《道德經》中的生僻字詞,並闡述自己讀《道德經》的心得,本書是唐代玄學的經典著述。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究竟是什麼?
    近千年來,莫高窟始終給世人以無限探索的可能性。迴蕩在佛窟壁畫內的時光音律被封印在飛天或菩薩手中的各型樂器中,不禁讓人們好奇,音樂與莫高窟又產生過怎樣的美妙共振?經歷北涼至元十個朝代的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歷史軌跡中所留存下的洞窟共有492個。其中,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240個,約佔整體數量的一半。音樂的重要性存在不言而喻。
  • 千年傲驕的敦煌壁畫,我們怎樣欣賞它如來地•傳統藝術
    這是一座隱身在沙漠裡的千年美術館。流光溢彩、冥想禪定、拈花一笑…在一扇扇石窟門後寂無聲地千年光華璀璨著。在用色上,莫高窟繪畫早期用色技巧使用了來自印度的「凹凸法」,這是一種強調明暗來表現人物立體感的暈染法。
  • 龔劍:敦煌塑像、壁畫中的唐朝武備
    軍隊裝備在唐史料中也有明確的記載,《新唐書》兵制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鬥,皆自備,並其介冑、戎具藏於庫。有所徵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神機制敵太平陰經》載:「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領。戰袍,四分五千領。
  • 敦煌壁畫裡出現一隻鸚鵡,還有一隻老鼠,知道的人都說:寓意深刻
    在去敦煌旅遊時,相信很多遊客都會去看壁畫,但大家是否發現,在瓜州榆林窟第25窟的壁畫上,有一隻鸚鵡和老鼠,這個兩種動物為何會聚在一起,知情的人都說:寓意深刻,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萬裡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 書法界傳來喜訊,一幅唐代草書在敦煌問世,其價值無法估量!
    1900年,王道士在無意間開啟了敦煌藏經洞,這一人類文明的寶庫,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數量最多的乃是唐代人抄寫的經卷,這些經卷是極為寶貴的書法作品,只可惜在上個世紀絕大部分已經流落海外。此帖便是著名的唐代草書經卷《法華經》。這卷《法華經》乃是地道的唐代風度,讓人不服不行。如今,其價值也無法估量!
  • 譚盾《敦煌·慈悲頌》-穿越敦煌千年歷史 重現中華文明史詩
    穿越敦煌千年歷史重現中華文明史詩敦煌·慈悲頌它是一部氣勢宏偉,意義深遠的巨作,它像一個千年的夢想,擁抱著歷經磨難的人類,給我們帶來此刻的慰藉與未來的希望……由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蘭州大劇院承辦的2020年蘭州市惠民演出——《敦煌·慈悲頌》將於2020年12月26-27日每晚8點在蘭州音樂廳震撼上演。
  • 【聚焦敦煌】將敦煌留在數字世界
    1944年,這位知名油畫家被任命為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第一任所長,在此之前,20世紀初曾遭浩劫的敦煌甚至沒有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護,給常書鴻留下的是空了的藏經洞、脫落的壁畫以及搖搖欲墜的石窟。在荒無人煙的戈壁之中,當時研究所的這6個人埋下了守護敦煌的第一枚火種。70年間,滄海桑田,曾經無人問津的敦煌已舉世矚目。
  • 1300年前唐朝敦煌「學詩郎」,詩寫得一般,除了玩就是想當官
    幸運的是,近些年,在古絲綢之路要道上的敦煌藏經洞和湖南長沙唐代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唐代幼童的書法練習,經書注釋,瓷器題詩,乃至一些胡亂的塗鴉之作,其中保存了當時幼童們的真實想法。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從西域到江南,地域廣闊,文化隔絕,但其中許多作品卻有不少雷同的內容,令人驚訝於文化傳播是如此廣泛普及。
  • 經書《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小楷欣賞
    寫經文化也由此應運而生。寫經經歷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發展,漸漸形成寫經體,成為書法領域裡一種重要的書體。敦煌宮廷寫經《妙法蓮華經卷第五》,水墨紙本,規格:25.7×919cm,大英圖書館收藏。本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題記:上元三年(676)十一月五日弘文館楷書成公道寫,用紙二十一張,裝潢手解善集,初校、再校及三校均為禪林寺僧慧智,詳閱太原寺大德神苻,詳閱太原寺大德嘉尚,詳閱太原寺主慧立,詳閱太原寺上座道成.判官司農寺上林署令李德,使朝散大夫守尚舍奉御閻玄道監。